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老院记忆
□ 李永安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还在西安青年路一个老院子住的时候,这个院子里住了约有二十户人家,家家的房子都不是很大,清一色的老平房,全院子只有一个水龙头,每天邻居们围在水龙头前,有的洗衣服,有的接水,有的洗菜,欢声笑语不断。老院子里的生活是那样平凡、那样淳朴、那样富有亲情。老院子里的点点滴滴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记忆。
老门楼
过去的西安老街道上有许多四合院,这些院子有个特点,大门口都有一座大门楼。我住的青年路47号的院子也有一座高大的门楼,两扇黑漆的大门,大门中间嵌有一副黑铁门环,门下装有一块一尺高的木门坎。每天开门时,打开大门,取下门坎才能通过。门楼上方的木框上还装着土门铃,一根细长的铁丝从门框上穿过去,一直拉到后院,铁丝上挂个铜铃铛,住在后院的邻居下夜班回来,怕敲门影响别人休息,就拉动门楼上的铁丝,住在后院的家人听到铜铃声,就赶紧到前院去开大门。
进了门楼就是门道,门道比较长,大小相当于一间房,到了夏季天很热的时候,门道里却凉风习习,住在大院的邻居就在门道里乘凉拉闲话。此外,门道还堆着煤块一类的杂物。
老门楼前还有两块圆形鼓石,孩子们喜欢骑在鼓石上玩耍,天长日久,两个鼓石就磨成黑亮黑亮的。从老门楼走进去,依次是门房、厦房、中院、过厅、后院。老门楼和院子一直保持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因房子改造才被拆除,建起了立新街住宅小区。现在,我偶尔路过这条街道,还不时想起过去的老门楼。
糊顶棚
上世纪70十年代的时候,老院的房子都是平房,屋顶上覆盖着青灰瓦,房子的顶棚都是用纸糊的,一般三五年换一次。住在老院时,经常能听见街上糊裱匠拉着长声的吆喝声:“糊顶棚喽,糊顶棚喽。”院里的邻居听见了,就赶紧走出门,把糊裱匠请进院子。裱匠师傅看过房子,就让主家把家具遮盖好,搭上架板先把屋顶清扫干净,接着把芋子杆交叉好,用脸盆打好浆糊,用排刷将浆糊刷在芋杆上,然后把纸一张一张糊到顶棚上。匠人糊过的顶棚平展又漂亮,一会儿就把顶棚糊完了。
在老院里,糊顶棚也是家里的大活,家里杂七杂八的东西都被放到院子里。一般干完活,还要给裱匠师傅管顿饭。院子里这家糊了顶棚,紧接着另一家也赶紧挪家具,请裱匠师傅给自家糊顶棚,来来往往十分热闹。再后来,因为席顶棚耐用又好看,纸顶棚就逐渐不用了。如今,糊顶棚的时代虽早已过去,但这个老行当还是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夹块煤
老院子里住户多,家家门前都紧着地方盖着一间小厨房,房顶多是牛毛毡搭的,里面放着一个蜂窝煤炉子。那时候的人家都是烧蜂窝煤在家里做饭,每到中午下班时候,家家都是急着打开炉门赶着做饭,偏偏这时候炉子又灭了,赶紧把炉子提到院子忙着用劈柴引火,还是不行,没办法就赶紧跑到邻居家里去夹块煤,等煤烧着了,急急赶着做了饭,吃完饭又赶着上班去了。
夹块煤成了老院里的常事,做饭时间,院子里四处跑着夹着块煤的邻居。大家也是相互帮忙,见有人来夹煤了,就赶紧让其把烧好的煤夹走。母亲在家里生着两个蜂窝煤炉子,到快中午的时候,就把两个炉子烧得旺旺的,等着邻居们来夹煤。母亲说:“中午就那么一点时间,上班的人都不容易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记得煤店一度还生产了一种引燃煤。这种煤很容易引燃,蜂窝煤上火快,做饭也方便多了,慢慢地院里相互夹煤的人也少了。之后,液化气罐走进普通家庭,蜂窝煤炉子在老院也逐渐消失了。
打家具
过去的人家,用的家具都是自己请木匠到家里来做,一般街上是买不到家具的,统称为打家具。打家具,不仅要给匠人工钱,还要管吃管住。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在老院住的时候,院里邻居只要看到谁家请了木匠做活儿,就知道这家一定快给孩子办喜事了。当时,大家都喜欢请南方来的木匠,因为南方的木匠师傅聪明脑子活,也总能带来新的家具样式。
有一次,前院一家请来的木匠师傅正在拉开场子做活儿,做的是一组大立柜,两边是柜门,中间是镜子,这也是当时比较传统的式样。正在此时,后院一家也请了南方木匠师傅来做家具,做的大立柜是刚刚兴起的捷克式立柜,三扇木柜门,可以自由畅开,两边柜沿突出,显得漂亮大气。院里好多邻居看了,也打算做这种新式立柜,连前院正在做家具的邻居,也要求改做这种新式大立柜。以后兴起的高低柜等新家具式样,也都是南方木匠带来的。那个时候,只要家具有什么新样子,院子里的邻居就能很快知道,因为每个木匠师傅走进院子,都会带来新家具式样的信息。
老院里做家具是一道风景线,做家具时的场面很大,家门口堆满了各种木料、木工工具,旁边还放着一张小桌子,桌上放着茶壶水杯。两个木匠师傅先是开料,又是做成品,忙得满头大汗。主家则忙着在厨房里给匠人做饭菜,邻居们还不时过来看看,院里的孩子你追我跑玩耍嬉闹。每当说起这些往事,老人们总是说:“那时候老院子里打家具就是热闹。”现在的家具都是从市场上买来的,自家打家具的日子也已成为回忆。
原文链接:http://www.sxzx.gov.cn/xxyd/yszc/4613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悠悠扁担情
>>下一篇:“协商建国”的历史记忆
最新加入
以基层之治为“中国之治...
24-12-24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24-12-24凝聚政协力量 爱心汇聚...
24-12-24民建宁夏区委会举办20...
24-12-24履职担当践初心 一枝一...
24-12-24自治区政协党组理论学习...
24-12-24李秀英主任率队赴佛山市...
24-12-24南宁市政协党组理论学习...
24-12-24
热门资讯
习近平赴山西考察调研
20-05-14为新时代政协提案工作凝...
20-04-23中纪委最近一年至少5名...
20-11-16习近平勉励山西:早日蹚...
20-05-14无名烈士墓修缮整治一新
20-05-14刚刚!最高检这样说:民...
21-01-07湖南省郴州市委政法委原...
20-05-14陕西省政协文史馆展品及...
20-04-23辽阳县人民检察院对程永...
21-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