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矢志不渝的倔强与坚守——读《陈寅恪的最后20年》
书名:《陈寅恪的最后20年》
作者:陆键东
出版时间:2013年6月
陆键东著《陈寅恪的最后20年》(修订版),时间锁定在1949年至1969年,这是陈寅恪先生生命历程的最后二十年。全书通过描述陈寅恪先生的晚年生活境况,同时串起他一生的读书、著述、教学、交谊、病痛以及生活琐事,呈现其一生跌宕起伏的命运和丰硕的治学成果。寅老中年目盲、暮年膑足,还要面对重重叠叠的“运动”冲击,精神压力之大可想而知。然而,在这诸多困厄苦难面前,他竟坚持完成了煌煌大作《柳如是别传》且坚定执着于自己的价值底线。生命如歌,回肠荡气,余音绕梁。
先生一生治史,亦将其晚年托付于历史,托付于史中挚爱之人。那些雨打风吹的往事,更待与何人说?相述于自己终身潜心的学术!晚年的困顿,掩不住一个学者的光辉。他的辉煌,是“三百年独此一人”的渊博学识铸就的学术地位,是一辈子矢志不渝的倔强与坚守。
如书的封底所言:“陈先生学贯中西,文史兼通,学术研究有很高的境界。他一生潜心学问,不求显达,深为国内外学人敬重。”他在历史学、宗教学、语言学、考据学、文化学及中国古典文学等领域取得罕见的成就,为中国文化留下巨大财富。冯友兰评价他是“中国近代史学的创始人,或其中极少数人之一”,季羡林感叹“先生治学之广是非常惊人的”,都应证了他“能承续先哲将坠之业”“能开拓学术之区宇”“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的治学贡献。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就是陈寅恪先生的风骨和品格!
1929年,王国维先生落水而去,陈寅恪作为他的同事与好友撰写了碑文,其中“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成为学人道德文章的至高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知识分子的灵魂,对王国维的盖棺定论也是陈先生矢志不渝的追求和坚守。青年游学列国,却深爱着中国这片土地,这是他文化和灵魂深处的根。蒋介石撤军台湾时发起“抢运学人”计划,陈寅恪是抢运的重点对象,他坚拒了有关方面的极力劝说而留了下来。当急风暴雨到来之时,他仍然坚持自己,抵住压力,守住精神的净土,与心相随。即便生命逝去,但精神与思想却穿过云雾,直抵那旭日升起的无限宽广的地平线。
有人批过他是“老学究”,有人说他孤傲。可我分明看到这个孤独老人身上散发出的温润的情怀。他对学生谆谆教诲,他对才华学者倾力扶持,他赠衣姜凝赠书高守真赠诗蒋天枢更赠思想信念于共鸣之友,均能见其人性的温情。特别是陈寅恪先生与吴宓先生在中山大学相聚七天的那一段,读得让人落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如作者所言:有关当局十余年对陈寅恪的照顾犹抵不上一介书生的意气相投,相怜相勉,快慰生平,这已明白宣示,中国历代优秀的知识分子,他们所追求的是精神上的理解和尊重,他们要求现实的,也是对他们的精神世界的认同和珍视。
《陈寅恪的最后20年》第一版在1995年出版时,立即掀起了“陈寅恪热”。陈寅恪作为一位“教授中的教授”所具有的强烈文化磁场,正是他的学识和品格,令他在晚年那段孤寂的岁月中依然吸引着众多优秀的知识分子。此书的再版,相见不晚!
举目环顾,现实世界到处都充满物质名利的诱惑和陷阱,连象牙塔里的学者都难逃功利泥淖,陈寅恪留给后人的那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仅限于写在墙上或挂在嘴上。从这个意义说,《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对现实的意义就是,唤起我们对前辈的记忆,并就此重新思考知识分子具有的价值以及应承担的责任。
(施崇伟)
原文链接:http://www.sczx.gov.cn/content-22e4b4fbce854a6e9a877cc6b7803b42-2c93ea82871382c601873660a8b2017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壮阔历史画卷映射的家国大义——读《父父子子》
最新加入
检察公益诉讼10周年座...
24-12-23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
24-12-20李强主持国务院第十一次...
24-12-18“协”各方 “同”前进
24-12-18我区扎实推动医保便民利...
24-12-18民进宁夏区委会建议:持...
24-12-18交通建设提速,推进高效...
24-12-18贺兰县政协主席会议成员...
24-12-18
热门资讯
习近平赴山西考察调研
20-05-14为新时代政协提案工作凝...
20-04-23中纪委最近一年至少5名...
20-11-16习近平勉励山西:早日蹚...
20-05-14无名烈士墓修缮整治一新
20-05-14刚刚!最高检这样说:民...
21-01-07湖南省郴州市委政法委原...
20-05-14陕西省政协文史馆展品及...
20-04-23辽阳县人民检察院对程永...
21-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