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政协法制网!
当前所在:首页 > 议政建言 > 正文

“邬达克”建筑的当代意义

发布时间:2021-08-16 来源: 上海政协 作者:佚名

  

  100多年前,25岁的邬达克幸运地赶上了上海近代建筑繁昌的时代。旅沪29年,才华横溢的他在上海留下了百余幢风格多元、分布与种类广泛的城市建筑,它们成为上海历史风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随着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加速,市民对这座城市深入骨髓的爱,赋予了邬达克建筑新的生命。而通过邬达克建筑文化遗产等平台,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和思考历史建筑与当代城市的关系。

  爱屋及“邬”,留住记忆与乡愁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多位匈牙利客人来到番禺路上的邬达克旧居,但令他们遗憾的是,即将维修的故居挂牌谢客。这幢英国都铎风格的乡村别墅前后修了三年,由女企业家刘素华以社会组织身份出资修缮。耗费2000万元,濒临坍塌的邬达克旧居重现生机——邬达克纪念馆于2013年1月8日邬达克诞辰日对公众部分开放。

  纪念馆一楼,当年的客厅被布置成展室,摆放着主人的书信、设计图纸、作品照片、生平资料等。来参观的基本是中老人,他们有的还手里拎着菜袋子,兴致勃勃。音乐会、国际论坛,匈牙利国务秘书等也亲临祝贺。“市民对这座城市深入骨髓的爱,成就了邬达克纪念馆。”刘素华感慨道。为了办好纪念馆,之前她带着团队飞赴匈牙利,从邬达克的故乡沿着他的生命轨迹探寻,匈牙利国家电视台一路跟踪采访。刘素华没想到,上海居然有这么多“邬达克迷”,她由此更坚定了把邬达克纪念馆办成上海城市文化遗产高地的信念。

  2015年12月,由市文物局、市规土局等主办的首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开幕。市民在纪念馆前排起了长队,万余份《邬达克建筑地图》分批摆放,每天都被一抢而空。邬达克1918年至1947年旅居上海,他当年的起居室、卧室和书房首次向公众开放。邬达克设计的主要建筑集中于前20年,通过展览,观众对邬达克的重要作品、建筑风格,设计特色有了全面的了解。作为邬达克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刘素华把“走近邬达克”首届文化月的举办宗旨定位于激发更多的人保护历史建筑,热爱这座城市。而《邬达克建筑在上海城市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建筑城市记忆,时代文化传承》《邬达克建筑修缮实例》《听邬达克故事,赏老上海建筑》……

  一系列专题讲座、研讨会、分享会、故事会分别安排在上海市城市规划馆、邬达克旧居、武康路393号黄兴公馆举行,并有专家带队讲解武康路周边历史建筑,可见文化月的视野和格局起步即超越了邬达克建筑本身。一幢老建筑就是一部近现代史,通过建筑,可以感悟家国、时代情怀。上海有一批爱好历史建筑的市民,他们文化程度高,不少人对每幢建筑的历史渊源,都有很深入的了解。在“邬达克微信群”,每天都有爱好者上传的几十张他们拍摄的老建筑照片。

  上海第二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为热爱城市文化遗产的市民群像制作了纪录片《我与我的城》,与新民晚报合作举办的“爱屋·及邬”征文吸引了一批读者参与。“爱屋,是本能、欲望,及邬是情怀。因为你喜欢建筑,所以你得更爱这座城市。如果有更多的人去热爱建筑,那么它们就会伴着我们从过去走到现在,走向未来。其实建筑也是一座城市有生命的主人。”刘素华期待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关注老建筑。呼唤和互动在继续,面对上海这座日益国际化的城市,有识之士又在思考,如何打开一扇了解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窗口,以唤起更多市民的归属,守护上海的城市文脉,留住上海的乡愁。

  2017年12月8日,由市文物局、市规土局、市住建委、市政协文史委联合主办的“留住城市记忆——城市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上海市政协举行。这是上海第三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系列活动之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党委书记、总工程师侯卫东,中国城市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应邀发表主旨演讲。与会者围绕上海这座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如何共生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演讲专家认为,近年来,隐性的历史文脉得以面向广大公众开放,历史文化名城丰富的内涵为更多的人所认识和了解。上海的历史建筑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城市遗产的主体是谁?在城市更新中,上海呈现出新天地、田子坊、步高里和思南公馆等不同改造模式,从拆、改、留到留、改、拆,政府与社会达成共识,民间力量越来越不可忽视。要在改善老城厢居民生活水平与保留有意义的历史建筑之间谋求平衡,应该发挥不同主体的积极性。既提高居民的居住舒适度,又要让建筑得到保护性修缮,这还得依靠几条腿同时走路。

  建筑遗产,文化艺术、科技的载体

  建筑是社会、艺术、科学、技术发展的体现,揭示邬达克建筑的精妙构思、创新精神、人文情怀以及能工巧匠的不可或缺的贡献,几年前的“探索邬达克”科普月暨建筑遗产科普展迈出了扎实的一步。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沐恩堂……邬达克设计的一幢幢建筑凝聚着他的卓越才智。曾为远东第一高楼的国际饭店,建成于1934年。邬达克艺高胆大,他采用筏式基础,开创了在江海冲击形成的软土地基上建造摩天大楼的先例。

  国际饭店由中国人自己开办的营造公司——馥记营造厂承建,仅用了22个月即奇迹般建成。馥记营造厂老板、一代建筑大师陶桂林和项目总工程师、中国第一代营造师金福林声誉鹊起。笔者看到,在上海工匠馆陈列着陶桂林与国际饭店的大幅图片,相关文字让我们了解了当时仅有一台简易吊车,但他以“矮子爬楼梯”的方法,盖完五层把吊车固定到楼顶,再盖六到十层,如法炮制。“饭店竣工后,外国专家找不到一点差错。”

  2018年是邬达克抵沪100周年、逝世60周年,在上海邬达克文化发展中心、邬达克纪念馆策划与组织的“2018邬达克年”相关活动中,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华建都市院的首席总建筑师李军应邀演讲,从国际饭店的历史人文到承载的建筑科学创新,引领广大市民爱好者更深更全面地了解国际饭店,理解邬达克与上海城市的创新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上海的城市文化成就了邬达克国际饭店的多重创新。在今天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之都的大背景下,国际饭店的诸多创新性,既有不可再生的历史人文价值,又从另一个侧面诠释了上海从来都是创新的土壤。追忆、怀念、探索,邬达克建筑、石库门建筑、现代上海地标建筑,由“邬达克平台”带来的溢出效应泽及校园、社区,其影响也超越了国界。

  近四年来,延安中学、复旦中学、华政附中、工艺美术学校等20多学校与邬达克文化发展中心携手,开辟了建筑科普基地,实现了爱好者的低龄化。2018年,邬达克建筑文化奖在上海颁发,奖项分别授予1978年改革开放40年来外国设计师在中国城市建设的卓越建筑项目,以及中国设计师在国外建设的卓越建筑项目。评奖标准综合考虑了建筑的社会文化价值、历史人物价值、科学技术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和经济利用价值。经过层层筛选,三座中外当代建筑上海金茂大厦、上海保利大剧院、非洲联盟会议中心获奖。以邬达克命名的建筑文化奖,既是对东西方文化融合先驱的纪念,更是彰显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兼收并蓄,同时体现了建筑的人文价值、时代精神。近年来,上海艺术家还分别在欧洲举办了邬达克建筑油画展、摄影展,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向史而新,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

  上海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业内人士指出,2003年《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颁布实施后,相继实行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及风貌道路保护制度。在当今“存量规划”和“城市更新”的背景下,需要从“历史风貌保护”向“城市遗产保护”转变,从城市发展战略高度综合考虑城市遗产的整体保护框架,将国际现代大都市的建设与地方独特文化的保持与彰显有机结合起来。

  在对邬达克建筑与当代城市关系的探讨中,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中科院院士、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郑时龄,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等专家学者就“近现代建筑遗产与当代城市更新发展”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城市在容纳建筑的同时,应该展示建筑的故事,铭刻历史的变迁;于建筑而言,更新并不意味着要换代。城市更新应该是可持续的有机更新,它不仅有物质性的更新,也有非物质性的更新。我们还应保护我们的历史文化,保护我们城市的面貌,保护我们的建筑遗产;文化记忆已成为我们生存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精神依托。在社会处于大规模更新变换的今天,我们应高度关注近现代建筑遗产所携带的文化信息,在图新和存旧之间找到平衡。

  彰显上海的城市精神,守护上海人的城市记忆与乡愁,“邬达克”使人们增强了迫在眉睫的责任感。“留住城市发展进程中层叠的历史记忆,不仅是专家学者、城市规划与设计者、城市管理者的责任,更需要市民的理解与共识。”在第五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中,“当3D遇上邬达克建筑”“武康路:城市的山林”“邬达克旧居修缮故事分享会”深受市民欢迎,尽管需要预约报名,但邬达克旧居三楼的多功能厅仍挤得满满的。

  而在“向史而新——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主题论坛上,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研究员、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陈圣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杨浦滨江的总设计师章明教授,分别以在世界各地旅行的文化体验和杨浦滨江改造的实践,论述了他们对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对城市未来的前瞻性思考。滨江一带的改造,改变的不仅仅是外观,更是城市的气质和城市的胸怀。陈圣来指出:“城市的气质自然关乎于城市的设计布局、建筑风格、交通秩序、绿化环境、文化设施、商业层次、卫生状况、公共服务等。而城市的气质更在于市民的文明修养、道德气度、价值追求、鉴赏水准以及生活方式等等。”

  章明教授为市民详述杨树浦水厂栈桥、示范段、雨水花园、人人屋、绿之丘等设计过程,如何让杨浦滨江“近代工业的摇篮”历史遗存焕发新生。通过工业遗存再利用,强化场所记忆,增强居民归属感、认同感。建筑的目的既在于包含过去,又在于将这些过去转向未来。杨浦滨江从历史中走来,带着时光的温度和岁月的积淀,当它以崭新的面貌面向市民时,每个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都会深切地感受到,这就是我们的城。向史而新,我们拥抱的将是一座有温度、有品位、有个性、有特色、有归属感的大都市。


原文链接:http://www.shszx.gov.cn/node2/node5368/node5380/node5396/u1ai108537.html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政协法制网 zx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