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政协法制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徐晓兰:与“电子”同行

发布时间:2020-04-29 来源: 作者:

◆徐晓兰:

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常委,中国科协常委,国家监委特约监察员,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

心路·心语

■梦想

1983年,徐晓兰报考大学填报的第一志愿是第四军医大学。她最向往的职业是军医,因为父亲是老红军,她从小听父亲讲述打仗的经历,又看到战争留给父亲的伤痛。

■习惯

“边干边学、在干中学”是徐晓兰的习惯,而这一习惯的养成与她的经历有关。不谈荣誉,她享受学以致用的过程,乐于不断迎接新的挑战。

■“方法论”

4月10日,“委员讲堂”播出徐晓兰主讲的《百年奋进话致公风雨同舟谋复兴》。她所举的事例都有“转危为机”的特点。“深挖问题”后“对症下药”,正是她看事、做事的“方法论”。

■履职感言

“要多看多听多思考,才能真正做到建言建在需要时、议政议到点子上、监督监在关键处。”

1983年,徐晓兰报考大学填报的第一志愿是第四军医大学,第二志愿是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她最向往的职业是军医,因为父亲是老红军,她从小听父亲讲述打仗的经历,又看到战争留给父亲的伤痛。而选择计算机专业,是一位邻居的建议,这位邻居当时预测计算机专业的前景将十分广阔。

大学毕业后,徐晓兰先后在军工厂、大学、科研院所、媒体、国有企业等单位工作过,现任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岗位不同,却都属于电子信息领域。

光阴荏苒,徐晓兰早已倾情于电子信息领域,未来还想与其同行。她也早已把“军医”的梦想融入一名“工程师”的成长中,未来还将专注于“找病灶、开药方”。

思路清方向明

“机器换人”是人类进步

初见徐晓兰是去年11月26日上午。当天她散会后,本来约好的两个小时采访只断断续续进行了半个小时,中间穿插了她与一名专家的面谈、一个电话,还有一场临时通知的直播视频连线。到了中午12点,她又要奔往20多公里外的地方参加下午的会议。

采访中她接到的电话是工信部的同志打来布置工作的。徐晓兰在电话中就给出了反馈意见,并将自己所反馈的6条工作安排一条条记录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

与忙碌相比,徐晓兰给人的更深印象是她的从容细致。任何场合,她的短发与打扮都是优雅的,精气神都是十足的。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简称“工联院”)是2018年11月1日中央编办正式批复设立的。不久,徐晓兰被任命为首任院长。

很多业内外人士问过徐晓兰“工业互联网究竟是什么?”“‘机器换人’会不会造成大量的失业?”

她每次的回答都像是一场“科普”:“工业互联网简而言之就是工业互联,把产业链上的人、设备、机器等全要素连接起来,并对连接后形成的数据进行汇聚分析,使工业知识、机理和工艺模型化可以便捷调用,就像手机上的各种App,最后推动企业、行业和产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从而达到提质增效、降本减存的效果。‘机器换人’实际上是工业互联网智能化生产的一个环节,在倒逼制造业产业升级,把人从大量重复性高、环境恶劣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并且在新的领域创造更多的劳动岗位,这种解放劳动力、重塑劳动关系是人类的进步。”

徐晓兰上任后抓的第一件大事是“确定发展思路”。她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带着团队到工业互联网相关企业和地方调研,又多次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最终确定了工联院的发展思路。

思路清了,方向明了,接下来就是大干了。工业互联网事业正值蓬勃发展时期,徐晓兰始终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一年多来,工联院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也经受住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

1月30日,徐晓兰主动请缨,愿意带领工联院承担支撑工信部疫情防控物资调度的相关工作。2月8日,工信部有关领导批示由工联院承担国家疫情防控物资工业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徐晓兰立即开始“排兵布阵”。工联院仅用4天时间就完成了国家疫情防控物资调度平台子平台一期的开发与系统上线试运行工作,解决了产需的矛盾,并对未来实时梳理产业链供应链奠定了基础。随着疫情防控到了一定阶段,接到工信部关于了解中小企业复工复产的紧急任务后,工联院根据工业互联平台企业连接的中小企业设备运行情况、采购情况和销售情况等实时数据,很快研发了模型,完成了1000多万家中小企业复工复产情况数据的上报工作。疫情期间,工联院还发起了《百万工业App抗疫助能———大企业帮扶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复融》行动,免费提供“工联讲堂”在线培训课程和工业互联网成熟度在线评估系统……一系列举措的迅速有力,得益于徐晓兰和同事们平时的积累。

再忙碌,徐晓兰也不忘深夜静下心来,整理新想法。她先后完成了《以工业互联网“良药”,疗制造业中小企业“疫病”》《大危机孕育大机遇疫情“压力测试”提速工业互联》《以工业互联网着力推进新基建布局,激活高质量发展源动力》等文章,及时记录下所思所想所感。

她也主动交上“特殊作业”:向致公党中央先后提交了《工业互联网是应对新时代公共安全与国家应急管理大考的重要抓手》《推动工业互联网应用是解决中小企业走出疫情困境的强劲举措》等社情民意信息,从专业角度助力抗疫和疫后重启工作。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徐晓兰还将提交关于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筑牢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以及加快建设国家工业大数据中心等方面的提案。

学中干干中学

我可不像看起来那么柔弱

4月17日,徐晓兰列席全国政协“建设高素质的涉外法律服务人才队伍”双周协商座谈会。她认为该议题是新时代的“必答题”,“在工作中,我们明显感觉到了这支队伍建设存在的总量少、实力弱、分布散等突出问题。”她边听会边在纸上写下建议:海外大量的华侨华人熟悉相关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文化习俗,应该创造更多事业平台凝聚起他们特别是“侨二代”“侨三代”的爱国心,发挥好他们的涉外服务作用……

会前,徐晓兰也多次趁坐车空隙参与了委员移动履职平台上该主题议政群的讨论。她认为,“委员移动履职平台不仅打破了时空的局限,也打破了界别的界限,为委员提供了便利的履职平台和很好的学习平台。”

“边干边学、在干中学”是徐晓兰的习惯,而这一习惯的养成与她的经历有关。

她职业生涯的第一次重大转型是——从工程师到媒体人。1999年,她调到原信息产业部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工作。她到岗后的第一项任务是筹备一个合资公司,用了短短三个月完成这项任务后,领导希望她去研究中心所属的一家报刊“救火”。

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后,2002年,徐晓兰突然又接到调令,要她同时兼任研究中心控股的一家高科技股份公司的总经理。她回忆说,第一次召开董事会大会时,不少股东都担心这么一位年轻的、看上去有点柔弱的总经理能否通过任命。“当时一个股东就问我,遇到困难会不会哭鼻子?这样一问反而把我给逗乐了。我告诉他,自己可不像看起来那么柔弱。如果做不好,董事会可以解聘我。”经过三年努力,这家公司成功转型为优质技术服务公司。

2015年,徐晓兰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挑战———担任首届世界机器人大会组委会秘书长。其实,她之前从未与国际机器人行业打过交道,也不熟悉国内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前景。论坛怎么设计更有吸引力、展览怎么布局更有可观性、机器人大赛比什么等等,在筹备之初都是“一张白纸”,认真的徐晓兰带着团队学中干、干中学。世界机器人大会是继世界互联网大会之后中国主导举办的又一大国际盛会,至今已经举办五届,徐晓兰一直担任大会的秘书长。

在繁琐的行政工作中,徐晓兰始终没有丢掉“专业”。2012-2015年,她攻读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近年来,她参与制定了我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机器人等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了几十项国家及省部级信息化建设项目,作为负责人或主要参与者完成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她主持研发的“军事情报智能化处理系统”获得总参颁发的科技成果奖;主持研发的“基于语言知识库的机器翻译方法和装置”获得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主持研发的英汉—汉英机器翻译系统是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早技术基础,该系统被2008年北京奥运会使用。

一份耕耘,一分收获。不谈荣誉,徐晓兰享受学以致用的过程,乐于不断迎接新的挑战。

小故事大情怀有感于“圆珠笔之问”

4月10日,“委员讲堂”庆祝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第七期特别节目在全国政协官方网站等平台播出,徐晓兰主讲《百年奋进话致公风雨同舟谋复兴》。

在28分钟的讲述中,徐晓兰所举的事例都有“转危为机”的特点。“深挖问题”后“对症下药”,正是她看事、做事的“方法论”。回顾她的履历,这一点并不难理解。

比如“一支笔”的故事。“2010年,我参加了全国政协组织的‘制笔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国产化问题’专题调研。我们当时都是带着疑问去的,‘我们国家已经在高性能计算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通讯、载人深潜、高速铁路等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为何却连一支小小的圆珠笔头都造不出来呢?’”

徐晓兰对此的分析清晰而深入。表面问题是:“我国是制笔大国,却长期处于行业价值链低端,核心技术、关键材料和加工设备高度依赖进口”。深层问题是:“受生产能力限制,我国在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每年仍需进口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更大的影响是:“丧失此行业的国际市场话语权后,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受损”。

调研结束之后,徐晓兰持续追踪制笔行业的情况至今。据她介绍,在全国政协的积极推动下,2011年,科技部拨专款5000多万元用于圆珠笔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的攻关。5年后,有三项核心技术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一是攻克笔头钢材生产技术,二是笔头生产设备取得突破,三是国产墨水逐步推广应用。

如何啃下更多“硬骨头”,用上更多“自家货”?徐晓兰认为只有“坚持自主创新”这一条路。

这几年,工业互联网、5G、“新基建”等火得发烫。对于这些行业内专家学者的烦恼,徐晓兰也有切身感受。“中国的创新更多是应用创新,在原始创新和基础创新方面还存在差距。”撇开专业问题不谈,她呼吁更加关爱科研人员,“要包容创新失败,鼓励科研人员在创新的源头上下功夫;要加大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力度,打破束缚科学家创新精力和能力的障碍;进一步研究人才培养的机制体制,出台更多鼓励措施。”

徐晓兰也曾多次将这些建议写进提案里。作为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她至今已经提交了50多件提案,聚焦电子商务、大数据、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方面的发展。其中,不少提案得到了全国政协的重视和相关部门的采纳,也有不少建议至今没有相关政策落地。徐晓兰说,“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三年,或者更长时间,哪怕不再是委员了,都会继续关注这些问题。”

调查研究是“法宝”。徐晓兰每年都参加全国政协和致公党中央组织的调研,以及工信部和本单位的调研。她的履职感言是:“要多看多听多思考,才能真正做到建言建在需要时、议政议到点子上、监督监在关键处。”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政协法制网 zx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