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建言献策 共绘发展蓝图 省政协十三届二次常委会议大会发言集萃(下)
省政协常委、农工党云南省委副主委吴静:
优化“西电东送”清洁能源输出机制
我省每年向广东等地进行云电外送,发电量的近一半均用于外调输出,属于电力生产端贡献省,为实现东西部资源优化配置、区域协调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省政协常委、农工党云南省委副主委吴静说,我省建成了“七条直流、五条交流”跨省输电大通道,年送电量占南方电网西电东送总电量的60%以上。清洁能源电力输出,给受电方带来的降碳减污效益高,为东部地区省份节省了巨额火电建设成本;也推动了输出省产业低碳化发展,其产生的二氧化碳减排量隐含着较大经济价值。
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主要表现在:开发清洁能源成本和产生的配额价值不匹配,购电省和输电省利益分配失衡,加剧东西部发展不平衡,西电东送电价偏低,在电价中对能源开发所付出的环境、移民成本考虑不够;火力发电量占我省总发电量的比例不断提升,电力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碳排放量迅速增加;我省清洁电力外调东部地区作出的贡献和所获得的降碳减污效益不对等,我省清洁能源输出为东部地区省份节省了巨额火电建设成本,为东部省份“碳达峰”目标的实现起到关键支撑作用,但我省绿电外送却未能对本省实现“碳达峰”目标形成支撑。
今年2月,国家对南方电网进行股权结构优化落地,为打破省际利益藩篱、改革完善西电东送价格形成机制创造了前提条件,电价改革时机进一步成熟。
为推动我省绿色资源高水平可持续利用,吴静建议,积极向国家争取认可我省清洁能源发电减排量,争取国家按照国际认可的CDM项目方法学或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发布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方法,对我省清洁能源输出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减排量予以核算和认可,为我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撑。
同时,提高“西电东送”清洁能源留存比例。争取国家统筹,在合理范围内提升白鹤滩、向家坝、乌东德等西电东送水电站发电量中留存自用比例,缓解我省电力供给结构性矛盾,减少火力发电量,实现低碳化发展,助力我省顺利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此外,建立生态电价补偿机制和水电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争取国家批准跨省区电力交易价格采用协商制确定,将清洁电力隐含的碳减排价值、生态效益以及移民成本等因素考虑在内,合理有序提升清洁电力上网电价。建立水电生态产品价值机制转换核算标准,科学评估水电对节能减排的贡献率,推动水电产品生态价值清晰量化,与外调电力价格相衔接,形成较为完善的跨省电价补偿机制,协调东西部发展平衡,助力我省“碳达峰”目标尽早实现。
省政协常委、致公党云南省委专职副主委刘卫红:
推动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先进制造业是构建云南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也是目前工作中的难点和堵点。省政协常委、致公党云南省委专职副主委刘卫红说,目前,云南先进制造业取得较大增长,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相关产业集聚效应初步形成,但其他先进制造业产业集聚效应仍不明显,进而影响云南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刘卫红说,当前,先进制造业产业集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先进制造业产业发展不平衡。截至2021年底,云南除新材料、新能源相关产业外的其他制造业在全省GDP中的占比只有8.2%。同时,由于新材料、新能源相关产业增速较快,产业集聚过程中出现产能过剩、重复布局、无序竞争等问题。
另外,先进制造业企业总体数量少、规模小。以滇中新区为例,2022年11.1万户市场主体中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企业仅37家,而昆明经开区仅42家。除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之外的先进制造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总体缺乏具备产业控制力和主导力的“链主企业”。产业发展尚未形成燎原之势,集聚态势微弱。
“现有要素保障不足以支持产业集聚效应形成。”刘卫红说,首先是土地指标短缺,云南各园区用地目前主要向总部经济倾斜,大部分园区产业布局零星、分散、重复,配套产业难以形成规模集聚。其次是高端人才引进困难,例如2022年昆明经开区由园区管委会引进的高端人才只有2位。第三是园区现代金融服务能力较弱,企业融资问题突出,银行贷款利息对大多数先进装备制造企业而言仍然较高,政府对企业融资风险准备金、相关风险基金储备不足。
为此,刘卫红建议,加强顶层设计,促进园区先进制造业均衡协调发展。从云南全局角度布局重大产业项目,改变“画地为牢”的思维,进一步科学规划,实现先进制造业园区所在区域协同发展。鼓励地理相邻的州(市)间建立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推动跨区域资源集聚和整合,促进区域间产业链分工和协作。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相关产业向高端化集聚转型。新能源、新材料相关产业要与龙头企业配套发展,调整产业政策,对产业规模、技术创新、绿色发展提出更高要求,推动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向高端化转型,走出一条高效、优质的发展道路。同时,加快打造除新材料、新能源外其他先进制造产业的“链主企业”。建立由行业领军人才、龙头企业参与、促进集群发展的机构,形成网络化的集群发展形态;着力打造上下游协作紧密、相互关联的产业链,通过主要园区、龙头企业剥离外延业务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加快上下游企业集聚。
刘卫红说,要提高产业服务能力,加强要素保障,进一步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的引资支持力度;加快土地储备,适当放宽对新材料、新能源外的先进制造业的用地要求;针对云南重点发展的先进制造业,分类建立资金池,整合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互联网金融平台等金融资源,打造先进制造企业融资服务系统。
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云南省委专职副主委毕红:
挖掘生态品牌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系统性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战略和重要法宝,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乡村振兴的本质是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短板、统筹兼顾处理好“三农”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协调发展及协同演进的关系。
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云南省委专职副主委毕红建议,要加快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毕红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和重要基础,也是聚人气的关键所在。要做好“土特产”文章,立足区域资源特点,重点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推进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特”的产业格局;建强产业链与产业集群,围绕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以产品为单元,以县域为重点,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产业链“链主”企业,并着力提升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水平,将更多效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打造一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以特色产业为支撑,地方特色文化内涵为依托,精心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另外,要全力夯实现代农业基础。国家长期偏重对交通、教卫、大型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而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相对不足。毕红建议,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优先补齐现代服务体系短板,加快补齐防疫、养老、学前教育等生活性短板,加快信息化、农业科技服务及粮食烘干、鲜菜预冷、产地预加工、田头交易市场、农机库、物流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高质量推进土地整理、土地复垦、节水灌溉、农田生态治理工程等各类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尽快建成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标准农田。同时,积极探索小农户融入现代产业发展路径机制,探索项目投入、乡村沉淀资本助力乡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机制,培植内生动力,促进农民增收。
着力建立绿色生产生活体系。要坚定树立“大食物观”理念,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持续供给韧性;大力发展耕地土壤保育、生态循环农业等绿色低碳技术,推动农业生产绿色转型;巩固“厕所革命”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推进绿美村庄建设,发展庭院经济,推进生产生活绿色化、低碳化;进一步拓展农业多功能性,传承发展农耕文明,挖掘生态品牌,留住乡愁,保护乡愁,提升乡村资源价值。
着力加快乡村基层议事机制改革。建立健全自下而上、农民参与的决策机制,总结推广基层“一事一议” 财政奖补协商议事模式,夯实乡村民主基础,从源头上消除“帮我建、要我建”的思想误区。农民利益无小事,再小的事落到某家头上都是天大的事,乡村事务涉及方方面面、家家户户的利益,需要充分发挥基层民主作用,通过建立村民自治机制,找回大家一起想、一起议、一起定、一起出力干的和谐氛围。同时,广泛吸纳科研机构、企业、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逐步建立健全财政支持、筹补结合、多方投入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不断提升乡村治理的民主化、现代化水平。
省政协常委、台盟云南省委专职副主委李志强:
推进地震巨灾保险金融服务试点
省政协常委、台盟云南省委专职副主委李志强说,我省地震巨灾指数保险于2015年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开始试点,采用共保方式,保费由省、州、县三级政府财政按60%、20%、20%的比例承担,保险责任覆盖了辖区内12县(市)82.43万户房屋及356.92万居民。该模式于2017推广到玉溪,覆盖了玉溪市7县2区48.03万户农户。2018年,临沧市试点了农房地震巨灾综合保险,保险责任涵盖地震、其他自然灾害等,户均保费为60元其中财政补贴5元,农户自筹55元。
李志强说,我省地震巨灾保险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地震灾害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影响试点的推进。地震巨灾风险的评估与预测是巨灾风险管理以及地震巨灾保险定价的基础,但风险评估需要的相关数据分散于各个部门和各个社会组织内部,未形成共享机制。二是地震巨灾保险方案不完善,影响商业化推进。部分地方的做法缺乏商业化运作,延续难、扩面难;临沧的做法总体赔付率低,覆盖率不足。另外,当前的地震巨灾保险仅限于经济补偿,在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还有待提升。三是地震巨灾保险试点地区少,金融创新助力乡村振兴作用不明显。云南地震巨灾保险试点仅覆盖3个州(市),特别是地震风险高、因灾返贫风险较大的地区还没开展试点。
针对存在的问题,李志强建议:第一,依托“数字云南”云平台,实现灾害数据共享。以“数字云南”云平台为权威高效的公共数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让地震灾害风险相关数据要素充分流动起来,激活大数据资源,实现数据共享。第二,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有机结合,实现地震巨灾保险的高质量新发展。通过科技赋能对巨灾风险进行事前减量风险管理,将单一经济补偿职能向服务社会治理体系转化;通过金融市场不断扩大巨灾风险承担能力,将巨灾风险在债券市场、衍生品市场上进一步转移,提升保险保障程度;将地震保险的普惠性与商业性相融合,实现地震保险的可持续性、高质量发展。第三,多路径推广地震巨灾保险,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抓住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的脉络,有针对性地突出地震巨灾保险的保障本源和社会治理手段功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保障民生;逐步扩大地震巨灾保险全省试点范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发挥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将云南省地震巨灾风险分散到资本市场,为云南省地震灾害风险管理引入“活水”。
省政协常委、省总商会副会长银康:
强化援企政策落实
就业是民生之本。省政协常委、省总商会副会长银康说,当前,我省稳岗就业面临以下困境:三年疫情,经济放缓影响了就业稳定,以往大量吸纳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的中小微企业陷入困境,部分行业出现降薪、裁员、关门歇业风潮,企业招聘热度明显走低,就业岗位数量减少。
银康说,目前,“保就业、稳增长”面临巨大压力。我省实施的帮扶企业稳定发展,鼓励和支持企业吸纳就业的政策,如社保补贴政策、阶段性地降低失业保险费率、稳岗返还、失业保险技能提升培训补贴,缓缴失业保险、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扩岗补助,吸纳就业补贴等,这些政策从稳岗就业的角度来说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对企业整体看来起到的作用并不大,既不能让失业者主动就业创业,也不能吸引企业积极主动增加新的就业岗位。
为此,银康建议:一是强化援企政策落实,稳定扩大就业。“稳就业”不仅是社会大局稳定的“晴雨表”,也是宏观经济大盘的“压舱石”和“定盘星”。要坚持把稳岗就业工作作为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保障,将助企纾困和就业帮扶政策落实落细,同向发力,帮助企业切实减轻负担。
二是对就业困难群体进行针对性帮扶。加强对困难家庭毕业生帮扶力度,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施公益性岗位兜底保障。鼓励农村低学历毕业生和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支持企业优先聘用困难群体,对这类企业给予额外政策上的帮扶。对于选择灵活就业或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或农民工,按失业保险的基数,给予一次性的经济补贴。对处在实习期间的高校毕业生,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由企业和人社部门各出一半。
三是全面落实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财政贴息等政策。对于上年不裁员的企业,在政策上进行额外的倾斜。对于吸纳高校毕业生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就业的企业,在帮扶政策上进行倾斜。由政府提供牵线搭桥的相关活动与平台,引导线下消费,稳定省内市场。同时,用好财政贴息等政策工具,帮助企业稳住海外市场及订单。
四是抓好就业公共服务,加大就业培训力度。开展“免费线上线下相结合技能培训行动”,加大各类公益课程的投入。可委托有能力、有条件的商协会承接培训工作,根据企业需求开展“订单”就业培训,特别是针对农村低学历进城就业岗位提供直接培训输入。
五是完善线上企业帮扶平台,进行系统升级。对符合申报享受惠企政策条件的企业进行自动筛查,发出申报提示或进行系统自动申报。对有质量有销量却缺少资金的企业,争取融资帮扶。对订单少的企业,通过政企联动开拓市场。对落后、无资金且濒临倒闭的企业,应对其职工进行安置或业内调剂。
省政协常委、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主任李勇:
促进滇港经贸合作走深走实
省政协常委、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主任李勇说,“3815”战略发展目标的提出,把党的二十大的安排部署转化为云南的实际行动,全面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云南新实践。
李勇说,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全省改革发展大局和省政协党组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坚持政治引领与协商议政双向互动,建言献策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更好地发挥专委会在政协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港澳台侨和外事工作取得新进展、开创新局面的同时,充分发挥港澳委员和侨界委员的桥梁纽带作用和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主动作为、牵线搭桥,着力开展两项重要活动。
一是组织开展“千名香港企业家云南行”活动。香港作为世界性金融中心,汇聚了众多的知名企业,目前在香港注册的公司总数近140万家,是招商引资的重点方向,也是当前我省最大的外资来源地。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将按照“发挥优势、主动作为”“精准对接、务求实效”“通力合作、协调联动”的工作原则,以“加强联络‘请进来’”和“对接服务‘走出去’”为工作重点,充分利用人脉资源丰富、对外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引导委员投身“引企入滇”委员行动,计划每年邀请200名左右的香港企业家赴云南考察,届内力争邀请1000名香港企业家来云南考察,发挥好政协在招商引资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好云南的宣介工作,精心设计参观考察内容,力争吸引一批港资企业到云南投资兴业、落地生根,促进滇港经贸合作不断走深走实。
二是组织开展“全球华商聚云南”活动。云南有250万的云南籍华侨华人分散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侨务资源丰富是云南的独特省情和优势,侨务资源优势发挥不够也是云南的短板和不足。经报省委同意,省政协党组决定联合中国侨联、致公党中央共同举办“全球华商聚云南”活动。举办“全球华商聚云南”活动旨在充分发挥云南侨务资源优势,为侨界委员和华商发挥更大作用搭建平台,助力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服务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该活动重点邀请在业内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华商,将他们的智慧力量转化为推动云南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此外,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将牢固树立“一盘棋”理念,加强与全国政协、兄弟省(市、区)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的沟通协调,加强与民革云南省委、致公党云南省委、台盟云南省委和省侨联的密切联系,切实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努力做好“千名香港企业家云南行”和“全球华商聚云南”两项重要活动,服务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3815”战略发展目标。
记者李芳实习记者李军蓓·整理记者王德华·图
原文链接:http://www.ynzx.gov.cn/cwhy/267875.j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以基层之治为“中国之治...
24-12-24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24-12-24凝聚政协力量 爱心汇聚...
24-12-24民建宁夏区委会举办20...
24-12-24履职担当践初心 一枝一...
24-12-24自治区政协党组理论学习...
24-12-24李秀英主任率队赴佛山市...
24-12-24南宁市政协党组理论学习...
24-12-24
热门资讯
习近平赴山西考察调研
20-05-14为新时代政协提案工作凝...
20-04-23中纪委最近一年至少5名...
20-11-16习近平勉励山西:早日蹚...
20-05-14无名烈士墓修缮整治一新
20-05-14刚刚!最高检这样说:民...
21-01-07湖南省郴州市委政法委原...
20-05-14陕西省政协文史馆展品及...
20-04-23辽阳县人民检察院对程永...
21-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