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政协法制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政协时评 > 正文

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23-06-05 来源: 福建政协 作者:佚名

  (丁时勇)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近年来,我国致力于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现阶段仍面临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品附加值偏低、企业技术创新不足等瓶颈,同时也还存在在产业转型中“一刀切”,转型升级就是淘汰一些夕阳产业,丢掉原有的产业基础转而一拥而上地去发展新兴产业;产业集群化效果不显著,未来发展不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产品低端、同质竞争现象突出,没有形成有效的互补协作结构等问题。

  在当前新产业革命背景下,未来的产业组织趋于扁平化与网络化,市场需求将更加个性化与多样化,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是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升级。只要把握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传统产业也会在数字赋能、绿色转型中焕发新生、赢得未来。为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着力打造产业链条,以“绿色”助力夕阳产业转型升级。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或夕阳思维。同样是制作服装,欧洲一些企业能够抓住行业本质,减少前导时间达到快速反应。相反,风光一时的光伏产业已经给我们敲了一记警钟,产业技术看似升级了,但日益膨胀的产能转瞬间可能成为不良资产。产业转型升级不是简单地淘汰落后产能和夕阳产业,更不能不顾经济发展的阶段和规律搞“一刀切”“全淘汰”“大换血”,将落后产能和夕阳产业一竿子全部打死。

  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是产业之间的升级,通过发掘和打造产业链,实现由劳动密集型产业逐级向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绿色能源型演进,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逐级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演进。另一方面是产业内的升级,实施以绿色制造、绿色节能、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产品改造,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

  提升产业集群根植性,以“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可以划分为初级竞争优势和高级竞争优势。初级竞争优势是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的低成本优势,其建立的根基是丰富的普通劳动力供应、土地供应和自然资源供应等初级要素。一般这种产业主要是中间产品的加工,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产品核心技术并不掌握在区域产业手中。而高级竞争优势的本质是差异化优势,其建立的根基主要是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同时还包括敏锐的观察力、果断的行动、对知识和技术的持续投资。只要该产业或区域在世界范围内在技术、资源等方面独家占有或垄断,则该产业集群具有高级竞争优势。一旦区域产业建立起了高级竞争优势,则该产业集群将能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建设高级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最直接快效的方法,就是大力引进产业链上游环节的研发设计型企业和下游的营销服务类企业等技术、知识密集型企业,营造良好的区域产业创新环境,这种方法虽然见效快,但是“核心”技术并不在自己手里。因此,必须要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形成优质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多层次的创新体系。同时要加大对本土品牌和本地企业的扶植力度,通过构建产业集群根植性,建立属于自己的高级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进而提升我国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促进产业跨区域联动,以“协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了避免产业升级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同质化恶性竞争问题,可以采用产业跨区域联动方法,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确保产业良性升级改造。在区域产业结构的顶层设计中,应注重统筹规划、科学布局,采用动态的产业跨区域联动,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分工协作,从而有效改善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局面,使得区域产业合作水平得到提升,产业优势充分发挥,产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不断升级。通过跨区域产业的互惠互利、协同发展,让有着不同资源优势的区域都能实现利益共赢,实现区域间产业转型升级的协调且良性循环发展。

  通过产业跨区域联动,可形成区域产业网络链,通过产业一体化、产业联盟等方式加强产业之间的学习和相互促进,具有技术优势的产业链环可以带动其他关联链环上的产业升级换代,粗放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随整个产业链的技术进步成长,逐步改进提升,向低成本、高效率的产业模式发展,实现产业间的紧密联系。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主席、致公党重庆市委会主委)

  


原文链接:http://www.fjzx.gov.cn/zxll/17139.j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政协法制网 zx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