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政协法制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

发布时间:2023-09-21 来源: 黑龙江政协 作者:佚名

  

  

  今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作出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并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精华与智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着丰富的思想学说、经验智慧、道德传统与民族精神等,即便到了今天,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时代要传承发展这些优秀内容,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基因,必须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沃土,立足这一文化根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所蕴含的价值取向、思想智慧与道德境界,深刻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力量。其一,以民为本、安民立政的价值取向。中华文明历来重视以民为本,很早就提出了“得民者兴、失民者亡”的观点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将人民视为国家根本。据《尚书》记载,周武王在伐纣时曾称“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春秋战国时期,以民为本逐渐成为诸子百家的思想共识。孔子讲:“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以民为本、安民立政的思想博大精深,为中华传统文化种下了民主性与人民性基因,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演变成为多层次的价值观念与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其二,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辩证智慧。“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即和谐。在古代典籍中,“和谐”被应用到天、地、人各个方面,用以表示处于一种均衡、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周易》中有“保合太和”。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庄子强调“合异以为同”。惠施宣扬“泛爱万物,天地一体”。在中华文化传统中,不论儒家还是道家都把差异看作事物存在发展的条件,认为“和”是建立在“不同”的前提下,“不同”之间的“和”才会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囊括了丰富的哲学思维与待世之道,这一辩证智慧使得中华文化贵和尚中、包容厚重,在五千多年的文明进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其三,崇德尚义、积善成德的道德境界。“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以至于人们常把中国传统文化称之为“尚德”的文化。早在上古时期,《易经》里就提出了“德”的概念。《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把“德”看作人间规范,认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到了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因学说不同对“德”又做出了不同解释。老子视“德”为“善”,把“水利万物而不争”作为善的最高境界,故说“上善若水”。孔子把“德”看作“仁”,主张“泛爱众,而亲仁”。孟子将“德”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主张将这种观念渗透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各个层面。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说,中国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正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的基础之上的,是有着深厚底蕴与坚实基础的。唯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如果忘记历史,或是虚无历史,那么责任与使命便成了空白,现实与未来便没了依凭,就更加谈不上文化的积累、智慧的叠加,优秀文明和优秀文化的传承就会中断或落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行之有效地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从深厚的历史文化中汲取智慧、获取力量,为实现中国梦铸就精神之基与民族之魂。

  二、在守正创新中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不断在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守正创新的民族”,“有着守正创新的传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又是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无论在哪一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以科学、理性、礼敬的态度,对中华传统文化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力求“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在批判摒弃传统文化中封建糟粕的同时,十分注意甄别和吸收其中的有益精华,使其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进步文化相结合。毛泽东同志强调:“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了使中华民族能够“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我们党全面推进文化建设,倡导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高度重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精华与道德精髓,力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之根与智慧之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充分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积极价值。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高度把握,充分展示了中国融入世界文化洪流的高度自觉,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向。

  历史和现实一再印证,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当然,守正创新绝非简单地回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不是要同中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而是为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新的精神力量,进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新时代新征程,只有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汲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永恒魅力、绽放出时代风采。

  三、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经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文化传承发展呈现出新的气象、开创了新的局面,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在准确把握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基础上,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的文化辉煌。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建设的思想魂脉,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和前进方向。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相互交融的局面,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的影响,只有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才能确保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统领文化创新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指针。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就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这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所必须坚定的政治立场。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必须深刻领悟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是一个有机整体,贯通着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既是对中华文明精神的科学把握,又是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角度对文化建设的深刻思考与恢宏擘画,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努力创造新的文化辉煌提供了根本指引。“突出的连续性”是我们坚定走自己的路的定力;“突出的创新性”是我们推进中华文明换羽新生的强大动力;“突出的统一性”是我们辨识中华文明的空间坐标;“突出的包容性”是我们拓展中华文明内涵内蕴的重要路径;“突出的和平性”是我们把握中华文明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的重大依据。五大突出特性铸就了中华文明的过往辉煌,揭示了中华文明能够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的关键密码。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必须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两个结合”意义重大。“结合”不是硬凑在一起的,“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容上具有颇多契合之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知行合一”,“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任人唯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具有高度契合性。另一方面,二者在思想品格和精神品格上也具有高度契合性,“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追求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相通,“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担当与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相契合。可见,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相通,二者不仅必须结合,而且能够结合。当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简单相加,也不是范畴的简单转换,而是要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鲜明的人民底色。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原文链接:https://www.hljzx.gov.cn/llyj/2023092031916.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政协法制网 zx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