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政协法制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政协会议 > 正文

映照历史与现代,激发非遗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2-06-17 来源: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委员会 作者:佚名

  □ 实习记者 刘凡銆 记者 赵婧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在新时代传承发展非遗,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更加需要我们坚守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在推陈出新、守正创新中,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6月14日,聚焦“延续历史文脉,连接现代生活,深入实施非遗传承发展工程”议题,省政协召开月度协商座谈会。在会前征集的交流材料中,省级民主党派、政协委员、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紧扣我省非遗传承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我省非遗富集,禀赋独特,是一张金名片。”省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原主任王建领认为,每一项非遗的背后,都凝结着先辈的心血智慧,体现着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继往开来,需要进行系统性保护、传承与发展。
“保护在于利用,利用在于传承,传承才能发展。”王建领建议,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正确处理好保护、利用、发展三者关系,坚持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并在“守正创新”上多下功夫,在保留非遗原生态基础上,鼓励传承人接受新理念、探索新技法、融入新元素。同时,要鼓励非遗融入教育体系、融入百姓寻常生活,让非遗资源“动起来”“活起来”。
“对非遗经济价值的重视程度远高于文化价值,过度商业化开发对非遗造成不小冲击,导致非遗的原生态遭到破坏。”渭南市政协在提交的会议交流材料中直指非遗保护面临的问题。
怎样协调好非遗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渭南市政协建议,应加强分类保护,在非遗项目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科学分析,理性论证,根据不同非遗项目的属性、文化价值和社会实用性进行划分,对濒临消亡的非遗项目,要以文物保护的方式保持其原生态,加强文化生态基础研究,制定保护与传承措施,着力丰富存量、续存母本,守好保护底线。
“没有人就没有非遗。”在榆林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副研究馆员王建秦看来,非遗是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活态传承实践,非遗传承人是非遗的核心,承载着其核心技艺的延续,保护非遗的关键在于保护传承人。
他建议,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夯实传承人保护传承责任,明确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的责任权利,尊重非遗传承人群的主体地位,根据传承人的不同类型明确保护传承职责。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将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培育跨学科人才,引进既懂得非遗保护又懂得市场规律的人才加入非遗行业,不断壮大传承队伍。
“非遗的当代实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融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何得桂指出,只有群众认同的非遗,活态传承才能更持久。为此,要积极助力推动非遗融入当代生活,发挥当代功用,使之成为现代“活水”,让非遗走入人心、走向未来。
“目前我省多数非遗项目缺乏代表性IP与行业领军者,除秦腔、皮影戏等具有一定影响力之外,其他非遗主要停留在保护性记录、机械性重复阶段,缺乏跨界融合能力,品牌集聚效应不强。”何得桂点出融合短板。
他建议,要构建非遗产业发展机制,搭建研、创、销于一体的非遗产业平台,探索贯通科技、教育、商业、旅游一体化的“非遗+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打造一批省级数字文旅智慧产业园区。对具有市场潜能、与消费者日常文化生活相关的非遗项目,要采取产业化发展模式,通过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商业开发,深挖非遗文化内涵,延伸非遗产业链,进一步增强文化吸引力,推动非遗可持续发展。
“活在当代的非遗,才是有生命力的非遗。”省政协委员、省美协主席郭线庐认为,非遗直观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具有历史的、社会的、科技的、经济的和审美的价值,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要让古老的非遗之美与现代之美融合,促进传统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连接,让非遗在新时代与新场景中焕发独特魅力。
“让非遗在传承中创造新价值、在发展中汲取新养分。”他建议,要让非遗与人们的现代生活场景发生连接,助力非遗传播与传承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沉浸式转变,对非遗中蕴含的文化进行现代阐释,使其变得可感知、有共鸣和易获得。
他还建议,在尊重非遗文化内涵的前提下,要让非遗之美与时代美学相连接,在非遗产品的包装和外形上,注重顺应现代人的审美趋势,加入当代时尚元素,适度进行创意改造和创新转化,以期引发青年受众的情感共鸣和观念认同。
近年来,西北大学将非遗相关的美术、音乐等学术研究纳入培养方案,建立体系化、特色化的非遗人才培养机制,依托优势学科,组建专业研究机构和团队,开展非遗保护与传承跨学科协同创新研究。
结合学校实践带来的思考,西北大学党委书记王亚杰认为,应设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重点研究基地”,整合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资源,进一步汇集国内外知名非遗传承大师和学者开展协同研究;建议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等相关部门设立非遗重点研究专项,在我省社科基金项目类别中增设“非遗研究”专项委托课题;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数据库建设,对传统音乐、传统舞蹈及影视戏剧脚本、工业美术作品等建立数据资料,推动我省非遗研究资源的整合共享。


原文链接:http://www.sxzx.gov.cn/zxhy/ydxszth/4641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政协法制网 zx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