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夯实培育新质生产力新工科人才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工程科技是时代演进、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的重要推动力量。工程科技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新工科人才队伍,更离不开对新工科人才的优质培养。
从国际范围来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代表包括依托重大项目驱动科教融汇产教融通的加州理工模式、“四螺旋”创新生态系统育人的埃因霍温模式、面向产业需求多学科集中育人的麻省理工模式等。这些育人模式都聚焦产学研协同的新工科人才培养。在我国,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教育部也在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开展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学院的选拔与建设工作。然而,在新工科人才的培养实践方面,我省还存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与产学研协同培养不适应;工科硕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与培养路径不匹配;校热企冷,激励机制不足,合作深度和融合程度不够等问题。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产学研协同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为抓手,夯实培育新质生产力人才基础刻不容缓。为此,建议:
构建重点产业研究院、工程师学院“一体两翼”模式。产学研协同的新工科人才培养需要高校、科研院所、头部企业或“专精特新”企业的多方联动。过往经验表明,若缺乏完备的顶层设计,多方联动的效率和效果不能尽如人意。因此,各地应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在省级层面建设重点产业的研究院,站在全省高度统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各方的优势力量。围绕重点产业,通过工程师学院实现育人,通过产业研究院实现成果转化,达到“一体两翼”目的。
严格把关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推行终身成长评价。在工程师学院构建“分层教学、分流培养、多元成才、人人成才”的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企业定题、“校企”双导师协同指导学生的技能培养、课题研究、职业发展、兴趣导向等关键过程要素,以此突破“单兵作战、画地为牢”的人才培养痼疾。此外,注重跟踪毕业生的未来成长与社会贡献,尤其增加其在参与甚至领导破解国家“卡脖子”“卡嗓子”关键问题攻关任务的评价。
完善相关制度法规建设,加大产教融合的支持力度。首先,各地根据实际制定专门的产教融合地方性法规,聚焦产教融合模式、企业和高校的权利与责任、利益分配机制等,推动产教融合的法治化和专业化,保障产教融合健康、可持续发展。其次,政府补贴是推动产教融合发展的最强大和最直接制度工具。政府建立产教融合类企业的认定机制,可对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进行资金、税收和信贷激励。此外,落实与高校经费相关的财政政策,完善教育经费制度,可满足高校进行产教融合的经费需求,更好地为学生实践提供资金保障。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南昌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原文链接:https://jxzx.jxnews.com.cn/system/2024/05/06/020487769.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刘胜:提升履职质效关键在“抓落实”
最新加入
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
24-12-20李强主持国务院第十一次...
24-12-18“协”各方 “同”前进
24-12-18我区扎实推动医保便民利...
24-12-18民进宁夏区委会建议:持...
24-12-18交通建设提速,推进高效...
24-12-18贺兰县政协主席会议成员...
24-12-18刘宁出席全区产业园区项...
24-12-18
热门资讯
习近平赴山西考察调研
20-05-14为新时代政协提案工作凝...
20-04-23中纪委最近一年至少5名...
20-11-16习近平勉励山西:早日蹚...
20-05-14无名烈士墓修缮整治一新
20-05-14刚刚!最高检这样说:民...
21-01-07湖南省郴州市委政法委原...
20-05-14陕西省政协文史馆展品及...
20-04-23辽阳县人民检察院对程永...
21-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