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政协法制网!
当前所在:首页 > 议政建言 > 正文

重庆市全国政协委员 高新波:聚焦需求,发挥优势 探索新时代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发布时间:2023-08-12 来源: 重庆政协 作者:佚名

  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及今后很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和实现创新型国家转型的核心要求,而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依靠人才。作为电子信息类高校,如何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把高质量发展贯穿到学校改革发展各项工作之中,在内涵式发展中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首要的艰巨任务,也是我们必须回答好的时代命题。

  立足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立足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内在关系,才能深入思考“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战略意义和本质要求。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其龙头的牵引性作用,鲜明地展现为教育、科技与人才的联结和交汇。教育是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根本依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为科技进步和创新创造提供用之不竭的强大动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力为新时代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战略支撑,决定着我们是否能够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才是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核心目标,是新时代创新型国家建设中促进科技发展的关键角色,只有自主培养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我们才能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中取得优势地位,解决“卡脖子”问题,顺利实现向创新型国家转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的同频共振,形成“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相互支撑、深度融合的战略格局。

  行稳致远,积极探索新时代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当前,我国部分优势产业技术创新已经进入“无人区”,不少行业、企业开始感受到科技创新之痛。这也暴露了高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基础能力、跨学科思维、创新意识、眼界格局等方面的短板。我们在有组织推进人才自主培养方面作了许多努力,但还需要持续发力、不断探索。

  一是推进思政工作守正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首先要体现在立德树人的成效上。必须时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把培养一大批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推进具有学校特色的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力、传播力和影响力,丰富“十大育人”体系建设内涵,健全完善大思政格局。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弘扬良好育人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积极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育奋斗精神,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增强综合素质。

  二是服务国家战略,加强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从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高度强调,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为学校发展的实践指向,根据科学技术发展态势,聚焦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动态调整优化学科设置,推动“科学研究新机制、人才培养新模式、产教融合新探索”,开展有组织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更多实战型的而非“纸上谈兵”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高水平新工科建设,提升传统优势专业升级改造水平,建立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和研究机制,促进专业课程结构与产业结构深度契合,将科技前沿成果融入人才培养环节,探索综合性课程、问题导向课程、交叉学科研讨课程,不断提高课程高阶性、创新性和学业挑战度。

  未来,我们将继续怀揣紧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着眼于国家未来发展和产业技术需求来培养人才。立足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大力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高质量产业输出、高水平创新人才输出的有效结合,坚持服务社会重大需求,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上行稳致远!

  (作者系重庆邮电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原文链接:http://www.cqzx.gov.cn/cqzx_content/2023-08/09/content_10570486.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政协法制网 zx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