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政协法制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网上提案 > 正文

文明浸润乡土 文化滋养乡情——自治区政协委员聚焦乡村文化振兴建言献策

发布时间:2023-06-05 来源: 宁夏政协网 作者:佚名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引领、带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自治区政协委员马铁军、张立君、师淑莲、马海伦聚焦乡村文化振兴提交提案,针对我区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文化体系不完善、基层文化人才短缺、数字技术应用落后等短板提出对策建议。

  

  精准投入补齐短板

  “‘空心村’整治滞后、造成公共资源浪费,文化发展不平衡、供需不匹配,乡村文化人才短缺、多为兼职。”自治区政协委员马铁军调研发现,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中,还存在一些短板问题。

  有的村空置率超70%,公共资源投入按行政村建制投入造成浪费。上级文化机构在为农村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设施与农民需求不符,缺乏符合群众口味的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施使用率低,农村文化活动过于单调,农村特色文化人才青黄不接,这些现象不容忽视。

  马铁军在《关于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提案》中建议,高标准编制村(镇)建设规划,加快大村庄建设,对现有村建制进行调整,整合资源,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引导农民集中规范建房,以节约农村公共设施资金。深化惠民文化服务,夯实文化传播基础,以村民需求为导向,开展“点单式”服务;委托乡镇政府、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对乡村文化设施进行专门管理,定期开展文化活动,让农村文化中心、农村书屋、广播等文化设施真正动起来、活起来、响起来。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乡镇级文化站配备专职文化工作人员,村级配备文化宣传员,充分发挥市县两级文化馆作用,选派文艺辅导员、文化指导员到各村开展文艺辅导、创作指导等,促进基层文化队伍成长。

  完善乡村文化服务体系运转机制

  自治区政协委员张立君、师淑莲工作生活在固原市,对农村地区文化建设引领作用感触颇深。

  张立君说,宁夏文化扶贫工程启动以来,基层文化建设成效明显,地方特色文化得到保护和发展,一批珍贵的民间艺术得以传承,一批农民文化大院、民俗博物馆不断涌现。公共文化的发展拓宽了致富门路,通过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培育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张立君、师淑莲联名提交《关于以文化浸润助力乡村振兴的提案》,认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硬件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与乡村振兴中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还存在差距,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尤为重要。

  提案建议,对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完善制度,提供保障。探索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财政投入机制、运行保障机制、人员培训机制和服务管理制度,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尽快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轨道。研究制定一套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乡镇(街道)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日常管理使用制度,确保群众文化活动有序开展。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考核评价机制,重点对硬件设施的运行和活动经费的保障、专兼职人员配备、服务功能发挥及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考核。

  要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把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纳入镇村建设规划,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巩固提升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文化机构的服务能力,重保障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民间资本以兴办实体、赞助活动、提供设施、资金捐赠等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形成共同参与发展的格局。

  数字赋能丰富乡村文化产品

  “数字乡村建设,将乡村文化振兴带入高质量发展新赛道。”自治区政协委员马海伦说,她提交《关于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提案》,推动促成乡村文化样态、文化场景、文化产业、文化主体等深层次变革。

  马海伦建议,根据乡村实际情况,建设以自然生态为依托、文化产业为引擎、乡村特色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模式,创新性采取艺术介入、数字赋能等模式,延伸乡村文化特色产业链,实现产业融合,由单一产业向多产业融合发展,盘活乡村资源,打造文化产业融合新路径。通过建设应用文化产业数字化平台,发挥乡村本土特色资源优势,提高文化产品附加值,调整优化特色文化产业结构,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互联网+”方式助力乡村文化产业。通过耳目一新的科技手法打造新型体验场景,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动力,营造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实现乡村文化发展现代化、科技化、高效化。

  “需要乡村群众、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及有关部门工作人员达成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必要性、重要性共识。”马海伦说,要践行始终以群众为主体、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及坚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共同理念,坚持乡村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并举的原则,促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项目的推进与落地。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应深入乡村深度调研,了解、尊重乡村的独特文化背景,因地制宜将乡村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科学创新转化。立足乡村自身资源禀赋和自然基础条件,灵活性创新相关文化产业项目,融合文化创意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在乡村区域特征、历史特点、文化特色上下功夫,创造出真正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乡村文化产品。

  


原文链接:http://www.nxzx.gov.cn/zxgz/tagz/202305/t20230530_73178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政协法制网 zx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