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政协法制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委员风采 > 正文

侯红琴委员: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

发布时间:2024-01-21 来源: 陕西政协 作者:佚名

  倒头条配图(1079453)-20240119084654.jpg省政协委员侯红琴□ 记者 刘凡銆
“清风徐来增凉爽,为遣情丝赏秋霜。花园里边眼界广,胜似那整日守闺房……”伴随高亢激昂的开幕乐曲,板胡响起,灯光渐亮,省政协委员、西安三意社社长侯红琴一曲秦腔传统剧《火焰驹》,赢得现场观众热烈掌声。
1月1日至5日,侯红琴带领三意社秦腔演员来到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唐林园,开展文化惠民演出,为广大戏迷送上秦腔艺术盛宴。
从艺近40年,侯红琴在弘扬传承秦腔艺术道路上脚步不停歇。作为秦腔艺术的传承者、守艺人,她在守正创新、传承弘扬秦腔艺术中躬身笃行,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
“现在很多观众依旧是冲着看‘黄桂英’而来。”秦腔传统剧《火焰驹》女主角黄桂英是侯红琴扮演的经典角色,1997年,在时任团长樊允哲先生的倡导下,三意社推出青春版《火焰驹》,正是这部三意社新版“看家戏”,让侯红琴一举夺得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在剧中,侯红琴的举手投足、婉转唱腔将人物塑造得活灵活现,由此声名鹊起,广受戏迷追捧。
“从1997年至今,我演过许多次‘黄桂英’。这么多年来,我对‘黄桂英’的感情依旧,对戏迷们的感激依旧。”侯红琴说,每次演出结束后,戏迷们便会围拢过来表达赞赏之情,有时还会送上揣在怀里的家乡特产。演出即使遇上刮风下雪天,戏迷依然不辞辛苦,甚至裹着棉被在台下看戏。“正是戏迷们对秦腔的一腔炙热,让我更加坚定要一直留在舞台上。”
在侯红琴看来,秦腔是为人民而唱的,精品剧目不应仅绽放于剧院大舞台,更要走入田间地头,送戏到百姓家门口。在她的带领下,这些年,从酷暑到严寒,从山区到田间,三意社演出足迹遍布西北五省区,线上线下演出惠及千万基层群众。
哪里有戏迷,就要把戏曲送到哪里。一张钢丝床、一个行李箱,是侯红琴办公室里的常备之物,是说走就走的演出行囊。“我的生活就是在外演出,吃饭住宿都是随遇而安,我女儿印象中妈妈的味道,也许就是方便面的味道。”侯红琴笑称。
在广袤的西北地区,秦腔演出常常要与严寒作斗争。冬日里,在取暖设施简陋的村落表演时,她和演员们不得不围坐在火炉旁化妆。为了在身段上更加契合人物形象,即便是在刺骨寒风中演出,她坚持穿单薄演出服表演,有时一场戏就需要坚持三个小时。她说:“再冷都要坚持,再冷都要斗志昂扬,因为每一场演出都承载着观众的期待。”
一边是戏迷们的殷切期待,一边是秦腔后继乏人的窘境,侯红琴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让秦腔这门古老艺术焕发新的光彩,永远扎根在老百姓心中。
人才兴则剧种兴。2023年省两会,侯红琴提交《加大传统戏曲艺术人才培养的建议》的提案,建议支持和引导艺术学校等教育机构加大传统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力度,搭建学校和戏曲院团人才教育、培养桥梁。
“走近百姓,能促进戏曲艺术创新内容形式,唱出时代内涵。”在倾情秦腔表演的同时,侯红琴不断从基层生活中汲取创作养分,坚持真诚地描写生活、反映生活,不断挖掘整理秦腔艺术经典曲目,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创新,先后创排大型秦腔新编历史剧《司马迁》、秦腔新编历史剧《横渠先生》、红色现代戏《陕北往事》、原创眉户现代剧《山花》等一批优秀戏曲新作。
近日,侯红琴带领团队对秦腔折子戏版本《哈姆雷特》进行重新解构与重组,推出秦腔本戏《宫廷计》,以新颖独特的表达方式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
作为履职多年的“老委员”,侯红琴为秦腔传承与发展持续建言,连续三年为恢复三意社社址和剧场鼓与呼……她说,自己的履职路与秦腔一直如影随形,对秦腔的挚爱早已融入血液之中。
“秦腔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我将继续推动秦腔走进田间地头、走进校园厂矿,让秦腔紧随时代发展的脚步永葆生机与活力。”展望新征程,侯红琴动情地说。


原文链接:http://www.sxzx.gov.cn/wyfc/5609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政协法制网 zx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