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政协法制网!
当前所在:首页 > 议政建言 > 正文

创新打造我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市政协主席会议专题协商发言摘登

发布时间:2024-04-20 来源: 重庆政协 作者:佚名

  提升我市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创新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全军临床病理学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院士 卞修武

  加快提升生物医药创新研发能力,形成生物医药产业新质生产力,是我市科技领域贯彻落实“四个面向”指示精神的根本要求。

  我市医药产业发展历史悠久,曾是全国五大制药基地之一,之后发展缓慢,逐渐落伍。2012年以来我市出台了振兴医药产业一系列规划、实施意见和行动计划,确定生物医药产业为重庆市战略支柱产业,研发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目前,我市生物医药产业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如在上游,基础研究投入较少、人才力量较弱和主攻方向较散;在中、下游,技术孵化、成果转化效率较低,产品竞争力较弱,新技术新产品应用规范性较差。为此,建议:

  在主要对策方面,加快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多效利用,深化与东中部地区科技创新合作,加强与周边省区的协作,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多领域、多机制的关联畅通,进一步集聚产业发展要素。持续提升生物医药创新生态水平和研发核心竞争力,推动重庆市生物医药产业做大做强。聚焦国家战略目标,组织实施生物医药创新重大专项,推动有组织科研,形成重庆市生物医药产业系统布局,满足人民群众医疗需求,提升国家生物医药保障能力。大力支持重大疾病的下一代诊断技术创新,优先开展干细胞研究与应用、免疫治疗药物与疫苗、多组学与基因治疗技术、健康和疾病大数据大模型与应用等新兴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重塑重庆医药产业布局和竞争力。

  在具体举措方面,打造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在重庆布局建设国家健康战略安全创新平台,前瞻培育生物经济。科学定位布局,统筹资源配置。集中研究资源、人才团队,聚焦研究方向、有限目标,创新科研模式、管理机制、创新生态开展有组织科研,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用智能化赋能生物医药产业。有效应用云计算、健康医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为产业升级注入强大新动能,实现数字医疗技术革命,不断丰富生物医药的内涵和容量。

  推动重庆国际生物城加快做大做强

  市政协联络委副主任,巴南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 何永革

  重庆国际生物城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近年来,在市级高位推动下,已聚集项目120余个,产能规模超1000亿元,孵化2个企业上市;在研创新药57个,进入临床23个(含9个Ⅲ期),赛立奇单抗国产预计6月获批上市。但调研发现,国际生物城在发挥全市“1+5+N”医药产业体系“1”的核心作用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如政策机制红利释放不够充分、高能创新平台亟需提级、关键配套有待填补等。为此,建议:

  优化完善政策机制,发挥好“1”的核心作用。一是加快协同推进相关政策措施落地落实。对正在推进和未遂事项,逐一落实责任、资金、时限,强化督办督查,力争圆满完成,并着手制定下一轮行动计划,加快建成长江经济带具有影响力的国际生物城。二是着力解决相关配套资金。从市级科技创新等专项资金中统筹解决资金问题,促进政策落地落实。三是建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金。从全市产业母基金中切块成立一定规模的生物医药专项基金,探索发行科创债、成立科创基金等,完善投融资保障体系。四是尽快提升投资开发主体资本能级。市级国资平台对国际生物城公司进行战略投资,优化股权结构,提升平台能级,增强投融资支撑能力。

  聚力打造高能级平台,提级建强创新生态圈。一是布局落地重庆实验室。尽快规划建设以免疫研究院为基础的重庆第五家实验室(高峰湖实验室),充分发挥重庆实验室对国际生物城的创新支撑作用。二是加大免疫研究院市区共建力度。优化升级免疫研究院市区共建模式,支持解决免疫研究院运行、中试基地和动物实验中心等关键配套经费,尽快打造国家生物医药重大科技创新基础研究及转化平台。

  加快补齐关键短板,增强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力。一是赋予“国际生物城医药创新发展中心”审批权限。二是加快对外市政交通建设。尽快将木洞至广阳湾城市干道项目纳入2025年市级重点项目,由市级平台公司统一建设。三是完善医工协同配套。支持引进医药相关院校和优质公立医院等资源落户并建立临床实验室,提升协同创新和研究成果转化能力。

  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助推重庆发展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

  市政协委员,两江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李 洁

  市政协委员,两江新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 许 冰

  近年来,重庆持续构建“1+5+N”生物医药产业体系,产业基础扎实可靠,医疗资源西部领先,基础原料供应充足,科研体系较为完整。但调研发现,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短板,建议:

  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推动产业链“强链延链”。建立意向“链主”企业引育名录,遴选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力的优势企业,定向招引。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购买优质资产方式,加速补齐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生物技术短板。聚焦化学药品及原料药产业链、中成药产业链等重点领域,大力引进基地型、旗舰型产业化项目。

  补齐关键领域薄弱环节,促进供应链稳定可靠。瞄准空白领域关键环节补位布局。针对生物药、器械核心零部件、高端包材等缺失环节,引育国内目标潜力企业。推进企业建设一体化生产体系。帮助企业解决环保、安全、能耗等问题,整合集团内供应链资源,实现一体化生产体系。优化区域供应链协同。支持两江新区、高新区联动潼南、长寿等区县,优化中间体、原料药区域供应链协同。支持武隆、秀山等区县联合中心城区医疗机构、企业开展“定制药园”建设,培育全链条中药产业链体系。

  加快创新资源集聚,增强双链综合竞争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部分龙头企业主动承担药物研发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建设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打造高层次外源人才基地。支持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引进人才,在重庆设立研发中心、孵化器及人才工作站等。提升融资服务水平。市区联动探索建立供应链融资新模式,引导政府类股权投资基金牵头、市场化基金合作建立专项产业基金。

  加强重点园区分工协作,提升双链跨区联动水平。推动市内园区协同。统筹资源要素配置,探索完善“1+5+N”集聚区互动合作和利益分享机制,推动园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加大成渝地区协同。与四川省共同打造“医工联合体”,发布川渝药械名特优新目录。推动成都高新区与两江新区共同设立区域性产业服务关键平台。推进对外产业合作。积极承接国外和东部产业转移,支持“领军”企业加快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

  加快提升医药企业核心竞争力

  市政协委员,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鲜 亚

  医药产业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随着“33618”现代产业集群的打造,重庆医药产业正迎来“换道超车”的关键时刻。药企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创新能力与核心药品的市场地位上。调研发现,我市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存在科技创新投入不足、10亿级以上核心药品数量少、产品属地优势不明显等问题,建议:

  注重“特”,深挖潜能做大存量,打造千亿特色产品支撑体系。企业发挥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主体责任,立足自身优势品种,加大科研投入和创新药的研发,深挖存量品种潜能。立足重庆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布局扩宽国际国内市场版图。做好差异化创新储备,打造千亿特色产品支撑体系。打造200个1亿,50个5亿,20个10亿,5个20亿,2个50亿,1个100亿,大健康品类(特异性商品、保健食品)上100亿的千亿特色产品支撑体系,形成特色矩阵性发展的活力格局。

  注重“优”,优化营商环境,扶助企业轻装上阵。学习江、浙、沪、川等先进地区经验与做法,让各项扶助政策真正下沉到企业。财税审计部门针对企业涉税需求,进行一对一精准辅导,学习江苏的“精准滴灌”服务,降低“两票制”合规风险,让企业轻装前进,全力支持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对重点品种项目专人专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发挥“促助扶”“解急盼”的作用,打开绿色通道,共担创新风险,让企业集中精力于“创新突破”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重点品种、项目的提速增量。

  注重“聚”,聚集生物医药人才,加强政医产研合作,建立集群联盟资源共享机制。建立生物医药人才特别激励机制,学习四川“筑巢引凤”模式,吸引人才聚集,形成追赶“第一要素”格局。建立医药集群联盟常态化沟通资源共享机制,形成以“医”促“研”,以“研”促“产”,以“产”促“医”的良性循环。

  大力发展医疗器械装备产业

  市政协常委、重庆山外山血液净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高光勇

  医疗器械装备产业涉及生命科学、机械、电子、计算机、新材料等多学科技术领域,是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市医疗器械装备产业快速发展,已形成了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自主创新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国内、国际不断取得突破。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国产替代政策落地不畅、缺少针对性产业政策支持、产学研医一体化融合不足等。建议:

  加大国产替代支持。成立由市政府牵头,市卫健委、药监局、医保局、财政局等部门构成的医疗器械装备产业发展小组,统筹产业政策制定与实施。加大创新支持。建立重庆市创新医疗器械产业重点培育目录,将具有创新性以及拥有核心知识产权或专利的地产产品纳入目录;对采购地产品牌的医疗机构予以加分,纳入年终绩效考核,鼓励、引导医疗机构采购时加大对目录产品的应用比重。根据我市医疗器械企业产能和服务保障能力等实际,对具备条件的实施分批或集中采购,培育和壮大我市医疗器械企业实体。将地产医疗器械(耗材)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促进医保资金与企业直接结算;对于采购目录产品的医疗机构给予适当奖补;加大对产学研医融合创新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促进产业合作。

  强化应用示范带动。借鉴黑龙江、上海等地关于医疗器械应用示范的创新政策,制定我市相关政策。将列入应用示范项目的创新医疗器械产品,优先纳入我市创新产品目录,符合条件的可以按规定采取非招标方式采购;对项目参与单位及团队成员进行项目补贴;通过以用促研、以用促产,打通“研发+临床+制造+应用”产业链条,形成“应用示范—反馈改进—辐射推广”发展模式。

  打造全国一流的生物医药 技术审评检验检测平台体系

  市政协经济委副主任,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陈忠于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要在研发、注册、生产、检验和审批等各个环节都相互助力,发挥整合优势,才能加速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其中,技术审评和检验检测对产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国内市场上进口生物制品占比较高,面对巨大进口需求,市药监局争取到了生物制品进口和化学药品首次进口备案授权,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也成为全国拥有药品进口检验资质最全的四家省级药检机构之一。但调研发现,我市生物医药产业特别是疫苗、抗体等产品相较于发达地区差距明显,急需搭建具备公共属性的生物医药技术评审和检验检测的产业化服务平台。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多措并举实现进口生物制品的突破。一是创新服务机制,提升进口通关效率。建立集药监、药检、海关、保税港、商贸、物流、仓储等一体的进口生物医药综合服务机制,提高通关效率。二是要加大宣介力度。要与跨国生物医药企业建立紧密联系,针对性地提供进口优惠政策。三是加强政策引导。争取国家药监局的支持和帮助,引导相关企业到重庆开展生物制品进口通关。

  多方谋划争取技术审评政策资源落地。一是以国家对成渝战略部署的优势,继续向国家药监局汇报申请,争取将国家层级的技术审评资源以各种不同形式落地重庆。二是加大人员培训。继续向国家药监局相关单位派员进行顶岗培训,加强我市技术审评人员服务生物医药产业的能力。

  集中力量完成生物医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一是要继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尽快完成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的迁扩建二期工程建设。二是要加大对我市生物医药企业上市前研发的技术支持服务力度,搭建生物医药全链条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三是要以食品药品检验检测基地建设为契机,联合研发机构和制药企业,打造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生物医药检验检测技术集群。

  推动医药产业“产学研医”协同发展

  市政协常委,市总商会副会长,重庆莱福医疗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付建忠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医药产业发展,在“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打造中,将生物医药列为了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但是,相对于其他发达地区,重庆医药产业在协同发展上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协同能力不足、持续发展支持能力不足等方面。建议加快重庆生物医药产业联盟的筹建进度,并在后期运行中围绕以下五项任务展开工作。

  提升“咨”的能力。建立由行业主管部门代表、行业知名专家、企业家等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为我市医药产业和成员单位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库支持。发动联盟内协会、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等组建产业链研究院、“产业大脑”。

  发挥“粘”的作用。推动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短板弱项,开展协同攻关和集成验证,推动新成果推广应用,促进产业迭代升级。强化医工协同,组织医院与企业双向交流活动,鼓励医疗机构参与临床试验,推动临床资源有序开放,推动医疗机构、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检测机构、金融机构等共建实验医学研究所和临床转化中心等平台。推进“企业、资本进校园”活动,推动高校创新成果转化。

  拓宽“创”的渠道。围绕上市许可持牌制度,推动生产企业联合金融投资机构、园区投资平台组建专项基金,引进创新产品成立持牌公司,通过委托生产实现产品的本地产业化,带动基于新赛道新产品的新产能建设。

  搭建“展”的平台。针对创新产品,协调相关政府部门提前介入,靠前指导,畅通医疗机构准入、医保支付等环节,推动政府采购支持首台套应用试点;组织临床学术交流,加深医疗机构对创新产品的认识,提升采购意愿;鼓励社会医疗机构等加大创新产品应用。

  搭好“通”的桥梁。依托两会建言、产业发展座谈等方式,在质量安全监管、招标采购、医保支付、安全环保审批、投资政策、税务稽查等方面协助企业向政府建言献策;协助部门开展政策宣讲、业务培训等活动,提升企业对产业相关政策的认识、运用水平。

  推进重庆中药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升级

  市政协联络委副主任,涪陵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 杜海波

  中药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升级是实现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路径。我市中药产业基础较好,产业体系健全,发展潜力巨大。国药太极率先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探索,成效明显。但调研发现,我市中药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升级整体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仍存在中药加工数智化水平不够高、中药研发与创新有待加强、产业政策引领支持不足等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有序推进中药材种植数字化。尽快出台《重庆市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打造“渝十味”为主的渝药品牌,支持国药太极等企业加入相关产业联盟,推动生产技术研究与共享,控制种植环节质量。

  提升中药加工数智化能力。支持中药企业抢抓国家设备升级更新政策机遇,择优遴选数字化服务商,加快数字化车间、智慧化工厂、未来工厂建设,提升中药企业加工数智化能力。

  推动中医诊疗智能化建设。支持国药太极加入“神农大脑”等大模型研究,加快推动“数字国医馆+智慧共享药房、数字辅疗系统+社区中医诊所”建设,探索中医药智能化诊疗。

  提升中药产业链信息化能力。依托国药太极等龙头企业加快建设我市中药数字产业大脑。鼓励龙头企业开放数字化应用场景,打通全产业链信息流,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加大产业链数据的挖掘利用,推动中药产业数据资源化、资产化。

  加快推进中药交易模式多元化。坚持“线上+线下”并重,拓展线上交易,启用中药材线上交易平台,加强与专业化中药电商平台和外贸企业合作,加大藿香正气口服液等产品国外销售。

  提升全产业链科创能力。整合科创资源,加快打造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中药技术创新中心等。深化企业与科研院所、医院合作,加强创新研究、培养复合型人才,推动中药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

  加大产业支持政策保障。研究出台《支持中药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设立中药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推动建立合理的中成药调价机制,对中药国家监测价格定期评估、动态调整。

  加快布局我市大健康特医食品和保健食品产业

  市政协委员,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 张维斌

  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注册39家特医食品企业,101个产品获批;共注册1735家保健食品企业,3万多个产品获批;全国共有特殊食品验证评价技术机构336家。但截至目前,重庆仅华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向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递交了2个特医产品的注册申请(尚未获批),全市仅有6家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调研发现,我市大健康特医食品和保健食品产业主要存在企业和产品数量不足、产品种类单一、产业链不完整、企业缺乏研发积极性等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制定产业规划。一是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重点;二是引导建设特色园区,促进产业集聚,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三是聚焦消费热点,结合重庆市民疾病谱变化,重点发力。

  壮大市场主体。一是借鉴安徽省做法对注册或备案相关产品的企业进行奖励;二是对生产相关产品的企业进行奖励并给予税收优惠;三是加快备案步伐,简化备案流程,提供指导服务,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激励产品生产。一是选择西南药业、华森制药等基础较好药企,鼓励其布局该赛道;二是选择云阳、巫山、秀山、酉阳、石柱、南川等药食两用资源丰富区县,培育一批本土生产企业;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一批外来企业助推产业升级。

  鼓励产品研发。一是通过川渝营养创新平台、重庆市营养创新平台整合高校、医疗机构、企业多方资源,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二是以儿童医院、重医附一院、陆军特色医学中心为基础,强化转化性临床营养研究;三是制定激励政策,奖励投产的研究成果,鼓励企业研发,深挖柠檬、花椒、紫苏等重庆特色农产品的保健食品价值。

  规范产品使用。一是借鉴江苏、贵州等省市做法,完善医保政策,加强本市临床营养筛查;二是加强临床营养科建设和营养指导员培养,推动特医食品和保健食品规范使用;三是强化监督管理,为消费者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加大科普宣传,促进公众形成科学理性消费观。

  放大在渝高校科研优势 持续优化体外诊断产业创新生态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重庆医科大学校长 黄爱龙

  体外诊断(IVD)是指在人体之外,通过对人体样本(血液、体液、组织等)进行检测而获取临床诊断信息,进而判断疾病或机体功能的产品和服务。当前,我市IVD产业处于发展窗口期,立足优势、放大优势,持续优化产业创新生态,对打造IVD产业集群意义重大。调研发现,我市IVD产业创新生态仍面临市场创新活力不强、临床样本支撑不足、原料本地集聚不够等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加快创建国家检验医学中心。建议市级相关部门加强与国家卫生健康委沟通对接,加快推动重庆医科大学及各附属医院早日获批国家检验医学中心,抢抓机遇,努力打造全国IVD医疗、人才和创新高地,夯实我市IVD产业发展的动力和人才根基。

  加快形成医学检验中心国家示范地。整合重庆医科大学、陆军军医大学、重庆大学等在渝高校附属医院检验科,加快组建检验学科集团,打造全国最大体量的检验检测示范地,提供权威、规范、高效的临床研究服务,通过规模化检测和结果互认降低成本,减轻医保基金负担,同时为IVD企业提供临床实验基地,加快吸引全国IVD企业、合同研究组织聚集,带动本土企业发展。

  加快形成全国IVD原辅料保障基地。加强与国家海关总署沟通对接,争取支持建立针对IVD产业上游抗体、酶类、仪器精密零部件等关键原辅料的保税仓库,以及配套交易和物流系统,打造形成辐射全国的原辅料保障基地。争取支持重庆科技创新进口税收绿色政策,将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的对象范围放宽至市内IVD研发企业,以原料及关键设备的本地化,吸引全国IVD企业来渝落户或设立研发中心。

  加快设立国家医疗器械评审分中心。产品送检、注册认证周期长是制约IVD产业快速发展的痛点,在优势区域设立国家医疗器械评审分中心是核心解决手段。建议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积极向国家药监局争取在渝设立国家医疗器械评审分中心,大幅缩短IVD企业的产品研发周期,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

  部门回应

  市发展改革委

  将加快生物医药领域创新能力建设,做大做强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创建生物经济先导区,推动出台《重庆市生物制造产业行动计划》,梳理功能食品生物制造产业链图谱,开展龙头企业、重大项目招商引资,整合市内外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等创新资源联合打造生物制造产业中试平台,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

  市经济信息委

  将认真吸纳建议并结合工作职能,在推动产业链转型升级、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培育优质企业、强化要素保障、加强统筹协调方面予以落实。聚焦生物制药、化学药及制剂、医用装备和医疗器械等重点产品,推动生物医药全产业链价值延伸、产品提质、产业增效;全面深化“产业研究院+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研究院经济模式,支持“链主”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企业、产学研力量建设联合创新平台等。

  市卫生健康委

  今年将谋划出台《重庆市支持卫生健康科技原始创新若干政策》,启动医学科研人员职称评审,建立市级医学科研数字服务平台、医学资源样本库、医学科研成果库,联合有关部门共同开展“重庆市创新医疗器械应用示范项目”,加强全市中药事业发展工作的综合协调。下一步将围绕构建“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在政策、人才、创新、服务、应用、中药等方面下更大功夫,助力全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

  市药监局

  将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从顶层设计上构建渝药创新生态,通过抓特色打造、抓研发创新、抓精准服务,推动我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集群发展。此外,还将在进口批签发血液制品口岸调控、进口生物制品检验授权、药品补充申请审评审批程序改革试点、医疗机构自行研制使用体外诊断试剂工作试点等方面积极向国家药监局争取,为我市企业争取更多改革红利。


原文链接:http://www.cqzx.gov.cn/cqzx_content/2024-04/18/content_10670765.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政协法制网 zx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