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政协法制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政协调研 > 正文

打造数字经济“新引擎”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4-04-12 来源: 陕西政协 作者:佚名

  □ 省政协教育科技委员会
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有利于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数字经济发展呈现出加速推进、蓬勃发展、生态优化的良好态势。据西部数字经济研究院测算,2022年陕西数字经济总量超过1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5%左右,增速为13.9%、位列全国第5位。开展“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是2023年省政协的重点调研内容,省政协党组高度重视,专门召开党组会研究部署,制定方案,明确任务,提出要求,安排由省政协教育科技委员会牵头,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和省民盟、省民建配合,统筹协调做好调研工作,为我省数字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存在问题
一是统筹协调力度不足,缺乏统一的领导体制机制。目前,我省数字经济部门管理机构已从省委网信办过渡到省发改委,省发改委也已建立数字经济发展委厅联席会议制度,但我省没有专门的省级数字经济领导小组,各市级主管部门也是多样化,各地市还没有成立市级数字经济领导机构来统筹工作。从整体来看,我省参与数字经济发展推进的各部门之间未形成整体合力,缺乏统一长远的领导体制规划,部门间还存在信息沟通不畅和权责不清等问题。
二是我省数字经济规模偏小、水平偏低,数字产业存在“重硬轻软”“不强不优”问题。据西部数字经济研究院统计,2022年我省数字经济规模为1.26亿元,处于全国第四梯队,但在核心产业规模、融合应用水平等多项关键指标上与东部省份差距显著。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产品制造业是我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主体。数字产品制造业有9条省级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但数字技术应用业没有一条,急需“增链”。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划定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7大数字经济重点产业中,我省缺少百强、独角兽等龙头企业。
三是产业数字化融合程度低,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较为缓慢。我省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为52.1%、70.3%,均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水平有待提升,解决方案适用性不足,资源要素汇聚不够丰富,缺乏应用平台开展数字化转型的实践经验和有效路径,平台融合应用与产业发展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尚未打通,企业对“上平台、用平台”持观望态度。
四是市场体系不健全,安全机制不完善,数据价值难以充分发挥。一方面,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有待完善,多源数据尚未打通,数据壁垒突出,碎片化问题严重,造成数据流动不起来;另一方面,《数据安全法》实施后,数据安全产业支撑能力不足,为保障数据持续处于有效保护、合法利用、有序流动状态提供技术、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
五是高端数字化人才少,限制了陕西数字经济发展空间。陕西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专业的数字化人才,包括数据分析师、数据设计师、人机交互工程师等。目前,陕西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市场主体的管理团队专业技术水平相对滞后,数字经济高层次人才短缺,懂传统产业的不懂人工智能,懂人工智能的对传统产业又不熟悉,两者兼通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
意见建议

  (一)完善领导机构体制,强化组织保障。一是尽快成立省级数字经济协调领导小组,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检查督办等工作职能。二是发挥已建立的数字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健全统筹推进机制,实现省市工作联动协同,并建立数字经济运行监测机制,健全数字经济指标统计体系,定期发布数字经济运行分析和评估报告,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成立省数字经济研究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支撑性机构,探索解决我省数字经济改革发展中的战略性、长远性、根本性问题,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四是借助数字经济高端专家智库专家的专业特长,凝聚专家智慧,实施万名党政干部、万名企业家数字化赋能培训工程,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数字能力。
(二)优化政策体系,强化制度支撑。编制出台《关于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搭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政策框架,为数字经济发展创造更加便利的环境。主要从强化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推进数字产业化创新发展、推进数据要素化改革、提升治理数字化水平、营造数字经济良好发展生态等方面,协同各方力量,明确任务目标和工作路径,制定投资奖补、财政奖励等政策,创新投融资模式,引入新型基础设施政府专项债券等新投资工具,充分增强创新能力、释放数据潜力、激发数字活力、拓展服务效力,采取多样化支持手段发展数字经济。
(三)做强产业,打造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聚集区。一是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牵引,加快布局重点专项,强化数字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攻关。二是围绕西安“双中心”建设,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陕布局,强化产业应用,助推数字经济发展。三是鼓励支持省内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中小微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加大项目建设投入力度,着力打造国内重要的数字产品制造和数字技术应用产业集群。四是省内各市、区、县应充分结合自身优势,积极打造数字产品制造业和数字技术应用业等优势产业园区。五是支持煤炭、化工、汽车、医药等陕西传统优势企业与互联网企业深度合作,打造电商平台、物流平台,大力发展线上线下融合、跨界业务融合的新商业模式。六是围绕电子出版物、影视、动漫等数字内容与媒体领域,大力发展数字内容衍生品的生产与增值服务,拓展数字内容与媒体新服务、新业态。
(四)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助力社会治理和数字经济发展。一是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省级政务云网提质扩容。清理整合一批业务专网,形成集约建设、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运维、统一安全保障的全省“一张网”。加快完成数字政府网络安全监测预警态势感知平台和运营协调指挥平台建设,切实提高网络安全防护水平。二是持续加强数据资源共享。加快省级政务数据平台建设,以“一网通办”“一网协同”等典型应用为抓手,推动数据共享应用,推动更多系统互通、数据共享。三是持续提升政务数字化水平。加快完善“秦政通”功能,持续优化“领导批示”“数据看板”等模块,推动各级部门自建协同办公系统接入“秦政通”,促进政府部门间政务信息互通共享。提升优化“秦务员”服务能力,支撑各类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不断优化用户体验,不断推动政务服务从“掌上可办”向“掌上好办”转变。
(五)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培养高素质数字经济人才。一是围绕数字经济发展重点领域,编制我省数字人才专项发展规划,推进数字经济人才列入全省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指导目录,绘制构建紧缺人才图谱。二是鼓励高校积极申办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兴专业,在省内高校统筹布局、支持设置一批数字经济、储能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关键领域的新兴学科专业点。三是围绕数字技术基础研究、核心产业发展、数字技术研发和行业应用等,大力引进从事数字技术创新的高层次人才。四是加强政企校融通,强化政府、企业和高校协作模式,培养数字经济急需紧缺人才。五是强化政策激励,从推动数字产业化升级、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等方面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企业投入,奖励科研创新,形成利益耦合。
(六)实施奖补政策,助力企业快速发展。一是谋划设立一批支持数字产业发展的基金。从我省科教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出发,加强与头部机构合作,谋划设立一批支持数字产业发展的基金。二是设立数字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数字产业发展,以及DCMM贯标、数字工具研发应用、数字化场景培育等方向进行支持。三是统筹引导各类资金加大对数字经济薄弱环节的投入。支持数字经济“一新四化”,鼓励引导政府产业基金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数字经济发展专项基金,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开发投贷联动、投保联动等科技金融模式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大对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七)树立典型标杆,强化示范引领。一是树立典型,强化应用。开展典型示范案例评选活动,筛选出一批创新性强、应用推广价值高的典型示范案例,及时总结经验、应用推广,引领行业数字化转型。梳理一批带动作用强的生态主导型企业示范项目,从政策、资金、人才等多方面保障示范项目建设,以关键节点提质扩面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数据赋能”,数实融合。围绕数据管理,继续做好国家DCMM贯标试点工作,力争“十四五”末,DCMM覆盖全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链主及链上企业。围绕数据应用,建设产业大脑,推广数字化典型应用场景。力争“十四五”末,“产业大脑”实现千亿级以上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全覆盖,树立100个数字化典型应用场景。围绕数据流通,培育一批数据商,推出一批挂牌交易数据产品。围绕数据安全,实施“铸盾”行动,推动建立数据安全分类分级管理制度,打造一批工业领域数据安全示范企业。三是举办会议论坛,强化宣传部署。“提级升档”,将西部数字经济博览会提升为由工信部和陕西省政府主办,成为面向西部地区的国家级数字经济展会。筹备举办陕西省数字经济发展大会,展示我省数字经济发展环境和“十四五”以来的发展成效,进行数字经济发展动员部署,加大主流媒体宣传力度,进一步提升社会知晓度和企业参与度,凝心聚力搞建设,全心全意谋发展,形成共建、共享、共发展的数字经济发展新局面,全力以赴把习近平总书记为陕西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原文链接:http://www.sxzx.gov.cn/scdy/5745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政协法制网 zx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