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人民大礼堂:人民当家作主的圣殿(中)
如此大体量的宏伟建筑,即便放在现在,建造起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在刚刚解放后的那个时代。从开工到建成,只用了34个月时间,在当时财力、物力和人力都很有限的情况下,可以说是人间奇迹!
迎难而上自力更生创奇迹
讲述者:陈荣华(建筑师)
建造的过程当然不会是一帆风顺,肯定会遇到许多艰难曲折。
首先是人手不足。张家德的方案中选后,他立即被调到大会堂工程处担任总工程师,负责现场设计和管理。但一开始他其实是光杆司令,没有助手。段云兼任工程处处长,亲自打电话给重庆大学校长,要几个优秀学生,有建筑专业的,有结构专业的,也有其他专业的,这样才组成工程设计施工组。
第二,没有施工力量。当时为了节省资金,大礼堂没有包给专业的建筑工程公司,而是采取自力更生的办法,从城市贫民、小商小贩中招收了一批人员。另从专业队伍抽调技术骨干,一边培训,一边上岗,相当于大会堂直属的施工队,也只有100多人。但广大市民和机关干部都踊跃参加义务劳动。施工高潮时,工地上有1700多人,热火朝天。
第三,开挖土石方也没有相应的机具。贺龙就亲自调来工程兵,200多人带着机具和炸药,啃下了这个挖山填沟、分层筑台、平整地基的硬骨头。
第四,设计上最大的难题是支撑三重檐攒尖宝顶的巨型钢结构空间网架。张家德虽然知道世界上有这种结构形式,却没有关于它的计算原理、设计方法的参考资料。在方案审查时,张家德曾提出他有把握把它设计出来,但需要有世界上几个实例加以印证。邓小平说:印证好,理论联系实际。你需要什么资料,开个单子,我们想办法去找。
张家德没有等靠要。生活拮据的他,从有限的工资里抠出一大笔钱购买原版外文书籍,不分白天黑夜刻苦钻研。须知,那时张家德已有七八个孩子嗷嗷待哺,他真是把身家性命都豁出去了!但工期急迫,到时候拿不出图纸怎么办?甚至他的一些助手都出现了动摇。有人打算用其他结构形式来代替,但需要从外地购进大量钢材,不仅时间来不及,更主要的是与张家德最初创意、与实现三重檐攒尖宝顶与穹形钢结构完美结合的初衷相违背。代替方案遭到张家德的坚决反对,一时间闹得不可收拾。
修建中的半球形穹顶
在这个关键时刻,是段云给了他决定性的支持。这位曾经留学日本的革命老干部,深深地理解张家德要把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世界先进结构技术相结合的理念与创意。所以,他以工程处处长的身份苦口婆心劝说其他人,要相信张家德的能力,办法总比困难多。
终于,张家德带着他的助手到重庆大学,通过朱可善和吴惠弼等老师,在图书馆中找到了《美国建筑结构设计手册》,弄清了穹形空间网架的计算原理。
几乎与此同时,世界上仅有几个实例的资料也通过外交途径不远万里送到了重庆。张家德如获至宝,亲自把相关的重要段落摘抄下来,晒成蓝图,订成小册子,发给搞结构的助手,人手一册,要求他们不分白天黑夜,有空就看。他本人更是爱不释手,并亲手绘制穹形空间网架的计算简图和主要节点大样。经过大家20多天的苦战,终于完成了钢结构穹形空间网架的浩繁计算和设计,并得出结论:只用当时重庆现有的5英寸小角钢就可以解决问题。
但他们还不放心,除了与建成实例进行比对,还专门做了模型试验。试验荷载按比例加至实际荷载3-5倍并持续3天,均未发现试验模型有任何变化。当检测人员宣布检测数据完全合格时,参试人员和参观群众都欢呼雀跃、兴奋不已。
第五,网架安装也是一大难题。这个内径达46.33米的半球形钢结构室内网架,由36片经杆、19环纬杆、用75000多枚铆钉连接而成。底部支座还有能适应热胀冷缩的自由滑动装置,总重量达280多吨。经西南局办公厅多方协调,最后决定由西南铁路工程局承担网架的制作和安装任务。为此,西南铁路工程局从其所属的桥工队和重庆临时机械厂、重庆车辆段抽调50多人,组成网架的施工队,由何宗焯工程师总负责。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先在地面进行杆件与节点连接扳铆配试装,经验收合格后再拆掉。
从下往上看,修建中的钢屋架结构如蛛网一般密集而复杂
在没有现代大型起吊设备的情况下,何宗焯工程师发明了“纬杆悬臂法”,仅用了拔杆、滑轮、钢丝索、卷扬机和推磨等土办法,就把这个庞大而繁杂的巨形钢网架一次性成功稳稳地固定在钢筋混凝土基座上,拿下这个关键的项目。
除了以上难题,还有投资不足的问题。1953年,由于资金短缺,工程搁浅。原来是200万元的投资,现在已经超过了。对于这么复杂庞大的工程,大家都没有经验,但又不能做无米之炊呀!
贺龙从朝鲜访问回来得知这一情况,马上召集工程处开会,指示开动脑筋、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简化设计、重新上马,一定要把这个工程建成。
贺龙的指示成为大家技术革新的强大动力。难能可贵的是,所谓简化设计并没有影响工程设计的主要特征和主要创意,而只是简化了某些做法、降低了某些标准、取消了某些无关紧要的项目。归纳起来,主要有:
取消了大屋顶檐下纷繁复杂的斗拱,而在相应部位,用两层线脚代替,照样保持了“大式建筑”出檐深远、大气雄奇的观感。
圆形攒尖屋顶的瓦件,传统上是从上而下,逐渐放大,呈放射状布置。这种瓦件,每一圈大小都不相同,都得制模烧制,工作量极大。张家德发挥聪明才智,将圆形屋顶分为八瓣,这样除分瓣处的脊瓦外,其余瓦件完全同一规格,省工省料省钱,又很美观。
望柱栏杆,原想用汉白玉制作,现在改为混凝土浇铸,表面涂刷收集来的废料白瓷片磨细成粉加上白水泥及胶水搅拌均匀的涂料,乍一看与汉白玉十分相似。
攒尖宝顶原来拟贴金箔,现改为黄铜皮,建成初期有黄金的色彩。后来由于铜片变色,维修时改金黄色琉璃饰件。2006年大修时再改为金黄钛金属板。
黏土砖和琉璃是大宗材料,自力更生,在江津瓦厂自行烧制。琉璃瓦工艺复杂、价格昂贵,经过反复试验,终获成功。其表面的琉璃质有半透明感,还有冰裂纹。我曾见过保留下来的少数藏品,比现在用的琉璃瓦观感还好。
另外,也取消了一些项目,如旋转舞台、声学装修等。对园林景观也作了简化,只按地形“分层筑台”形成绿化台地和梯道,广场则以夯土筑成,没有铺设石材和地砖。
仅这几项,张家德和工程处的全体人员通过技术革新和自力更生的手段,既节省大量资金,又简化了工艺、缩短了工期,但却确保了工程的质量。
大礼堂在技术上的创新之举很多。最大的创新便是三重檐圆形攒尖宝顶与半球形空间网架的完美结合。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西方先进结构完美结合的典范。
这个三重檐攒尖宝顶,跟天坛祈年殿有很大的差异。祈年殿的三重檐除上小下大之外,基本上没有变化。但大礼堂三重檐因为是坐落在半球形空间网架上的,为了取得更好的配合,三重檐的距离就很不一样。上面两重距离较近,一重与二重之间就有很大的距离,而且在一重檐之上,又以木构架附加一层“平座”,有如室外环廊,上置栏杆,下有斗拱,不过这个斗拱不起承重作用,只是装饰构件,成为中心礼堂屋顶上的亮点和看点。
另外,中心礼堂屋顶下方的32根大红柱,为了取得比例上的协调,直径很大。但当时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圆木来做,怎么办?就是在真正起承重作用的直径较小的木柱外边,用木板条围成圆形,再抹上麻刀灰、油漆,这样既节约了材料,又减轻自重,还达到了效果,一举三得。
大礼堂工程能够在短期内完成,除了全体参战人员的努力,贺龙作为总指挥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说大礼堂是歌颂新生政权的壮美赞歌,张家德无疑是它的谱写者,但要登台演出并且获得成功,则要归功于全体演职人员和他们的指挥家——三位开国元勋。这也生动地说明了任何建筑都是集体创作集体劳动的成果。(《经典越千年》编委会 供图)
原文链接:http://www.cqzx.gov.cn/cqzx_content/2021-09/14/content_10230039.htm
>>上一篇:中秋佳节话月饼
>>下一篇:一九三八年建党十七周年:第一次刊发建党纪念文章
最新加入
检察公益诉讼10周年座...
24-12-23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
24-12-20李强主持国务院第十一次...
24-12-18“协”各方 “同”前进
24-12-18我区扎实推动医保便民利...
24-12-18民进宁夏区委会建议:持...
24-12-18交通建设提速,推进高效...
24-12-18贺兰县政协主席会议成员...
24-12-18
热门资讯
习近平赴山西考察调研
20-05-14为新时代政协提案工作凝...
20-04-23中纪委最近一年至少5名...
20-11-16习近平勉励山西:早日蹚...
20-05-14无名烈士墓修缮整治一新
20-05-14刚刚!最高检这样说:民...
21-01-07湖南省郴州市委政法委原...
20-05-14陕西省政协文史馆展品及...
20-04-23辽阳县人民检察院对程永...
21-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