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政协法制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文化园地 > 正文

贺兰山岩画: 刻在石头上的远古呼唤

发布时间:2023-07-09 来源: 四川政协 作者:佚名

  巍峨的贺兰山,随处耸立着坚硬无比的、如刀削般的巨大岩石峭壁,历经千万年风雨岿然不动。在贺兰山东麓绵延200多公里的范围内,有27个山口,分布着数以万计的古代岩画。这些出于远古人的画作由于岩石的坚硬特性而保存了千万年,人们把它们称为贺兰山岩画。前不久,我有幸走近了贺兰山岩画。

  贺兰山自古以来是西戎、羌、氐、匈奴、鲜卑、突厥、党项等众多少数民族长期游牧、繁衍生息的地方。他们在纸笔尚未发明的时代,游牧、围猎之余,以石为笔,以岩壁作纸,把自己的生活、思想、喜怒哀乐都凿刻于其上。上万幅岩画包括了远古人的放牧、狩猎、祭祀、征战、娱舞、交媾等生活场景,以及牛、羊、马、鹿、虎等多种动物图案和抽象符号,展示出敬仰的神灵、崇拜的图腾和朦胧的遐想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先民们得以抒发情志并愉悦身心。

  经科学家用“地衣测年法”鉴定,贺兰山岩画的制作时限跨度将近万年。也就是说,从商周时期的鬼方、獯鬻、猃狁、鬼戎,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狄、戎、匈奴,再到隋唐至西夏、元时期的鲜卑、突厥、党项、蒙古等民族,跨越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不同的游牧人群在这里以不同的心理意向,先后在绵延数百里的山崖上进行过岩画凿刻。这些岩画真实地留下了他们的文化和文明的足迹。因此,贺兰山岩画的作者并不是单一的民族,而是众多古代游牧民族集体创作的结晶。史学家认为,贺兰山岩画是“中国游牧民族用艺术形象描绘的史诗”,是研究中国人类文化史、宗教史、原始艺术史的文化宝库,更是记录人类童年时期的艺术珍品。

  确切地说,贺兰山的“岩画”是岩刻。在风景秀丽的贺兰山东麓,已发现的岩画群遗存有27处之多,画面总数约在万幅以上。我们观看的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贺兰口岩画,这里约有5500多幅单体图案的岩画,分布在沟谷两侧绵延600多米的山岩石壁上。它们大部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所为,也有其他朝代和西夏时期的画像。刻制方法有凿刻和磨制两种,画面有人首像的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其次为牛、马、驴、鹿、鸟、狼等动物图形。其艺术造型粗犷浑厚,构图朴实,姿态自然,写实性较强,给人一种真实、亲切、肃穆和纯真的感受。贺兰口岩画的题材、内容与表现手法都十分广泛,富有想象力。就人首像而言,有的长着犄角,有的插着羽毛,有的戴尖形或圆顶帽,有的大耳高鼻满脸生毛,有的口衔骨头,有的面部有条形纹或弧形纹。动物岩画图形构图粗犷,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太阳神”岩画是贺兰山岩画中的精品,磨刻在距地面40余米处的石壁上,双目炯炯有神,看上去非常威武——远古时代,人们以太阳为图腾,刻画成岩画,是表达对太阳的崇拜。

  旅途中,团友即兴赋诗:贺兰山缺雁南飞,雨歇云轻日照微。绝壁攀岩羊渐壮,寒溪跳涧鹿初肥。运斤落木逢秋去,举火摩崖戴月归。惟石有言须破译,太阳神迹浴光辉。

  贺兰山岩画记录着人类童年时期的一切,它们中的每一幅都仿佛有着灵动的生命,挂着亘古的微笑,涌动着鲜活的生命和智慧。我置身于青山绿树之中,欣赏着一幅幅形象逼真的岩画,仿佛看到了远古时代的人类正在旷野和森林中穿梭,在太阳底下聚火而舞,祈祷上苍……

  (钱国宏 文/图)


原文链接:http://www.sczx.gov.cn/content-22e4b4fbce854a6e9a877cc6b7803b42-2c93ea8288f5ea1901892ef785e4024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政协法制网 zx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