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连日来,出席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住滇全国政协委员,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聚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展现了服务大局、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履职风采。
住滇全国政协委员、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革云南省委主委杨保建:
着力将中老班列 运营规划建设好
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住滇全国政协委员、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革云南省委主委杨保建特别关注中老铁路运营联通问题。
杨保建认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依托中老铁路,常态化、规模化开行中老国际货运班列,构建连接东南亚地区的供应链安全通道,有助于形成我国陆路连接印度洋沿岸地区的陆海贸易新通道,有助于同老挝等沿线国家一道,加快打造更加紧密的“一带一路”伙伴关系,为经济发展开辟新空间,实现班列共建国家的互利共赢。
当前,中老班列运营联通面临许多突出问题,例如中老铁路班列缺乏统筹建设发展规划、通关便利化水平低、沿线陆港及产业开发落后、跨境物流信息网络建设滞后、沿线产业投融资渠道不畅等方面。
杨保建建议,一是制定中老班列建设发展规划。支持昆明打造中老班列全国集结中心,培育中老班列运营平台,统筹打造中老班列品牌,实施中老班列对接中欧班列工程,把中老班列打造成为世界知名物流品牌。二是推进昆明至万象铁路口岸通关便利化。以昆明和万象为主要铁路通关口岸,以磨憨和磨丁为边境口岸,提升昆明海关在中老班列机构设置、人力配备和监管网点等方面的综合保障能力,支持海关模式对接中欧班列。加强境内外铁路海关检疫领域合作,实施“进境口岸检疫、境内全程监控、出境直接核放”的监管模式。三是完善沿线陆港及产业园区布局建设。加快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支持企业走出去,强化货源支撑。通过政府培育与市场运作的混合模式,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在推动产业园区投融资开发和政策落实方面的平台作用,支持民营企业发挥国际市场竞争优势和货源组织拓展优势。四是共建中老班列数字物流信息网络。有效防范跨境数据流动给网络安全带来的冲击,通过市场方式建立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运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实现智能监控监管,推进中老班列数字基础设施网络布局。五是加强对中老班列运营的金融政策扶持。中央财政对培育中老铁路班列设立专项补贴预算,支持金融机构扩大中老铁路沿线服务网点布局,探索推进以人民币为主要结算货币的沿线国家金融监管合作机制。
住滇全国政协委员、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福生:
支持打造坚不可摧的 边境疫情防控“钢铁长城”
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住滇全国政协委员、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福生特别关注云南疫情防控工作,建议国家加大对云南的支持力度,打造坚不可摧的疫情防控“钢铁长城”。
杨福生指出,云南地理位置特殊,与缅甸、越南、老挝等国接壤,边境线长达4060余公里,有8个边境州(市)和25个边境县,有25个口岸、65条便民通道。“云南缺少天然分界线,成为全国外防输入的主战场、新冠肺炎病人救治的主阵地。”杨福生说,自2021年以来,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云南省周边国家和地区疫情持续恶化,疫情、战情、警情叠加,境外疫情输入、境外回流人员涌入、病毒变异、社会稳定、民生保障等各种风险不断冲击边境疫情防线。
杨福生表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云南省按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把疫情防控作为第一要务,全面加强人防、技防、物防,织密和筑牢边境疫情防控网络,对全省4000多公里边境线全部进行分段管控,设省市县乡村五级段长,由各级党委书记负责统领,压实“五级书记抓边防”责任。成功处置了瑞丽市、陇川县、昆明市呈贡区、安宁市、景洪市等多起疫情。自去年以来,全省总共发生69起疫情,全部实现“动态清零”。同时,云南省坚持“战疫情、保民生、保稳定、促发展”一体推进,及时制定出台了省级支持瑞丽市应对疫情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为民排忧解难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全力统筹好疫情防控、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等工作,有效化解舆情风险。
杨福生指出,云南省全面做好打硬仗准备,省委、省政府投资88亿元实施了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和疾控机构核心能力“双提升”工程,全省疫情防控能力实现了从无到有;为应对德尔塔病毒,2021年5月,根据疫情形势投资10亿元实施了核酸检测和医疗救治“再提升”工程,边境地区防控能力实现从有到强。截至2021年1月底,云南省日核酸检测能力达158.7万份,用于救治的总床位共13348张,累计接收隔离境外入境人员42.23万人,救治病例2142例,3岁以上人群疫苗全程接种率达89.16%,多个重要指标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省疫情防控实现输入病例零病亡、本土疫情未外传、航空输入零扩散,取得了国内国外两大战场、边境内地两线作战的重大胜利,为全国疫情防控大局作出了贡献。
“周边国家疫情持续暴发,云南省面临的边境疫情防控压力巨大。云南地方政府和基层企业为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垫资购买了大量物理隔离物资。”杨福生建议,国家给予云南相应的资金支持,保障边境地区疫情防控的物防建设,打造坚不可摧的疫情防控“钢铁长城”。
住滇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民建云南省委主委高峰:
支持云南建设绿色能源强省 助推全国“双碳”目标实现
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住滇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民建云南省委主委高峰特别关注云南绿色能源强省建设。
高峰指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云南区位特色明显,绿色能源资源丰富,绿色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占比等指标全国领先,在全国能源体系中具有典型示范性。在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云南发挥自身优势,建设绿色能源强省,有利于促进全国能源结构优化,提升能源发展效能,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有效助推全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高峰表示,云南建设绿色能源强省具备很好的基础和条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绿色能源产业体系完备;绿色能源指标全国领先;能源资源与周边省份和国家互补性强;绿色能源发展潜力巨大。
高峰建议,一是支持云南加快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国家支持云南省金沙江中游水电项目尽早启动建设,尽快研究出台关于征地、移民搬迁等方面的政策,探索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补偿、和谐共赢、利益共享的发展新机制;加大新能源开发力度,研究完善新能源开发要素保障配套政策,为新能源大规模开发提供有效的要素保障支撑;出台光伏全额消纳、电网接入等支持政策,完善充分体现新能源价值的政策体系。二是支持云南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拓展区域能源合作空间。国家支持南方电网与国家电网互通互济,支持金沙江下游白鹤滩水电站在云南建设电网接入系统;推动“藏电入滇”网架落地云南,利用云南“西电东送”网架和通道能力,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支持并统筹协调外交、对外合作等部门,支持云南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本着互利共赢原则,加快开发周边国家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能源枢纽辐射中心。三是支持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协同互补发展。出台支持煤炭清洁低碳转型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快传统能源转型升级,实现区域煤炭供需平衡;依托中缅天然气管道,支持尽快建设云桂川黔油气输送通道,构建多气源保障的天然气管网,为构建全国油气“一张网”打下坚实基础;充分发挥中缅原油管道1000万吨富余能力,支持云南炼化一体化项目尽快纳规建设,保障西南区域各省石化产品供应。四是调整完善“西电东送”电量碳排放科学分配机制。协调送端省、受端省双方共同严格执行“西电东送”协议,责任共担,利益共享;“西电东送”电量按云南省内化石能源发电量与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等比例外送,外送电量中的火电部分碳排放相应计入受端省二氧化碳间接排放量。
住滇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主席喻顶成:
把中老铁路打造成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示范性工程
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住滇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主席喻顶成特别关注中老铁路发展问题,他建议把中老铁路打造成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示范性工程。
喻顶成指出,作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中老铁路生动诠释了中老命运共同体精神的深刻内涵。中老铁路国际货运列车与中老铁路同步开通运营。截至2022年2月10日,出境货物共发运118列,运输货物66140吨,入境货物共发运92列,运输货物80038吨。作为中国“一带一路”的国际新通道,中老铁路初期的成功运营受到了国内国际的广泛关注。
喻顶成表示,中老铁路国际运输刚刚起步,仍面临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一是运输辐射通达范围有限。目前,中老铁路虽已通达老挝万象,但老挝无出海口,现有的老挝塔纳棱至泰国廊开3.5公里铁路为米轨铁路,而塔纳棱与万象南标准轨铁路接驳线及准米轨换装站尚未建成,无法实现准轨和米轨间的换装联运。二是货运站点及配套设施建设不足。目前中老铁路境外段仅有万象一个货运站点,且无冷链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老挝北部农产品无法就近搭乘中老铁路货运列车,导致公路运输拥堵,而铁路货源不足。三是口岸建设制约通关效率。目前昆明王家营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无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和对应的通关监管代码(仅采用临时性、过渡性措施),暂不具备在站内开展海关监管作业条件,制约了中老铁路进出口货物的便利通关;中老双边口岸监管部门尚未建立监管互认机制,对于车厢、货物的查验标准、手段不统一,磨憨—磨丁铁路口岸目前采取“两地两检”方式,耗时较长、通关慢,制约口岸通关效率。
喻顶成建议,一是高位推动,解决中老铁路运输关键节点接驳难问题。支持老挝加快建成万象南—老挝塔纳棱6.5公里标准轨铁路接驳线,尽快启动老挝塔纳棱准米轨换装站建设,扩大中老铁路跨境运输辐射范围和通达能力。二是加大中老合作,补齐中老铁路沿线配套设施短板。加大对老挝的支持和援助力度,加快中老铁路沿线配套设施建设,把沿线货站、仓储、转运、查验等设施纳入国家支持范围,特别是支持老挝南塔省纳堆货运站的建设,优先满足老挝北部农产品运输需求。三是内外联动推进通关便利化。将昆明列为国际班列枢纽节点城市,支持昆明开展区域性国际货运班列集结中心建设,将昆明王家营集装箱中心站纳入内陆国际铁路货物运输临时开放站点管理,赋予其口岸功能。支持云南探索中老铁路口岸“一地两检”通关模式,提升通关效率,推动中老泰通关监管国际合作。加强与老挝沟通对接,尽快在老挝磨丁口岸部署数字口岸系统,实现原始舱单境外提前传输,通过“提前申报”提升通关时效。
住滇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民盟云南省委主委徐彬:
让老年人享受 数字化生活便利
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住滇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民盟云南省委主委徐彬特别关注老年人生活便利问题,建议让老年人享受数字化生活便利。
徐彬指出,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移动化、智能化、个性化服务走进千家万户,同时也深刻影响着老年群体。当“数字化”遇到“老龄化”,一方面,老年人的生活因为“数字化”而更便利,另一方面,跟不上“数字化”发展步伐的老年人也不在少数。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龄化人口已经达到2.64亿。另外,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60岁以上的网民已接近1亿。
徐彬表示,科技进步、数字变革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也让社会管理变得更加高效,例如,“健康码”这类的信息技术在此次疫情防控期间功不可没。但在信息技术让大多数人生活更加便利的同时,“无健康码不能乘坐地铁”“无健康码不能进入商场”的管理方式,也让部分老年人因为不会使用智能设备而陷入了麻烦。对于老年人而言,记忆力、视觉能力、行动力和学习能力等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同时,移动互联网相关的各项应用从产品设计、功能开发到目标用户的各个环节都更加求新求变,很难顾及老年用户的需求和习惯。不断更新迭代的软件、设备让老年用户觉得越来越力不从心。据腾讯公司《老年用户移动互联网报告》一项结果显示,基础性操作是老年用户使用智能设备面临的最大问题。一系列的注册、登录、支付等问题,成了老年人“触网”的门槛,部分老年人由于跟不上社会变迁的节奏,在“数字化生活”中逐渐被淘汰。
面对这些明显的“数字鸿沟”,国家需要通过人性化的服务和精细化的管理,进一步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让老年人更好融入数字生活,享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
徐彬建议,一是在各类日常生活场景中,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充分保障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困难的老年人的基本需求。二是社区要构建常态化帮扶机制,开展智能培训班,为老年人讲解各类新技术新媒体使用相关知识,建立志愿服务体系,提供面对面的服务和帮助。三是对服务平台和手机APP进行“适老化”和“信息无障碍”改造,提供更多智能化适老产品和服务,优化操作流程,视情增设“一键服务”功能,降低老年人操作相关智能设备的难度。
住滇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云南省委主委李学林:
实施“高原红土地 保护利用”战略
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住滇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云南省委主委、省农科院院长李学林特别关注高原红土地保护问题。他建议要实施“高原红土地保护利用”战略,筑牢西南粮食安全与生态屏障根基。
李学林指出,云贵高原及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多是高原红壤区域,经过生物富集和脱硅富铁铝化风化过程相互作用,红壤分布地区大多降雨量大,呈酸性强,土质黏重,土壤有机质少。云南是红壤集中区域,面积大,分布广,占全省土地面积的73%,也是长江、珠江、澜沧江等六大国内国际江河流域生态环境安全的前沿地段,红壤保护利用关乎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持续发展。
李学林表示,近年来,国家统筹实施了一系列耕地、土壤保护行动计划,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高原红壤质量持续下降;二是工程建设滞后,农田基础设施薄弱;三是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功能下降;四是高原红壤耕地质量提升科技支撑不足。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国家先后根据不同土壤利用及被危害程度采取了相关战略性保护措施,如黑土地保护、盐碱地治理等。”李学林针对高原红土地保护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一是实施“高原红土地保护利用”战略。强化顶层设计,高位规划红土地保护利用战略目标,给予国家土壤治理和耕地保护政策倾斜支持,协同推进红土地保护利用与其他区域开发建设战略相衔接,尽快启动实施“高原红土地保护利用”国家战略。二是实施“高原红土地保护利用”科技专项行动计划。强化科技能力建设,支持组建高原红壤质量提升工程中心或联合实验室,建立红壤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和野外观测站等研究观测站点,构建质量监测网,实现高原红壤质量的数字化动态监测、评价和预警预报。调整优化国家科技资源配置,强化基础研究、平台搭建、应用研究,围绕解决红壤生产生态障碍性突出问题给予稳定支持,开展红壤耕地质量提升关键技术和模式的长期定位研究和集中攻关,为红壤保育、质量提升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三是实施红土地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坚持“用养结合、培肥消障、结构优化与蓄水控蚀”目标导向,建立完善高原红壤保育与质量提升技术标准体系,实施“合理轮作”“休耕”“间套作”等种植制度,推广深耕、浅翻、少耕、免耕等耕作技术,推动有机肥、秸秆、绿肥等有机物料还田,运用横坡垄作、高植物篱、生物覆盖等水土保持技术,施用石灰、钙镁磷肥等土壤酸性调理剂,筛选出一批适合高原红壤保育与质量提升的核心技术,建立标准体系,建设红土地治理及生态修复示范区,全面提升红壤生产生态功能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住滇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原副主席罗黎辉:
推进RCEP框架下 跨境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住滇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原副主席罗黎辉特别关注RCEP框架下跨境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情况。
罗黎辉指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是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潜力的自贸区协定,涵盖国家的人口占全球47.4%,GDP占全球32.2%,外贸总额占全球29.1%。落实好RCEP,对于形成基于“廊带”经济(包括跨境经济合作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境外产业园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及“经济走廊”核心区)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罗黎辉表示,推进RCEP框架下的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尤其是与东盟十国的合作,必须解决若干重大问题,职业技术人力资源支撑不足是其中之一。一是RCEP区域许多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能力不足,本土化职业技术人才供给匮乏,职业技术人力资源储备有限;二是不少国家以法规政令等形式严格管控外来劳工输入,要求合作项目所需人力资源必须通过本土职业技术教育支撑;三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校“走出去”举办跨境教育尚缺乏完备的政策支撑;四是区域经济合作项目所在国民众,由于缺乏职业技能,无力参与到项目建设中,得不到实惠,往往转化为合作项目推进过程中的消极因素,阻碍项目建设。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革和超越以往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范式,构建与RCEP相适应的跨境职业教育体系新范式。只有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革故鼎新,建立与区域跨境经济合作相适应的跨境职业教育体系,才能为区域跨境经济建设项目提供职业技术人力资源的支撑和保障。
罗黎辉建议,教育部从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三个层面,深化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推进跨境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一是进行制度创新。打破单纯以本国国民为服务对象的传统职业技术教育政策和制度体系,兼顾中国产能、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走出去”在对象国产生的职业技术人力资源需求,加快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跨境职业教育政策支撑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二是进行模式创新。争取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配合支持,积极探索以中资企业为主体的跨境产教融合职业技术教育新模式;积极探索与有关国家、社会资本及国际组织联合举办跨境职业技术机构共同培养所需人才的跨境职业技术教育模式。三是进行机制创新。探索推进以国内职业技术教育“大循环”为主,跨境职业技术教育与国内职业技术教育“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机制创新;探索推进RCEP区域经济合作中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与职业技术教育链有机衔接的机制创新;探索推进多国合作、多种所有制形式、多投资主体、产学研协同的跨境职业教育办学机制与管理机制创新。(吕金平皇甫丹霖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