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川渝省市政协远程联合协商会议发言摘登
构建高标准自由贸易试验区网络
四川省政协常委 王元勇
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四川与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需要发挥关键作用,加快推动内陆和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打造立体全面开放新格局。为此建议:
在连接成渝的中部城市增设自贸试验区片区
在结构上从“哑铃式”向“橄榄形”转变,推动川渝之间各地城市均衡发展,加强川渝两地自贸试验区的跨区域流动。遂宁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城市和“地理中心”,区位优势显著,可先将遂宁纳入四川自贸试验区片区,形成川渝毗邻地区自贸试验“新高地”,成为连接四川自贸试验区与重庆自贸试验区的桥梁与纽带。
加快川渝自贸区融合,实现政府服务通办
在政府政务方面,四川自贸试验区与重庆自贸试验区在一些领域的行政审批、认证许可等标准上,尚未互相通行和认可,不便于双方企业之间的经营贸易。建议从顶层制定协同发展方案,加强对川渝两地自贸试验区建设发展的指导,赋予两地自贸试验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两地自贸试验区协商完善政策梳理,两地共同探索市场监管制度,政策互相通行,检测许可互认,实现政务服务区域通办。
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支持建设国际多式联运综合试验区
依托重庆国际枢纽物流园、成都国际铁路港和陕西、湖北、广西等铁路口岸,共建国际货运集散效率提升平台,打造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推动海外仓等共建,推动中欧班列由点对点向枢纽集结转变。争取成都国际铁路口岸、重庆铁路口岸正式对外开放口岸,扩大江北机场、天府机场口岸开放,支持成都铁路口岸和成都双流空港口岸功能共享。促进川渝航空产业加快发展,推动批准成渝自贸试验区设立符合条件的全货运基地航空公司;支持双流机场、天府机场和江北机场利用第五航权,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允许外国航空公司承载经成都、重庆至第三国的客货业务。
提高站位、抢占先机,政策规划对标自贸港
川渝自贸试验区在深度融合中要以更高的站位进行政策规划,为建设川渝自由贸易港作准备:高标准规则的对标,紧扣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在市场准入、监管、金融等领域作出一系列特殊的制度安排;自由政策的对标,进一步完善投资自由、贸易便利化政策;要素配置的对标,按照自贸港的要求,为人员、资金等要素的自由流动提供良好环境。
优化民营企业金融服务
四川省政协常委 胡景寿
自川渝启动共建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以来,两地加强信息互通、交流互动,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还面临改革赋权授权不足、政策协同性不够、统筹推动力度有限、金融服务手段不足等困难和问题。特别是金融服务在有效帮扶民营企业上,针对性不强、创新性不够、协同性不足,制约了两地民营企业在合作推进示范区建设中发挥作用。为此建议:
共建金融服务联合体
推进成渝金融一体化发展,共享国家金融支持政策,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探索创建西部期货交易中心、西部票据交易中心,增强金融要素集聚、辐射能力。设立自贸试验区专属银行,定制专项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民营企业联合发起申办金融机构,通过减免营业税、所得税等方式支持其降低贷款利率,建设普惠金融。由川渝企业家共同发起创建中国双城民间投资基金、投资保险基金,共同打造经济联合体。利用双城经济圈政策和影响力,共同争取国家融担基金,提升区域担保机构实力和服务能力,广泛构建“政、银、担”风险共担机制。
搭建金融服务开放平台
建立金融服务科创中心,支持外资金融机构落户服务团队,集聚发展高层次金融人才,积极推广企业“金融顾问”制度。设立民营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项平台,作为企业和各类金融机构的统一对接窗口,针对川渝自贸试验区重点领域形成的行业联盟或项目小组,提供融资融智专项服务。由银行与政府部门、知名创投、核心企业、科研院校、孵化机构等平台合作,共同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一体化、一站式的全链条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和“金融+科技+产业+教育”的线上、线下一站式孵化平台。
优化金融服务市场环境
进一步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统筹监管、互联互通,形成集中、统一、高效的金融信息系统,实现跨市场、跨平台数据信息共享。探索建立川渝两地金融创新合作示范区,打通两地金融机构结算、清算、融资、担保的全方位金融合作通道。创新融资模式,推进股权众筹融资、股权交易融资,加大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力度,从融资供给侧优化金融服务环境。推动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对合规民营担保机构无歧视准入,打通银行低成本资金进入民营中小企业的“最后一公里”。开展金融减负,提升数字化办公水平。鼓励和支持民营银行在川渝全域运营,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服务川渝地区更多中小微企业,鼓励更多双城金融机构在区域内互设分支机构或全域内无障碍运营,构建良好环境,形成良性竞争,提升服务水平。
深化陆水空港和会展平台合作
四川省政协委员 杨庆龙
近年来,川渝两地抢抓发展机遇,国际性物流枢纽和通道建设取得重要突破,会展经济在中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充分用好两地陆水空港和会展平台资源,进一步深化合作、形成合力,是推动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建议:
用好中欧班列资源,深化陆港合作
推动两地陆港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吸纳、鼓励两地交叉投资,加快建成两地一流的仓储、集散等物流设施,形成冷藏集装箱多式联运能力,使两地能够高效提供覆盖制造业产业链的物流服务。探索共建共享海外仓等资源,提升境外关键节点掌控能力。发挥铁路港枢纽作用,吸纳周边节点城市和产业集聚区参与到外部物流大循环中,创新发展“物流+贸易+产业”模式。
用好长江水道资源,深化水港合作
充分发挥重庆地处长江黄金水道通江达海优势,携手泸州等长江上游城市,建成长江水运物流体系,推动大宗商品、原材料等物资快进快出。推动川内城市与重庆港、泸州港合作,设立无水港,享受与“启运港退税”同等政策。推动泸州至重庆航道提升为二级,扩大货源组织,形成小港集散、大港调配出海格局。推动陆海(铁水)联运,发挥重庆果园港、泸州港作用,实现铁路运输与船舶运输有效转换。
用好国际机场资源,深化空港合作
充分利用成渝三座大型国际机场优势,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实现铁公水与空港联运,提供长远距离运输、紧凑价高货物运输等服务。川渝两地可组建合资公司,做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货运机队,抢占中西部地区航空货运市场;扩大国际货运航线,完善国际货运航线网络布局;对货源进行有序整合、优化配置,实现多式联运。
用好会展资源平台,协同推进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发挥两地展会平台在区域经济带动等方面的助推作用,有力促进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合作。加强智博会和西博会等国家级重点展会的深度交流合作等。两地联合申请国家级重点展会活动和主场外交活动,以及赛事、重大节庆活动在川渝举办。联合引进孵化一批国际性、专业化重点展会活动,共同培育成渝会展品牌集群。
打好协同开放“组合拳”
四川省政协委员 李雨桐
高质量建设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必须以理念创新为先导,加强顶层设计,以首创性谋划、差异性改革打好推进协同开放“组合拳”。为此建议:
以扩大开放为引领,培育新引擎
加大协同开放示范区在金融、科技、医疗、贸易和数字等重点领域开放力度,争取行业准入、知识产权、数据流动等对川渝长远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领域先行试点。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将目光与国际最高标准看齐,进一步放宽跨境交付准入限制,大力发展离岸贸易;构建高标准数字贸易规则体系;完善信用分类监管体系,探索海关特殊监管区账册管理制度改革等,加快构建以贸易投资自由便利为重点、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将示范区打造成为全国营商环境标杆示范区。
以产业分工为基础,打造新平台
借鉴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经验,示范区建设应以产业协同和城市分工为基础,形成城市产业梯度分明的城市产业集群,深化产业布局、土地利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交通能源等领域的合作。探索研发总部、生产基地、园区共建、整体搬迁等多元化产业对接合作模式,力争建设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创新发展示范区,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建立跨区域产业协作机制,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为重点,促进形成以通道带动贸易提质和适铁临港产业聚集,以贸易营收、产业税收及港口整体开发收益等反哺通道运行的良性发展路径,跨区组织货源,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升级,共同构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川渝产业集群。
以创新绿色发展为驱动,激发新动力
积极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抓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等重大任务。协同实施科技人才招引政策,争取国家级研究院落户川渝。深化科技研发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联盟,成立科创母基金。依托“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优势,探索建立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跨国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许可转让机制,搭建国际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及时推进成果转化。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争取率先引入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概念和体系,在顶层设计中设置环境条款;在自贸区政策支持上鼓励高效储能、环保高科等GEP类型企业,积极引进绿色服务业、打造绿色贸易链;在川渝两地自贸试验区建立GEP部门、数据、政策等协同机制,借此形成和全国其他自贸区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加大制度创新力度 提高协同开放水平
民建中央委员、住渝全国政协委员 王济光
近年来,川渝两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在周密调研、细致论证的基础上,加强多领域、多层级、多部门联动,协同开放示范区探索取得多方面进展,初步形成共推“一体化”、共下“一盘棋”的协同开放局面。
近期调研发现,协同开放示范区在探索中仍然面临不少制约因素。在此建议:
加大制度型开放的联动统筹力度
坚持国家战略导向、区域目标导向和市场需求导向之间的有机衔接,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先行先试。聚焦科技创新、医疗健康等重点领域,把握国际物流、人才流动、投资贸易、政府治理等关键环节,主动开展对外开放压力测试和风险测试。突出协同开放示范区的先行先试优势,争取国家将有关自由贸易协定的承诺先行植入示范区试验并加以统筹协调推进,重点围绕金融服务、自律组织等规则落实,以及市场准入、金融监管、反垄断等内容,扩大制度型开放创新探索。
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协同开放水平
着眼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力实施产业链开放发展工程。把握规律,广泛收集川渝两地产业协同需求和企业发展诉求,围绕各自发展基础较好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建设加强产业协同的开放平台,形成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相邻自贸试验区板块,特别是毗邻地区之间共同制定发布互补性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形成集聚优势、面向全球、竞争力突出的现代产业分工合作体系。坚持以贸易通道引领产业发展的协同取向,形成川渝自贸试验区联动整合临空、临铁、临江的区位叠加优势,建立口岸物流合作发展机制,探索构建以铁路提单、多式联运“一单制”为核心的陆上国际贸易规则体系,共同打造国际开放物流枢纽。
推进跨境服务贸易清单的协同编制工作
全面放开跨境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参照海南自贸港关于外国企业的登记管理模式,以“备案登记制”取代“登记注册制”,加快制定《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重点强化开放与监管相协调、准入前与准入后相衔接,在制度层面和重点领域推动协同开放示范区进行改革创新,有序拓展服务业开放,率先取消对跨境服务贸易重点领域的限制。积极推动跨境服务贸易创新示范,做好跨境服务贸易市场有序开放相关配套。
川渝携手共建国际航空枢纽
重庆市政协委员 黄 伟
共建国际航空枢纽,助力川渝地区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现汇报两点思考、四点建议。
第一点思考:推进内陆开放,国际航空枢纽不可或缺
交通运输是对外开放的重要支撑。建设国际航空枢纽,将助推川渝地区搭建高质量的对外通道,使川渝地区迅速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成为内陆开放和经济发展“新高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提到“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时,第一句话就是“打造国际航空门户枢纽”。
第二点思考:国际航空枢纽打造需要川渝协调共建
川渝建设国际航空枢纽,既有政策支持,也有市场基础。但从成渝枢纽机场个体来看,体量还不够大,结构还不够优,尤其是发展的国际化程度上,与传统国际航空枢纽差距较大。成渝航空枢纽在规划制定、市场组织等方面战略协同还不够。
川渝共建国际航空枢纽,建议抓好“四个共”:
共画蓝图,突出规划引领。推动川渝两地政府和民航部门编制出台《成渝国际航空枢纽战略规划》或《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建设规划》,统筹解决枢纽建设过程中的协同发展问题,打造向西、向南,面向“一带一路”和“陆海新通道”的重要国际航空枢纽。
共筑基石,完善机制配套。川渝两地政府应构建国际航空枢纽协同发展机制;共同争取政策支持,尤其是空域、航权等核心资源支持;统筹基础设施布局、多式联运体系建设举措,完善配套支撑。
共育主力,推动航空市场主体合作发展。加快推进川渝机场管理机构交叉持股、管理协作,促进协同;两地政府要积极扶持四川航空、重庆航空等本土航空公司做大做强,支持国航等大型航空公司加大川渝航空市场投入,引进知名物流企业落户,设立国际转运中心;协调航空公司联合两地机场打造空铁联运产品,探索两地常旅客互认、异地签转等产品开发。
共创生态,打造产业生态圈。川渝两地机场集团及投资公司,可共同发起成立民航产业发展基金,投资两地航空制造维修等关联产业,培育壮大川渝航空产业。两地政府应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电子信息、医药、新材料等航空关联度强的现代产业,巩固川渝国际航空枢纽发展基础。
建设巴蜀特色国际消费目的地
重庆市政协委员 易小光
以共建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为引领,携手共建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对于川渝两地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建议:
深化自贸区协同改革,推动国际消费目的地建设
深化制度创新。对接CPTPP、RCEP等国际经贸规则,深化知识产权保护、争端解决机制等创新,开展铁路提单等陆上贸易规则探索。加强通道口岸通关协作。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通道建设,完善国际认证等互认机制,提升通关效率。强化川渝协同创新发展。发挥自贸区、中新项目等制度创新优势,争取在外汇管理等方面获得更多国家改革赋权。加强平台和区域联动发展。推进平台间信息共享、制度共建、模式共创等探索,推动川渝自贸试验区证照通办、通用。
发挥自贸区开放引领优势,打造国际消费平台
提升国际消费平台能级。做大做强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等消费平台,引导各平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打造国际知名商圈。重点打造解放碑、春熙路等国际性商圈,布局国际消费新业态和品牌。构建国际化消费场景。合作承接国际性会议和赛事活动,联合举办时装周、电影节、品牌发布会等节会活动。共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营造智慧化消费场景。
以服务业扩大开放为重点,加大消费品质供给
推进扩大服务业开放综合试点。扩大服务业市场准入,深化跨境医疗保险、出境游产品等探索,打造邮轮母港,发展邮轮经济。强化品牌培育引进。打造一批美食、文旅等特色品;引进消费类总部企业,在川渝设立结算中心等。丰富消费品供给。携手打造西南最大的冷链药品物流中心、粮油加工基地,引进精品零售项目,支持小店经济发展。加快消费业态创新。推广“平台销售+直播带货+短视频”,打造一批新零售示范企业。
聚焦优化消费环境,提升消费国际化便利化水平
建立国际化服务标准。对接国际服务业标准,提高游客出行、旅游等国际化服务水平。提高人员、货物跨境流动便利度。借鉴海南自贸港经验,争取放宽外国人申请免签入境事由限制等开放政策。完善消费配套政策。深化特色旅游商品无理由退货等制度创新,对高端人才等免征个人税负超过15%的部分。
发展数字经济 拓展应用场景
重庆市政协委员 李斌
按照川渝党政联席会议要求,一年来,川渝大数据系统坚持开放理念,持续深化各领域合作,两地签署大数据智能化合作协议88项,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互联互通、行业节点共建共用,两地部署5G基站超9万个,实现川渝政务数据共享系统互联互通,210项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助力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高质量建设。
推动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走深走实,需要双方持续深化沟通衔接,持续深化工作落实,持续深化协同发力,促进改革成果共享应用。为此建议:
以通道共建为支撑,打造对外合作新高地
中新国际数据通道是中国首条、针对单一国家、点对点的国际数据专用通道。今年智博会期间,重庆与包括四川在内的西部省份共同签署合作倡议书,共建共用中新国际数据通道,共同推进行业组织、企业开展通道合作,增强通道在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建议川渝双方共同协作,大力开发中新国际数据通道应用场景,逐步拓展中新国际数据通道在超高清视频、网络安全等领域的合作应用;探索依托中新国际数据通道,面向西部地区乃至东盟国家提供云应用等云网一体化服务,支撑企业跨境、出海等应用需求,推动落实一批数字经济合作项目。
以产业协作为关键,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标杆
经过这些年的持续发展,川渝数字产业均有一定基础。建议立足两地产业比较优势和需求,按照“大产业、细分工”的产业协作模式,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网络安全等重点产业补链强链,强化重点企业成龙配套,深化重点园区协作互动,联手跻身全国数字产业第一方阵。目前,重庆正着力构建“五十百千”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体系,举力培育5家以上数字经济上市企业和独角兽企业,集中打造10个以上数字经济产业园,协同建设100个以上研发创新平台,加快培育5000家以上高成长型数字经济企业。川渝可以深化协作互动,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数字产业体系。
以应用服务为纽带,打造智慧城市新范例
国家要求成渝联合创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的一个重要考虑,就是希望我们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建议两地继续深化川渝通办,全面落实已推出通办事项,共同谋划推出新通办事项,共推公共服务“一卡通”,在更大范围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不断增强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目前,重庆正聚焦重点,加快推进应急管理、法律服务等典型应用。双方可以加强合作,共同打造智能化应用示范,让城市更聪明、群众生活更智慧。
原文链接:http://www.cqzx.gov.cn/cqzx_content/2021-11/04/content_10257321.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胸痛时!这五个“要命”错误最容易犯
>>下一篇:疫情期间要合理搭配膳食以抵御新冠病毒
最新加入
检察公益诉讼10周年座...
24-12-23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
24-12-20李强主持国务院第十一次...
24-12-18“协”各方 “同”前进
24-12-18我区扎实推动医保便民利...
24-12-18民进宁夏区委会建议:持...
24-12-18交通建设提速,推进高效...
24-12-18贺兰县政协主席会议成员...
24-12-18
热门资讯
习近平赴山西考察调研
20-05-14为新时代政协提案工作凝...
20-04-23中纪委最近一年至少5名...
20-11-16习近平勉励山西:早日蹚...
20-05-14无名烈士墓修缮整治一新
20-05-14刚刚!最高检这样说:民...
21-01-07湖南省郴州市委政法委原...
20-05-14陕西省政协文史馆展品及...
20-04-23辽阳县人民检察院对程永...
21-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