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五届二十一次常委会重点协商委员发言摘登
如何深化重庆科技金融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国家级区块链大数据中心、健全医疗器械原始自主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生态科技创新、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协商会上,市政协科教卫体委作综述发言,10位市政协委员代表个人和所在单位就调研发现的短板献良策、建诤言。
市政协科教卫体委: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加速创新资源集聚
吴 亚
更加注重基础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以实施基础研究行动计划为引领,整合优化行业、部门、高校、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力量布局,统筹基础研究重大科研项目,从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出发,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技术的瓶颈制约。加强高校数学、物理等重点基础学科建设和基础研究工作。加强基础研究、关键技术、产品及系统的分类协同体系建设。同时,加大对原始创新的投入力度,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
更加注重龙头科创企业引育,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以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为契机,吸引和培育科技创新龙头企业,通过政策引领、集群打造、创新服务等方式,加快科技领军企业集聚,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引领能级。以重大创新项目为抓手,支持龙头型国有企业,打造创新联合体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龙头企业牵头,联合园区、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组建产业创新中心。突出“芯屏器核网”“云联数算用”,加快壮大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为主体的智能产业集群。
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平台打造,加速创新资源集聚。依托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加快集聚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高校院所、科技型企业等创新要素。推进成渝地区大科学装置的共建共享。推进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和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开放共享。建设军民融合科研基地,开展前沿技术的军地协同攻关。建设成渝地区生态环境联合研究中心,建立生态环保技术创新共享服务平台,推动长江上游生态保护修复。加强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建立丘陵山区农机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打造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创新平台,推动智慧乡村、数字乡村建设。
更加注重科技领军人才培养,打造科技创新主力军。加强院士工作站、海智工作站、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以及与国际国内顶尖科学家或实验室的合作平台建设。成立引才联盟,聘请知名企业家、科学家、天使投资人等为“招才顾问”。建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一张网”。强化对科技领军人才的支持培养,多部门联动推进“协同塑才”,高质高量高效培育后备院士高端人才,实施院士带培对象“暖心”工程,对带培对象进行专项服务,以业绩贡献为导向,对院士带培对象成绩进行科学评价,构建完备的人才梯次结构,培养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和浓厚科研兴趣、科学素养高、充满创新活力的创新主力军。
更加注重科研机构建设,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科研团队、企业等来渝设立高端研发机构。以法人化运行模式建设一批国家级、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综合性高端新型技术科研机构。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和核心技术团队,设立以原始创新为主的新型研发机构,着力解决特定关键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技术瓶颈。
王 林:加强“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
王 林
加强产学研融合。通过对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模式进行整合,促进产学研合作模式与组织方式创新,并推动融合模式持续演变,力争形成更新、更好、更能解决新问题的融合模式。
学习借鉴“产学研用”融合的国际经验。借鉴发达国家金融推动、契约合作、技术协作、入股合作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产学研用合作经验,注重多元主体参与、合作计划完备、创新应用性较强,强调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以科研和教育为主,力争产学研用合作制度化、规范化。
加强“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深化“政产学研用金”的融合协同,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形成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扶持,产学研用金内生性发展。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使用者、金融的组织边界更加模糊化的情境下,解决各个脱节、条块分割、协调困难、权益纠纷等产学研合作中的诸多常见问题,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构建“政产学研用金”融合创新的技术体系。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牵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实现科技知识的投资者、生产者、传播者、使用者高效分工协作,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提供创新驱动力。
乔 宏:加快建设国家级区块链大数据中心
乔 宏
完善产业发展机制。成立以市大数据发展局牵头的区块链产业发展工作组,深化市区联动工作机制,积极争取建立市领导挂帅,进一步凝聚部门、政策、资金等合力,全力争取国家、全市政策试点,加快区块链新基建布局,推动全国区块链发展先行示范区创建。
积极出台专项政策。争取国家工信部、科技部的支持,加大对区块链新基建支持力度,加快规划建设重庆区块链大数据中心,争创国家级专业化数据中心,为数据归集共享运用提供基础支持。
加大人才引育力度。进一步完善区块链专业技术人才安家落户、子女就学、创业扶持、创新应用等政策,实施区块链专项引才行动,满足企业区块链研发人才需求。同时,鼓励高校设立区块链课程、提升区块链技术研发能力,切实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一批实习实训基地,提升区块链人才供给能力。
加强成渝两地合作。深化两地在区块链产业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联建共用区块链新型基础设施,联合创建国家级区块链发展先行示范区。
孙芳城:持续深化科技金融体系建设
孙芳城
健全全方位服务体系。将“重庆高新区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升级为“重庆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上线全市科技企业项目库,编制《重庆科技金融服务指引》;深化“外部直投+跟贷”“外部直投+选择权贷款”的外部投贷联动服务模式;创新“投资+保险”“信用+担保”等组合服务。
打造高度适应生态体系。建设“特色鲜明、协同发展”的科技金融街,打造全域金融科技创新示范区;推行科技金融主办行制度,夯实地方金融机构“贴身管家”主体角色;加强成渝科技金融合作,引培科技金融服务专业人才。
创新风险补偿制度体系。制定《重庆市科技金融风险补偿办法》,确保政策进文件、补偿能兑现;提高科技信贷不良率容忍度,积极推广科技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和应急互助基金,设立科技金融专项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争取国家支持,提高金融机构风险补偿比例,提供每年补偿和一次性补偿等多选方案。
推行高效组合式政策体系。健全财政、金融、税收、产业、人才、土地等组合式政策体系,持续打出“组合拳”;制定市区两级政府科技金融责任清单,鼓励金融机构实行专门的科技金融管理和考核制度;开展科技金融政策效果动态评价,提高政策执行力等。
陈义华:让医疗器械真正“领跑”世界
陈义华
革新观念,营造原始创新的良好生态。在全社会加强对原始创新的思想引导,客观认识原始创新的发展规律,形成理解原始创新、支持原始创新、包容原始创新的氛围,促进原始创新政策、管理环境的改变。
创新举措,制定原始创新支持政策。积极向国家呼吁,制定适合原始创新医疗器械的政府采购招投标政策,进一步缩短认定单一来源的资料审查、社会公示、管理机构确认等环节的时间。建议重庆率先“吃螃蟹”,先行建立相关政策。
建立原始创新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定价体系。积极向国家呼吁,制定适合原始创新医疗器械的全国统筹、兼顾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医疗服务项目名称和收费价格标准,并建立“即来即批”的动态调整机制。
建立医疗器械原始创新器械医保体系。积极向国家呼吁,制定全国统筹的原始创新医疗器械的医保体系,并建立“即来即批”的动态调整机制。
制定医疗器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自主创新体系支持政策,使之能够长期、稳定地为原始创新医疗器械的发展服好务。
钟树生:推进“双碳”生态科技创新
钟树生
紧紧抓住“双碳”目标机遇。加快生态环境领域的技术革新,着力突破制约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技术瓶颈,探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科学解决方案,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减污降碳绿色发展的重要利器。
强化生态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引领。研究制定我市面向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愿景下的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攻关计划,集中生态环境技术攻关,大力发展生态绿色节能环保产业,并纳入全市“两中心”“两地”“两高”发展总体规划。
建立“双碳”生态科技创新需求清单。制定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及转化应用需求清单,纳入年度科技计划。
做靓做响“双碳”生态科技创新品牌。加快推动“双碳”关键核心技术转化为商品、设备、服务、品牌、标准,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大市场,做强做大生态环保产业,形成战略新兴产业,支持一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打造“双碳”科技创新领军型技术团队。制定生态环境专家库管理办法,构建“双碳”领域高素质人才队伍,推动成渝地区大气污染协同防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建设跨区域、跨体制的生态环境领军型技术创新团队。
唐双福:把农业科技成果落在巴渝大地上
唐双福
加大农业优良品种保护培育力度。加强种质资源保护特别是濒危物种抢救性收集保护工作,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和活体保种场。加强农业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抓好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良种研发推广。
加大农业绿色发展技术攻关力度。聚焦农业面源污染、重金属污染土地治理等开展技术攻关,加强新型肥料产品研发推广,创新绿色防控、生物防治等技术,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基料化、材料化等综合利用试验试点,推广生态高效循环农业模式。
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力度。加紧引进集聚农业高层次人才;整合涉农高校、中职学校、企业和研究机构资源,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专职农业科教体系;用好用活基层推广服务人员,壮大农业科技特派员队伍,支持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以及乡村“土专家”“田秀才”等开展技术推广服务。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大幅度增加财政投入,将农业科技与重点产业科研投入列为专项。创新农业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长期贷款,支持债券发行。加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激励,引导和支持上市融资。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实行“揭榜挂帅”,倡导把论文写在田间,把成果留在农家,把科研成果、科研贡献作为职称评聘重要依据;合理设置不同层次人才薪酬制度。
民盟市委会:提升技术转移转化水平
蒙格丽
发挥国家战略定位优势,借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拉动,加快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争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国家级科研平台等,参与在渝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借助智能制造、精密制造等先进制造业,智能网联、电子信息等互联网产业,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大健康产业,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多点支撑的良好格局,拉动综合科技服务平台和技术转移转化体系建设。
发挥产业基础优势,标准化描述、精细化对接、常态化跟踪,推动科研成果有效匹配市场需求。制定配套政策,统筹推进技术经纪人才体系建设,建立技术转移经纪人准入机制,出台技术经纪人管理制度规范,吸引更多技术经纪人来渝发展。制定重庆技术转移中介服务酬金制度,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成立技术转移经纪办公室,引进国内外知名技术转移机构来渝设立分支机构。采取“名家培训+实践考核+成果征集+人才聚集”方式,为技术经纪人成长进步提供实践机会和人脉基础。推进成渝地区技术转移人才一体化培育。
发挥特殊区位优势,健全培育体系,完善技术经纪人服务机制。推动成渝地区技术经纪人和技术中介服务机构资质互认、培育工作联动发展,推进成渝地区技术转移人才一体化培育。
发挥大数据智能化发展先行优势,提升技术转移转化载体智能化水平。大力打造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服务平台,推动市内相关科技服务平台间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共用,促进市内平台与其他省市平台数据互通,提升科技服务平台对我市技术转移转化的服务效率。在技术转移转化网络平台上应用大数据分析系统,实现智能检索、智能推荐,提升平台智能化服务水平和技术转移转化效率。
市科协:为科技工作者创新创造办实事
陈昌明
聚识聚势抓落实。“办实事行动”聚焦解决科技工作者学习生活、成长成才、创新创业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为人才“减负”“松绑”、加油鼓劲,抓住了“补短板”关键点,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具体实践,是学党史、转作风、办实事的创新行动,是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务实之举。
高质高效抓落实。一方面把好事办实。开展专题培训、筹办主题宣讲,引导科技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坚定创新决心;从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看病就医、住房保障等方面解除后顾之忧;提供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法律、财务、金融等专业支持;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加大培养举荐力度;加强科技教育和科学普及,弘扬科学家精神。另一方面把实事办好。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人才,提供更加专业化、个性化、均衡化的政策支持和生活服务;加强统筹协调,推动政策制度更可落实,管理服务更加高效。
善作善成抓落实。坚持办实事与作贡献双向发力,把落实清单任务与团结引导工作结合起来,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充分认识重庆发展的重大机遇和良好前景,找准主攻方向和着力点,潜心专研,勇攀科学高峰,把论文写在重庆大地上,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支撑引领重庆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綦江区政协:护航大数据智能化发展
母明江
支持将綦江建设成渝联合异地灾备数据中心、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成渝枢纽节点纳入全市规划,作为重庆科学城“一城多园”的重要组团,同等享受西部科学城相关政策。
将綦江纳入全市政务云两地三中心体系,引导重庆市内交通、医疗、档案、政务等行业和大型国有企业等行业数据在綦江灾备。支持綦江引入国网、人民网等重要战备数据。
支持綦江谋划打造“西南溶洞灾备数据湖”,并纳入重庆市新基建重点项目,赋予綦江全市数据灾备中心的定位,与水土云计算中心形成同城灾备体系、与贵安云计算中心和天府云计算中心形成异地灾备体系。
建议联合有关投资机构,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各类资源,在綦江设立“信息安全灾备产业基金”,重点对大数据灾备行业重大项目、重要基础设施等进行投资,保障灾备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易小光:加快构建我市现代产业体系
易小光
积极推动重点产业领域科技创新。加快实施电子信息、汽车摩托车等支柱产业提质工程,加大研发力度,加快产业发展升级。新兴产业领域重点培育一批“隐形冠军”“单项冠军”,积极培育产业新增长点。大力支持基因技术、氢能与储能等领域研发创新,培育产业发展引爆点。
加快壮大产业科技创新主体。推进优势产业领域,组建龙头企业为主体,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相关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同攻关的创新联合体,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增强产业发展的自主可控能力。
构建政府与市场共同推动产业科技创新的格局。突出政府对创新的基础支撑与引导,支持基础性、共性、前瞻性技术研发创新;推进形成市场主导创新的发展格局,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研发攻关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健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建设开放式产业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引进或在市外乃至国外设立创新研发中心,加快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强化产业科技国际合作;促进成渝地区科技资源开发放共享,加强区域创新合作。
积极营造良好的产业科技创新生态。强化创新意识,构建全员创新体系,推进形成全社会尊重人才、尊重知识、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创新氛围;培养新时代企业家创新精神,切实加强企业家合法权益保护,增强企业家发展信心等。
原文链接:http://www.cqzx.gov.cn/cqzx_content/2021-07/27/content_10202343.htm
>>上一篇:寻找渝东南特色产业发展“密码”—— 市政协主席会议重点协商侧记
>>下一篇:赓续精神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最新加入
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
24-12-20李强主持国务院第十一次...
24-12-18“协”各方 “同”前进
24-12-18我区扎实推动医保便民利...
24-12-18民进宁夏区委会建议:持...
24-12-18交通建设提速,推进高效...
24-12-18贺兰县政协主席会议成员...
24-12-18刘宁出席全区产业园区项...
24-12-18
热门资讯
习近平赴山西考察调研
20-05-14为新时代政协提案工作凝...
20-04-23中纪委最近一年至少5名...
20-11-16习近平勉励山西:早日蹚...
20-05-14无名烈士墓修缮整治一新
20-05-14刚刚!最高检这样说:民...
21-01-07湖南省郴州市委政法委原...
20-05-14陕西省政协文史馆展品及...
20-04-23辽阳县人民检察院对程永...
21-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