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政协法制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委员风采 > 正文

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 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发言摘登

发布时间:2024-05-16 来源: 山东政协 作者:佚名

  

  聚力动能转换 挺起“产业脊梁”

  □经济界(发言人:侯军)

  

  全省上下应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定不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积极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力促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让“深厚家底”变“财富效益”。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扎实做好产业和数字转型“两篇文章”。一是技改提效,用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提高附加值。二是整合发力,持续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建成世界一流的基础产业战略基地。三是数字赋能,突出数字技术创新突破、应用拓展主线,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

  力促先进制造业做大做强,让“规模效应”变“竞争优势”。应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强省三年行动计划,坚持“点线面”协同发力,统筹推动制造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一是“点”上强企,坚持“大小兼顾”,加快建设一批世界一流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二是“线”上强链,扎实推进标志性产业链突破工程,精准绘制产业链图谱,策划实施补链强链项目。三是“面”上强群,打造一批体量大、动能强的增长引擎。

  力促战略新兴产业壮大成势,让“方兴未艾”变“如火如荼”。坚定发展新兴产业决心定力不动摇,抓住绿色革命机遇,塑强动能转换的“加速器”。一是乘势而进,积极培育百亿级、千亿级产业,全力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基地。二是因势而动,要着眼新能源汽车的拉动效应,加快释放产能。三是顺势而上,加快建设济南、青岛未来产业先导区,前瞻布局空天信息、生命科学、量子信息等领域。

  力促数字经济加压奋进,让“紧追不舍”变“一马当先”。一是把定重点方向,推进数字产业化,建设一批品牌企业和聚集区。二是发挥基础优势,推动产业数字化。突出抓好企业数字转型,加快智能改造。统筹推动农业、建筑和服务业融入数字大潮,提升智慧化水平。三是激活市场力量,推进数据价值化。加快完善基础数据库,推进建立授权确权机制。四是突出便捷高效,推进治理服务数字化。加快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建设步伐,全面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

  

  

  

  数字赋能助力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

  □严中华

  

  淄博烧烤火了!“五一”假期一夜之间霸屏、占榜,背后最大的推手是互联网。应借鉴淄博烧烤带来的启示,抢抓数字浪潮,让数字成为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翅膀”。为此,建议:

  以数聚智,增量发力“山东新品”。在数实融合上,利用数字化手段汇聚行业研发资源,实现设计工具、模型、人才的云端汇聚和共享共用。聚焦消费升级热点,加大消费品工业产品的政策引导和产业扶持。在生态培育上,重点建设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和数字化智慧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消费工业生态圈。在挖潜拓新上,定向挖掘我省数字化市场需求潜力,用自己的数字市场培育自身的数字产业。

  以数提质,要素培优“山东精品”。一是强韧性。深入实施技改提级行动,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广泛应用,优化产品结构。攻坚重点消费领域“卡脖子”技术,支持龙头企业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推动产品迈向高端化。二是强追溯。在纺织服装等领域全面推广商品二维码,汇聚全周期商品数据;完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建立政府主管、市场化运营的服务机构,促进数据应用。三是重管控。加快工业大数据与内外贸数据、企业信用数据之间的畅通及应用,对内服务企业优化产品生产工艺、流程,提高柔性生产和智能制造能力;对外推行产地认证,密切产品质量与企业信用之间的关联,打造“质量鲁品”。

  触网蝶变,数字加持“山东名品”。一是抢服务。鼓励行业龙头围绕衍生领域发展新业态,依托虚实联动、沉浸体验、场景开放等新模式,加快向“制造+服务”转型升级。二是“上云”销。发挥“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云上展厅”平台作用,赋能企业供应链、销售端、生产端。三是谋“出海”。支持自贸区、综保区和链主企业、龙头企业,打造数字化服务平台,加快内外贸商产融合,鼓励开展产品编码、数字仓单、电子商务等服务,提高我省消费品工业国际软实力。

  

  

  

  以新能源开发建设为重点

  构建安全高效能源体系

  □王栩

  在“双碳”战略大背景下,构建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建议以新能源开发建设为重点,推进能源供应向更清洁、更安全、更高效、更可持续转型。

  统筹“做加法”,构建清洁绿色能源供应新体系。建议积极推进“五基地、两示范”等规划实施,进一步做好大布局、开发大基地。聚焦海洋强国战略,建设黄渤海风光资源规模化、集约化产业集群,打造“电从海上来”的山东优势;聚焦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制定黄河下游山东绿色能源廊道规划,树立“电从身边来”的山东品牌;做好多能互补基地规划,培育“电从多源来”的山东特色。

  稳妥“做减法”,树立煤电安全低碳转型新标杆。在加快新能源发展的同时,应念好“稳字诀”,进一步健全支持煤电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明确“优路径”,加快大型、高效清洁煤电项目开发建设;注重“抓统筹”,对煤电企业在新能源开发资源分配上给予挂钩倾斜,以新能源增量推动煤电存量有序退出;强化“减能耗”,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机制。

  全力“做乘法”,打造能源科技创新引领新优势。我省应聚焦能源科技自立自强,锚定海上风电、海上光伏、高效储能等新技术,围绕新能源微电网、可再生能源局域网新业态,聚力“核动未来”、新能源实验实证平台等示范工程,以更大力度开展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促进能源电力产业源头零碳替碳、过程提效降碳、终端捕碳固碳,延伸建立重点产能生产链、关键产品制造链和商业模式创新链,在能源科技创新上走在前、开新局。

  主动“做除法”,破除新能源消纳并网新问题。建议围绕我省新能源基地规划布局,推进电网送出系统统一规划、先行建设,推动各大能源基地与省内重点负荷中心互联互通,实现分布式新能源项目就地消纳。培育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等贴近用户的新业态新模式,为我省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建设低碳交通 助力示范先行

  □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发言人:肖培树)

  

  近年来,山东持续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取得积极成效。在全力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新征程上,构建低碳交通体系是示范先行的硬要求,要打好系统集成组合拳,调整运输结构、优化装备用能、强化智慧赋能,为交通强国战略实施探路打样,为先行区建设提供强力支撑。为此,建议:

  打好“运输结构优化”攻坚战,助力交通降碳提效。要着力推动“公转铁”,从规划入手,构建以“路网+疏港铁路+专用线+物流基地+战略装车点”为主体的铁路货运网络和便捷物流通道,提升大宗货物运输能力。加快推进“公转水”“散改集”,全面实施京杭运河提升等工程,充分挖掘内河“黄金水道”的承载能力,构建通江达海内河水运网。着力发展多式联运,推进港口、物流园区及大型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和油品管道建设,解决多式联运“前后一公里”问题;培育多式联运“一单制”企业,强化信息互联互通,解决接驳服务问题。

  抢抓“交通装备低碳化”新机遇,推动交通清洁用能。建议在加快氢能应用方面,发挥龙头企业牵引作用,带动氢能交通装备技术迭代、装备升级、成本下降;扩大氢能重卡在物流、园区等多个场景试点应用推广,推进加氢站标准规范制定和站点建设。在装备轻量化方面,推动新材料、轻量化设计制造等技术一体化应用。在电动车船普及方面,要完善配套设施,超前规划布局城乡、园区等设施网络,破解规模化应用瓶颈;坚持疏堵结合,降低高耗能高排放交通装备比重和整体碳排放强度。

  锚定“交通治理智慧化”关键点,提升交通治理能力。要健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监测体系,构建实时道路交通流及运营设备多源能耗监测和用能负荷预测系统,提升动态、全覆盖碳排放监测及核算技术水平。要大力推动5G、车联网等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提供智慧化全链条开放式“指尖出行”服务。要加快构建碳普惠平台,营造全社会支持、全行业参与、多层面受益的制度环境。

  

  

  

  让绿色低碳照亮美好新生活

  □商雪梅

  

  山东是产业大省,应加快构建循环发展建设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经济体系、产业体系、能源体系和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为此,建议:

  建造源头嵌入绿色理念,让绿色建筑“根正苗壮”。坚持让绿色理念覆盖设计、建材、施工等全领域。一是立足源头供给,加强先进技术攻关,提升基础材料绿色化水平。二是紧盯需求管理,加快生产高性能混凝土、建筑陶瓷、新型墙材等产品,依托绿色建材评价标识体系,强化全流程追溯,推进市场化应用。三是抓牢项目招标重点环节,重点推进新技术,建立三维建筑模型,搭建智慧工地云平台,对“人、机、料、法、环”进行监控和分析,促进规划设计、生产加工、施工管理等环节深度协同。

  运维管理聚焦节能减排,让低碳场景“润物无声”。一是深挖商业楼宇等能耗大户节能潜力,搭建能源管理平台,将设备实时运行情况综合形成能耗信息管理数据源,通过系统实时采集、深度挖掘,加强对运行效率的分析、诊断,及时采取节能减排措施。二是抢抓老旧小区改造与城市更新机遇,利用节能门窗、屋面保温和节水器具等适宜技术开展节能改造,提高既有建筑节能水平。三是强化公共建筑示范引领,积极推进公益性大型公共建筑绿色化改造,提升公共建筑能效水平,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四是建立用户评价和反馈机制,定期开展绿色建筑运营评估和用户满意度调查,切实提升绿色建筑运维与管理水平。

  环境治理注重循环利用,让生态家园“美丽呈现”。应深化垃圾分类处理机制,在前期回收端,针对社区内分类但垃圾车“一锅端”的“分而未分”现状,大力推广低价值回收物补贴政策,加强社区生活垃圾分拣中心建设,在源头实现废纸箱、金属等物品的直接回收,建材、石料等物品直接处理,提高生活垃圾回收效率。在后期综合处理端,按照行业最严环保标准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处理和循环再利用,实现废物固体明显减量、液体零排放、气体近零排放等目标。

  

  

  

  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厚植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底色

  □民盟山东省委会(发言人:张建)

  

  山东是工业大省,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特征突出,环境污染物排放总量较高,绿色低碳转型任务十分艰巨。为此,建议:

  围绕“无废城市”目标,推动源头减量制度化。强化固废源头减量化的法律约束力,从法律和行政规章制度上建立合理可行的奖惩制度。强化对前端产品设计、材料选择、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的法律规制,明确企业、个人等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义务,强化固废产生者责任。为配合源头减量制度,建议加快推进我省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施重点绿色制造标杆培育行动,推出绿色产品,打造绿色低碳示范园区。

  提升多元固废资源化水平,统筹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我省每年产生约3亿吨有机固废,其赋存碳含量约 0.14亿吨(0.51亿吨标煤)。通过加速循环利用,实现固废减量化、资源化、二次污染协同控制,能够有效解决固废污染并同步实现碳减排。应加强固体废物资源化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重点攻克一批适宜于有机固废、建筑垃圾、大宗工业固废处理的创新技术,突破关键材料、核心器件和成套装备瓶颈制约,强化固废高质循环利用。

  降低污水处理工艺能耗,开发污水低碳处理新模式。围绕低碳转型目标和阶段任务,优化考核机制,基于碳减排和能源转化效果建立污水处理运营奖惩和补贴制度。发展稳定高效的污水源热泵设备,升级改造污水处理工艺流程、曝气设备和加药设备等,从技术层面加强污水热能回收,降低能耗和药耗浪费,重点提高高品质再生水的绿色低碳生产和“碳氮磷”资源的综合回收效率。

  健全评估指标体系,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落实。结合国家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完善绿色低碳发展评估指标,规范指标的标准界定,并编制应用指南,增强可操作性。健全重点行业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机制,根据行业特点设定评估指标。完善绿色低碳评估指标基础数据库,增加评估指标信息的时效性。利用评估指标体系掌握我省低碳建设薄弱环节,精准制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

  

  

  

  优化措施 定向突破

  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

  □李广庆

  

  我省产业偏重、能源偏煤,“高碳”特征突出。从目前情况看,工业领域减排降碳存在较多瓶颈,对精准减排、高效降碳带来了制约效应。为此,建议:

  建载体,强化数据支撑。应依托国网山东电力实时碳排放核算能力,构建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监控核算平台,涵盖电力企业、工业企业自备电厂以及社会公用动力锅炉,全面掌握动力锅炉燃煤碳排放状况,为碳排放“双控”打好基础。支持国网山东电力提升碳电协同平台水平,结合国际公约要求,建立适合省情的电—碳领域计量、统计、核算体系;摸清电力系统碳排放路径,测算和更新电网的碳排放因子,为用电企业提供高时空分辨率的电碳关系数据,保障用电企业准确核算用电间接碳排放。通过财政资金补助方式,在火电行业推行实时监测、实时核算,精准测量火力发电企业碳排放。

  抓重点,提升统计管控效能。建议在统计方式上逐步实现从区域向行业、从大而全向精细化转变,紧盯“两高”行业,提升统计实效性。发挥山东省“两高”行业电子监管平台作用,建立“两高”行业基础数据库和“三位一体”监管核算平台,全面掌握行业企业能耗和碳排放情况,利用核算结果制定能耗指标,精细化引导企业节能减排。利用高时空分辨率的电碳关系数据,核算化工、钢铁等重点行业碳排放,对标行业标准,评估综合产出效益,有效分配碳排放权。总结运用石化、钢铁行业碳排放影响评价经验,实施“两高”行业碳排放影响评价全覆盖,将碳排放统计核算结果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平台,综合考评减污降碳绩效水平。

  重过程,保证核算对接国际规则。产品碳足迹是产品在原料、制造、运输等全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碳排放,反映了生产消费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度。应主动对接国际规则,立足产品端加快建立科学规范的碳足迹标准、认证、标识体系,支持企业核算产品碳足迹,对冲国际贸易风险,形成终端倒逼、全程覆盖、利益牵引的核算新模式。

  


原文链接:http://www.sdzx.gov.cn/articles/ch02343/202305/10957074-0e36-4b7f-b82a-6a72c183660d.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政协法制网 zx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