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政协法制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文化园地 > 正文

千阳三贤祠

发布时间:2022-01-15 来源: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委员会 作者:佚名

  侧栏:孔子七十二贤之一的燕伋1(488369)-20220110091654.jpg孔子七十二贤之一的燕伋

  □ 周玉彩
千阳三贤为燕伋、郭钦和段秀实。燕伋是孔子七十二贤之一,三赴鲁国,归来设教十八载,是西秦教育的创始人。郭钦是汉丞相司直,因不满王莽称帝归隐。段秀实是唐代人,在泾原之变中时任司农卿,因制止朱泚篡位被杀害,谥号“忠烈”。此三人历代受到千阳仕宦庶民的敬仰,由官方主导作为乡贤祭祀,传递弘扬以忠孝节义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
千阳未建三贤祠前,燕伋、郭钦、段秀等乡贤,牌位在县学内供奉。由于此三人功德卓然超群,明天启元年(1621),千阳知县夏之时在现在的城关镇修建了三贤祠,将燕伋、郭钦和段秀实放在一起专门祭祀,其规模、规格远高一般乡贤。
为什么千阳会在明代专门修建三贤祠?相关史料分析有两个原因,第一,明代千阳教育发达,人才辈出,仅考取举人就达28人,为历史之最,涌现出了张恕、张经、蒲嘉轮等名宦,这些贤达俊杰带动了地方教化和文风的兴盛。二是知县夏之时是千阳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官员,政绩突出,离任后邑人立有功德碑,夏之时重视教化在地方治理上的作用,在士绅支持下,建成三贤祠。从此,千阳三贤的地位从官方到民间得到确认。
明代修建的三贤祠前,有刑部右侍郎高攀龙撰写的碑文《三贤祠记》。关于这篇碑文的来历,与张舜典和冯从吾有关。张舜典是凤翔人,曾任湖北鄢陵县令,后辞官讲学。明天启元年(1621),升兵部武选员外郎,辞不赴任,晚年在陈村镇创办“弘仁书院”,广招生徒,培养造就了一批人才,其中最著名的有宝鸡党崇雅、凤翔袁楷等人。张舜典在《重建三贤碑祠记》中,记载了高攀龙写《三贤记》的来龙去脉:时任工部尚书、关中书院创始人的冯从吾从张舜典那里得知夏之时修建三贤祠后,非常高兴,就请好友时任光禄寺少卿、刑部右侍郎的高攀龙写了碑文《三贤祠记》。由于高攀龙是明朝政治家、思想家,“东林八君子”之一,这篇碑文的史学价值颇高,是研究燕伋、郭钦、段秀实的珍贵史料。
从明到清,在千阳任职的官员都很重视三贤在引导地方风气,启迪后人方面的独特作用。为了不让乡贤文化的根脉断掉,对祠堂毁了再修,坏了重建,可谓不余遗力。明末,三贤祠毁于战乱。清初,千阳县人口降至一千多人,国困民穷,时任知县王国玮把三贤的牌位放在县学内祭祀。清乾隆十六年(1751),千阳人口经济略有起色,知县侯钧到任即修三贤祠,工程尚未结束侯钧被调职。新任知县孙峦克服财力匮乏等困难续修,终使三贤祠完工。已担任武功县知县的侯钧受孙峦之邀,写了《重修三贤祠碑记》。
清道光十一年,知县罗曰璧又一次对三贤祠进行重修。罗曰璧是云南人,在千阳任知县11年之久,劝农桑、修县志,爱民养士,培植文风,政绩卓越。这次重修,前后持续五年时间,重修后的三贤祠,建筑规整、设施齐备,是一处祭祀三贤、教化后昆的邑中圣地。
祭祀乡贤,推崇敬仰地方名人,是一种影响深远的文化现象,它蕴含了农耕文明的优秀文化基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信仰和精神价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百年来,千阳三贤祠作为域内一处精神高地,对引导后人见贤思齐、崇德向善、教化风气起到了示范作用,这些做法对当下弘扬传统文化仍然具有借鉴作用。


原文链接:http://www.sxzx.gov.cn/xxyd/wscq/4448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政协大院的前世今生

>>下一篇:记忆中的年画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政协法制网 zx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