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政协法制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政协要闻 > 正文

扩大品牌影响力 提升产业竞争力——省政协“做大做强‘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专题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

发布时间:2023-11-17 来源: 贵州政协 作者:佚名

  编者按

  日前,省政协召开“做大做强‘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专题协商座谈会。副省长董家禄出席并讲话,省政协副主席、黔东南州委书记李建主持会议。

  会议围绕推进“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建设,将民族文化与产业资源深度嫁接,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双促进双提升进行协商讨论,为建立健全打造“黔系列”品牌工作机制、全力塑造“黔系列”品牌良好市场形象、加快推动“黔系列”品牌产业做大做强、持续凝聚“黔系列”品牌建设合力,更好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摘登部分会议发言,共飨读者。

  王林委员的发言:

  多措并举打造世界一流“黔茶”品牌

  “黔茶”作为“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之一,既是贵州的传统优势、生态富民产业,也是贵州省重点打造的名片之一。经过多年努力,“黔茶”民族品牌建设初见成效,“黔茶”已成为贵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导产业。为推动我省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实现黔茶产业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双促进、双提升,建议:

  (一)加强产业融合,带动“黔茶”品牌多元化发展。一是强化茶酒融合、茶旅融合等多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产品类型、拓展产业链条,逐步由传统的茶饮品向茶叶相关的食品、药品和生活饮品等领域拓展。二是重视新型茶饮及包装茶品牌的建设和推广,借鉴发展地方食品、饮料的经验,探索树立贵州茶饮品牌并积极向国内外推广。三是创新开设符合年轻受众消费模式的主题茶馆,努力打造茶叶“星巴克”,顺应市场,促进品牌成长。

  (二)讲好品牌故事,促进“黔茶”品牌立体化国际化发展。一是采取“母子品牌”双商标的形式,统筹推进区域公用茶叶品牌和茶叶企业的品牌建设,重点发展好贵州绿茶、红茶、抹茶、黑茶等茶叶公用品牌;着力推进原产地保护和品牌建设,加强原产地保护标志的使用管理;有针对性地扶持茶叶相关企业,推动茶厂产业化改造和企业化经营,着力打造企业自身品牌。二是重视茶乡、茶产业基地等品牌建设,茶乡既可以作为茶叶品牌,又可以像“普洱”一样作为载体品牌,对获得相应称号的单位给予积极扶持和奖励。三是用情讲好品牌故事,进一步挖掘民俗民间茶文化以及贡茶文化,将贵州元素深深植入品牌之中,凸显贵州特色。四是站在全球化高度与全视野角度思考“黔茶”品牌在全国市场及世界市场的定位,制定宣传“黔茶”品牌未来愿景,研究做好“黔茶”文化申报“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

  (三)遵循自身品质特点,提高“黔茶”品牌及产品的标准适用性。结合“黔茶”自身品质特点,收集数据并综合分析制定理化指标,规范使用感官术语制定茶叶感官要求,对反映茶叶等级的指标进行合理分级,积极倡导实物标准茶样的制备。通过茶叶产品标准的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进一步推动茶叶生产规模化、产品标准化、产品品牌化。

  (四)整合资源,创新“黔茶”品牌营销体系。一是实施精准宣传营销工程,建立通路稳定、销售畅旺、运行高效的分销网络,扶持企业搭建全国化、多元化的茶文化营销渠道网络。二是以“互联网+”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全面汇集“黔茶”产品信息和资源信息,实现各相关单位数据的集中统一采集、存储、处理,推进茶文化电子商务发展,以茶文化软实力,迅速提升“黔茶”产品硬实力。三是用好事件营销,强化深度营销,创新新媒体营销,通过积极筹办茶交所,举办茶文化旅游节、茶博会和斗茶会,有效运用买赠(特色茶用品)、免费品尝、低价限购等符合茶叶营销特点的促销手段,合理分配利用销售资源,实施差异化营销创新;充分利用贵州“村超”“村BA”等出圈效应,进一步提升“黔茶”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五)多渠道并举,加强相关智库对“黔茶”品牌建设的支持力度。一是梳理已有相关科研成果,择优使用,提升科研成果的效益,降低品牌企业的创新和研发成本。二是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专家学者的交流与合作,力争围绕“黔茶”品牌企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公布和立项一批课题,解决品牌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石仕云委员的发言:

  依托“黔系列”品牌建设推动民族手工产业焕发新活力

  近年来,国家与地方各类政策措施叠加,政府、民间和社会多种力量聚合,共同推动民族传统手工艺由“资源”向“资本”转化,推动民族传统手工艺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少数民族群众创业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动民族手工产业继续做大做强,焕发新的市场活力,建议:

  (一)培育市场主体。一是加大资金、土地、技术等政策配套,推进各项发展要素下沉,扶持成长性好的企业形成龙头带动,吸引原辅料供应商落户,形成基本配套产业链,实现规范化发展。二是推动抱团发展,依托“黔系列”公共品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实现内部信息共享、渠道共享、资源共享,推动企业从分散生产转向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三是将传统的黔绣、黔织等民族特色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时尚元素有机结合,依托“康养+”“研学+”发展路径,探索“非遗+”发展模式,打造一批地域品牌突出、市场认可度高的传特手工产业集群,盘活现有的优质旅游资源与传统手工产业,实现互助发展。

  (二)强化人才培育。一是建立乡土人才库,把优秀乡土人才、“能工巧匠”“致富能手”入库管理,组织“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申报评选,设立一批乡村工匠工作站、名师工作室,扶持乡村工匠领办创办特色企业,打造乡村工匠品牌。二是培训专业人才,整合各类资源向民族手工产业倾斜,统筹合理安排培训,加强非遗传承基地建设和培训力度,多方式多层次协同培养有技能、会设计、懂理论、会营销的复合型人才。三是建立传承人奖励激励保障制度和交流平台,强化传承人的传承信心和动力,解决传承人老龄化以及断层断代危机,为民族手工艺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保障。

  (三)拓宽销售渠道。一是丰富手工艺产品种类,引导高校、协会、企业多元合作,开展创意设计,开发出具有特色、种类丰富、符合市场的非遗文创和民族工艺产品。二是发挥大数据平台优势,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开展宣传推广工作,利用互联网将原有的线下展售转变成线上线下互动展售,建立电商平台和直播渠道,扩大展销影响。三是积极拓展线下运营机制,建立线下专销网点,提升销售服务水平,实现消费者线下体验、线上购物的良好模式。四是强化市场拓展,支持民族工贸优秀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种展销会和赛事活动,推动民族传统工艺产品走出去。

  杨亚月委员的发言:

  强化政策支持 推动“黔系列”品牌做大做强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发〔2022〕2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民族、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加强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打造民族文化创意产品和旅游商品品牌”的要求,建议强化政策支持,助推“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做大做强。

  (一)建立健全政策保障机制。优化整合省级相关部门打造的公共品牌与“黔系列”品牌,调整提升“黔系列”品牌联席会议工作机制,梳理整合各部门的支持性政策,研究出台支持“黔系列”品牌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措施。

  (二)加强财政和金融支持。由省级财政设立打造“黔系列”品牌专项工作经费和品牌发展专项扶持资金,保障公共品牌打造。设立奖励资金,对市场认可度高、销售业绩好的品牌产品给予奖补。对符合条件的“黔系列”品牌产品生产企业优先安排国家和省相关产业扶持项目,搭建政金企对接平台,撬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黔系列”品牌企业,汇聚合力,更加高效、快捷地推动“黔系列”品牌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加强税收政策扶持。贯彻落实好财政部和税务总局今年制定的28条聚焦民企的具体税收服务优化措施,特别是针对小微和个体户的10项税费优惠政策,推动“政策找人”,帮助企业更好了解政策,及时应用政策并尽快获得政策红利。进一步加大对“黔系列”企业的税收减免和减负力度,降低运营成本。

  (四)实施人才培养计划。一是在坚持“师傅带徒弟”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大力实施社会化人才培养模式,政府职能部门搭建学习培训平台,定期组织举办各类民族民间手工艺现场实践专题培训班,帮助民族民间手工艺人才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提高传统手工艺人才在知识产权保护、品牌培育、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能力。二是继续推动手工艺教育更广泛地融入主流教育体系中,使民间工艺的传承由原来单一的“学徒制”传授模式向“学校制”和“学徒制”相结合的双重传授模式转变。三是探索人才引进利用机制,以签约、兼职、聘请等形式面向国内外引进稳定一批银饰、刺绣、蜡染等领域中的著名工艺大师、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提升我省民族工艺品的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四是实施政府补贴性企校订单培养技能人才项目,探索建立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和民营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创新机制,鼓励民营企业人才积极申报中高级职称,科学调整设置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相适应的职称申报条件,支持民营企业开展企业职工新型学徒制培训、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

  万群同志的发言:

  大力实施品牌建设工程助推“黔系列”品牌企业高质量发展

  自2017年起,在省“黔系列”品牌联席会议办公室的指导下,多彩贵州网组建了品牌公司参与实施“黔系列”品牌打造,整合了一批宣传平台、搭建了一批销售平台、举办了一批展销推介活动、集聚了一批“黔系列”品牌咨询专家、评审认定了一批“黔系列”品牌产品,并积极开展宣传营销,着力扩大“黔系列”品牌影响力,提升“黔系列”品牌知名度。为继续赋能企业品牌建设,持续助推“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一)成立专门的“黔系列”品牌运营管理机构。组建贵州省“黔系列”品牌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做好标准制定、评审认定、营销推广、宣传策划、商标注册、商标管理、品牌营销、品牌管理、精品打造、品牌维权等相关工作。推动成立“黔系列”品牌发展促进会、品牌研究院等品牌中介机构,引导品牌行业规范发展。

  (二)实施“黔系列”精品打造工程。研究制定“黔系列”品牌精品打造标准,注重精品的外观设计,确保相关产品造型美观、符合人体工学原理。抓好“黔系列”品牌精品生产,注重产品的品质、性能和功能的提升。在每个系列中选择3-5个产品,打造一批质量过硬、优势明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精品和精品组合,不断提升“黔系列”品牌价值和品牌产品的含金量、影响力。

  (三)实施“黔系列”品牌营销工程。认真做好市场调研,根据市场反馈和数据分析,及时调整产品定位和策略,确保“黔系列”品牌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布局良好的销售渠道网络,加大市场推广力度,开展线上“大V”带货直播,建立线下直播基地、体验中心、品牌形象店等渠道设施,进一步扩大“黔系列”品牌产品销售市场和销售产值。

  (四)实施“黔系列”品牌宣传工程。进一步运用新媒体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创新宣传手段,不断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继续加强与新华社等国家主流媒体以及部分地方群众性媒体的深度合作,共同组织开展好“黔系列”品牌宣传推介活动和专题报道,讲好品牌故事,扩大品牌影响,树立品牌形象;充分发挥多彩贵州网等省内新媒体平台的优势,联动各类融媒体,整合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资源,为新一轮“黔系列”品牌打造工作用心用力做好宣传服务工作,持续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原文链接:https://www.gzszx.gov.cn/zxxw/zxyw/34442.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政协法制网 zx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