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政协法制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文化园地 > 正文

被周恩来邓颖超叫作“亲戚”的浦熙修

发布时间:2021-08-16 来源: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作者:佚名

  浦熙修(1910-1970)出生在江苏嘉定(今上海市)一个名门之家。大姐浦洁修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学德国,一直信仰共产主义,但根据党组织的安排一直留在党外开展统战工作。三妹浦安修是一位“既爱武装又爱红妆”的女杰,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奔赴延安,后与彭德怀成为了革命伴侣。四弟浦通修从小倾向革命,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家中排行老二的浦熙修大学毕业后,1936年入职《新民报》,踏上新闻记者之路。她也是《新民报》的第一位女记者。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浦熙修随《新民报》西迁至重庆。担任《新民报》采访部主任的她积极宣传抗日,并采写了《人人心头辣 忘不了“一·二八”》《东北人要回老家》《保卫领空的无名英雄》《入虎穴访飞虎》等报道,展现了大后方民众坚持抗战的决心。浦熙修对国民党的贪污腐败也进行了深刻批判,写下了《伫候天外飞机来——喝牛奶的洋狗又增多七八头》《空大小姐飞美结婚》《女公务员为米请愿,孔副院长予以拒绝》等新闻报道,文章一经刊出引起社会哗然,也使她逐渐在大后方新闻界名声鹊起。

  在重庆,浦熙修经三妹浦安修的介绍,成为了“红色三岩”的常客,熟识了中共在重庆的所有领导人,并结识了很多党员朋友。通过在国统区的实际观察和对比,浦熙修更加倾心于中国共产党。她后来在自传中描述这段岁月:“在重庆《新民报》工作,前后共七年(1939—1946)。我一开始工作便找到了党,党对我是那样关怀。我有太多的机会见到党的领导同志们,我愿向他们倾诉一切,他们也从来不把我当外人。《新华日报》的同志们也对我帮助很大,我们常常一起商量工作。我幸福地生活在党的周围,党给我以无穷的力量。”她还说:“我把社会分为光明面和黑暗面,好人和坏人。国民党贪污腐化、不抗日、搞摩擦、不民主、无自由,尽做坏事,令人愤慨。‘皖南事变’尤其震动人心。而共产党说真话、讲道理、有办法、关怀人,做的都是好事。我有正义感,要求抗日、要求自由民主,我讨厌和仇视国民党的反动领导和腐败制度。我愿意站在好人一边打击坏人。我完全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但在我思想上,敌我界限是分明的。我不愿意说一句有损于党的利益的话,做一件有损于党的利益的事。”

  而周恩来、邓颖超等更是与浦熙修一见如故,亲切地称浦熙修是“我们的亲戚”。八办的工作人员都亲昵地称她“浦二姐”。浦熙修多次向周恩来表达了想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周恩来认为以她的社会影响力更适合留在党外开展工作,这样比在党内发挥的作用大。

  当时在国统区,国民党严格限制各界人士与共产党人接触,许多新闻记者不敢出入共产党在重庆的办公地点,而浦熙修不仅正大光明地出入周公馆等地,甚至经常与《新华日报》的记者一同采访。《新民报》主编陈铭德也回忆说:“熙修不怕特务的盯梢,把个人安危置诸脑后,经常出入于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和周公馆。回到报馆时,常常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述说周恩来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和发挥民间舆论应注意的问题,使我们和报社其他同仁,对民族大义、抗战前途和国际国内政局发展方向等问题,逐渐有了许多新的认识。”

  作为记者,浦熙修最擅长的就是写人物传记。而在抗战时期的重庆,她报道最多的便是中共领导人周恩来。1944年周恩来从延安到重庆,浦熙修亲自采访写出特写《周恩来来了》,描述其“面庞团团,眼睛更显得圆大而有神,他避免一切严重的政治问题:‘谈些轻松的吧。’”

  1946年旧政协会议期间,浦熙修专访了38位来自不同党派的会议代表,并写下了漂亮的新闻报道和访谈传记,成为了她新闻事业最辉煌的时期。在此期间,她为了对中共代表进行深入采访,经常在周公馆附近“盯梢”,甚至不惜花费一天的时间等待周恩来。为了充分表达中共方面和平民主的方针政策,浦熙修在采访周恩来的新闻报道中用了与其他党派不一样的笔调:“周先生的一件棕色皮大衣,是在灰棉布里的全体代表团中最出色的。他那倜傥不拘的风度,坦率有利的言辞,也确是代表团中的领袖人物,数年来谈判的名手。”“他对目前时局的处理,只有十六个字,‘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止动手,政治解决’,所以政治协商会议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停止内战,其次才是和平建设方案、国大、宪法及复员善后等问题。”而浦熙修在旧政协期间踏实专注、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也得到周恩来的高度赞扬,他曾在与《新华日报》工作人员谈话时赞扬浦熙修那股锲而不舍的钻劲,要求记者向她学习。

  同一年,中共南方局东迁南京前夕,浦熙修再次向周恩来表达了想去延安的心愿。周恩来认为像浦熙修这样的知名记者留在国统区开展统战工作,比在延安发挥的作用更大,就勉励她留下来,因此浦熙修始终坚守在国统区的新闻战线上。

  国民政府东迁南京后,在1946年6月著名的下关事件中,浦熙修积极进行采访报道,与上海来南京请愿的和平代表团马叙伦等一起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毒打,被困在一间候车室直至深夜。周恩来到医院探望她,激励道,“你们的血不会白流”。

  1946年11月,国共谈判基本破裂,周恩来、邓颖超即将撤离回延安。在回延安前,中共代表团举行记者招待会,浦熙修更是描绘道,“周氏议论滔滔,特别关于土地问题与中共今后任务一答,发挥最多也最激动,其他回答也很多……周氏态度一贯诚恳热烈,语调激越而不现浮躁……记者在跨出梅园新村,听见同业们耳语:‘我们是被煽惑了,还是被说服?这卓越的政治家和宣传家!’”(丁英顺)


原文链接:http://www.cqzx.gov.cn/cqzx_content/2021-08/03/content_10206001.htm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政协法制网 zx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