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筑梦乡村绘新景
今年上半年,全省夏粮生产再获丰收,农业生产保持平稳,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8197.5元、同比增长18.3%。每份沉甸甸的成绩单表明,在党中央设立的5年过渡期内,我省奋力完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各项目标任务,脱贫地区群众和脱贫人口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脱贫地区就业和产业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更加深入。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5年过渡期的中间一年,也是关键一年。我省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扎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力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守住底线 有效衔接
省乡村振兴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7日,全省累计识别监测对象25.75万户91.86万人,稳定消除风险16.82万户63.59万人,风险消除率69.2%,其余均已落实帮扶措施,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省始终坚持常态化监测与集中排查相结合,实行“找政府”和“政府找”双向协同发力,做实做细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做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
仅24天时间,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下庄镇江场村村民杨红明夫妻就办理了低保救助。下庄镇民政办工作人员邹娟艳说:“以前办理低保,都是群众主动到村委会申请,群众来回跑,干部多次跑,很多时间都浪费在跑上面。现在有了政府救助平台,特殊困难群体身处异地也能及时得到保障。”
在线上,我省着力推动无障碍申请,重构服务流程。截至10月7日,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共接到群众救助申请57.01万件,办结率98.9%。在线下,无死角排查,压实责任,建立起监测帮扶责任链,实行动态监测网格化,采集信息数据包保制。
为提高预警能力,我省实行部门常态化分析。按照“数据整合+网格监测”,省级明确17个部门监测帮扶信息预警和数据核准职责,汇集预警信息并分解到村限时排查核实。按照“平台预警+分级认领”,完善脱贫人口收入监测系统,实现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基础信息数据从全国防返贫监测系统移植共享,依托数据平台及时发布风险预警和分析监测对象帮扶需求,第一时间派单到州(市)、县(市、区)、乡镇,有效防范各类返贫致贫风险。按照“政策救助+项目支持”,形成“一人一策”分析报告,同步匹配行业部门帮扶政策。
过渡期以来,我省坚持差异化帮扶,提升帮扶实效。通过精准式定位,分层分类制定帮扶措施。应用监测结果,对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制定到户到人帮扶措施。通过开发式帮扶,提素质搭平台增动能。对有劳动力的家庭,实施脱贫人口“人人持证、技能致富”专项行动,对脱贫家庭青壮年劳动力推进人人持证,对新成长劳动力实施“雨露计划+”就业促进,对务农人员结合实际开展生产经营技能培训,对返乡回流劳动力实行跟踪服务促进再就业。对有就业意愿又无法外出的家庭,通过公益性岗位、以工代赈、就业帮扶车间等方式就近就地解决就业。2023年,全省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转移就业达352.2万人,人均就业时长5.7个月。
聚焦两个重点区域,加大倾斜支持力度。目前,我省已向27个国家重点帮扶县下达衔接资金109.89亿元,县均4.07亿元;向30个省级重点帮扶县下达衔接资金35.26亿元,县均1.17亿元。
产业振兴 农民富裕
过渡期时间过半,云南脱贫群众生产生活是否更上一层楼?云南省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方案启动实施以来,各地各部门强化政治担当,把一切为了农民增收、一切为了脱贫户增收作为鲜明导向。
玉溪市培育多元经营主体,拓宽群众增收路。易门元瑞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集中流转浦贝乡2046亩土地发展石榴种植,带动周边226户农户就业,促进农户年增收3000余元。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通过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把各方结成利益共同体,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村有4个,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达15724元。
曲靖市罗平县以全域旅游为统领,将金鸡峰丛景区核心腹地的品德村作为样板,打造出“云上花乡”乡村旅游示范园,2022年全村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21000元,已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达19400元。
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全面推行龙头企业绑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绑定农户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推进核桃产业三产融合发展。2022年,全县脱贫户和监测对象核桃户均纯收入达4357.56元。
持续增收是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的重要标志。以产业振兴带动脱贫群众致富的典型案例,在云南还有很多。
为了让群众挑上致富金扁担,两年多来,我省强产业、育龙头,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升级。做好“土特产”文章,向全省88个脱贫县选派产业发展项目技术服务团,持续推进“1+10+3”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培育形成26个帮扶主导产业。实施经营主体倍增计划,培育农业经营主体11.5万个。强化经营主体联农带农,明确乡村振兴资金扶持的经营性项目,必须全覆盖建立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将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家庭全部纳入联农带农重点,2.9万个新型经营主体与163万脱贫户建立稳定利益共同体。
共同发力 推动振兴
经过各方努力,我省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在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上取得新突破。
我省开展脱贫人口稳岗就业“春风行动”“百日行动”,以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为重点,231个稳岗工作组奔赴长三角、珠三角,开通务工包机、专列、专车2万余趟(次),点对点输送;依托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帮扶车间、以工代赈扩大就地就近就业,稳定37.1万乡村公益性岗位和16.8万生态护林员规模。通过抓就业、稳规模,持续增加务工收入。
2022年,云南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务工规模达344.6万人,首次跃居全国第一,比2021年增加22.4万人;脱贫人口工资性收入达9538元,比2021年增加1452元,增幅再创新高,达17.9%。截至2023年5月底,全省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实现就业348万人,较2022年增加3.4万人。
通过扶创业、提技能,发挥创业倍增效益。我省对返乡创业人员实行菜单式服务,落实创业培训、税费减免、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政策。每个脱贫村培养3至5名致富带头人。开展“人人持证,技能致富”行动,推动180万脱贫劳动力从靠体力赚工钱向靠技能领薪金转变。举办全国首站乡村工匠职业技能试点比赛,积极打造劳务品牌,建水县“金剪刀”疏果队年务工收入近2亿元,“巍山乡厨”带动4万余名劳动力就业创业,“剑川木雕”工匠实现年产值6亿元以上、直接带动2.3万人就业。
过渡期以来,“山海情”不断升温,塑造出沪滇协作发展新格局。今年,沪滇协作完成高层互访和上海云南对口协作第二十六次联席会议,持续深化“四个+”协作模式和“1+16+N”园区共建体系。上海市级财政援助资金到位38.18亿元,实施项目509个,已使用资金16.15亿元;举办劳务协作培训班455期,培训农村劳动力20477人次,帮助19.03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引导落地投产企业190家、到位资金61.05亿元;采购和帮助销售云南农副产品35.5亿元。
5年过渡期,云南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让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上越来越有奔头。
记者 王淑娟
原文链接:http://www.ynzx.gov.cn/xwjj/270812.j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张军同陈旭一行座谈
最新加入
以基层之治为“中国之治...
24-12-24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24-12-24凝聚政协力量 爱心汇聚...
24-12-24民建宁夏区委会举办20...
24-12-24履职担当践初心 一枝一...
24-12-24自治区政协党组理论学习...
24-12-24李秀英主任率队赴佛山市...
24-12-24南宁市政协党组理论学习...
24-12-24
热门资讯
习近平赴山西考察调研
20-05-14为新时代政协提案工作凝...
20-04-23中纪委最近一年至少5名...
20-11-16习近平勉励山西:早日蹚...
20-05-14无名烈士墓修缮整治一新
20-05-14刚刚!最高检这样说:民...
21-01-07湖南省郴州市委政法委原...
20-05-14陕西省政协文史馆展品及...
20-04-23辽阳县人民检察院对程永...
21-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