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政协法制网!
当前所在:首页 > 议政建言 > 正文

丁时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做到“三新”

发布时间:2023-11-10 来源: 重庆政协 作者:佚名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实践运用,对于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繁荣,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思想共识不断凝聚、工作基础不断夯实、政策制度不断完善,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也还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着力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方法路径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取得新进展、获得新成果。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思想观念的更新。从根本上说,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首先需要在思想观念上实现更新,一是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统筹处理当前和长远、自主和开放、政府和市场、全局和局部、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打通堵点、补齐短板、畅通循环,不断提高发展质量效益,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二是必须深刻认识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性,准确把握全球变局下对外开放的新要求,立足我国国情,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三是必须做到对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一体把握、协同推进,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把握新发展理念,立足具体领域扎实推进实践创新,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发展格局在形态上成型、功能上成熟、运行上成势,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体制机制的革新。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新形势下我国对外开放新的重要战略举措,是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重要要求,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开放发展理念的最新实践,体现了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水平开放的坚强决心。一是要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更加积极有序推进市场规则国际接轨,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制度和规则的制定和完善,努力提高自身制度性话语权。二是要围绕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为顺应贸易全球发展新趋势提供切实有效的中国方案。三是要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加快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四是要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通过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逐步实现与国际规则的对标,在平等尊重、互惠互利的前提下,与更多国家一起构建和完善区域性和全球性多边规则规制。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方法路径的创新。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找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切实将党中央、国务院各项部署落到实处。我们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构想,牢牢把握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一是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通过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合作,不断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努力构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二是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搞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三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促进内外产业深度融合,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稳固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增强在国际大循环中的带动能力。四是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解决“卡脖子”问题,推动发挥科技在畅通国内大循环、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新优势的关键作用。五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主席、致公党重庆市委会主委)


原文链接:http://www.cqzx.gov.cn/cqzx_content/2023-11/07/content_10610807.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政府网络举报投诉平台--政务资讯互动应用平台安全联盟站长平台
政协法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9-2022 zxfzw.org.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20904号-147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233号
联系电话:010-57028685 15313344577 监督电话:1851152689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