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政协法制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热点专题 > 正文

一场龙舟赛因何吸引超12亿话题流量?

发布时间:2024-06-15 来源: 河南政协 作者:佚名

  一声尖锐的哨响划破长空,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鼓点,一艘艘龙舟溯河而上。极速漂移过弯、甩尾过“考石角”,惊险刺激,煲龙头、撞龙尾,引得现场观众连连叫好……6月8日,广东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叠滘赛龙舟”成了端午节最拉风的“景”。

  据媒体报道,超过80个网络平台参与了佛山“叠滘赛龙舟”直播,截至6月10日,全网播放量累计已超12亿。而这一天,恰逢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一波“龙舟热”,让“扒龙船”这一古老的端午节传统习俗焕发新的生命力,也让“如何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新发展——激活创新创造能量,探索文化赋能

  “文化遗产可分为三类——物质性文化遗产、制度性文化遗产、习俗性文化遗产,它们以不同赋能方式,进行资源配置和促进文旅产业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社会研究室主任张继焦介绍说,一类是物质性文化遗产,主要指古城、古镇、古村、古建筑、古寺庙等物质性文化遗产。第二类是制度性文化遗产,主要指传统节日节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类是习俗性文化遗产,主要指一些地方长年累月流传下来的餐饮、手工艺、歌舞、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节赛龙舟就属于第二类,即制度性文化遗产。”张继焦解释道,“叠滘赛龙舟”之所以火起来,既是由于新媒体传播,也是由于传统节日自身的文化底蕴及其与时俱进的特性。传统节日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既是具有内源性的资源,又自带能量,可以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内驱动力,为文旅融合发展赋能。

  在张继焦看来,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传承保护,一定要连接过去,也要对接现在和未来,和现代文明要素相结合、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相结合,这样才能实现从“保下来”到“活起来”,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往往被冠以旅游城市的标签,成为国际国内游客的打卡地。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看来,保护和传承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这样守着有形无形的文化遗产而日复一日地言说,正确的打开方式是创新展陈、解说和建构方式,让文化遗产成为新时代文化高地的地基,让更多的人亲而近之。“这需要我们为城市注入新的文化内涵、新的动能和新的力量,以共同价值为导向,以理性逻辑和共情叙事为支撑,讲好新时代的城市故事。”

  ▶▶▶新变化——观文品史,体验生活

  “自2017年起调整设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来,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保护实践更加多样化、完善化、系统化,传承传习活动在文化和旅游融合进程丰富多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得到显著提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表示。

  “如今,人们对旅游的认识已经走向‘观文品史,体验生活’的新阶段。旅游已经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刚性需求,同时,人们在出游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对于文化体验的追求,热衷从旅行中走进文化深处。”戴斌说。

  对此,张继焦也同样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美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和追求,不仅乐在其中,亦能深刻领会其内涵,这反映了大众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的显著提高,也展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怎样找好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各类文化遗产与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其连接点应立足于多个方面。”周庆富建议,一是将文化遗产保护与关注现代社会需求结合,创造出更符合人们生活需求的文化产品。二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三是开展好文化遗产的普及教育活动,提高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四是加强文化遗产与旅游业深度融合。

  “焕新传统,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与现代社会融合共生,根本还是要坚持‘守正创新’,坚守传统的真谛,坚守正确的理念,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周庆富强调。

  ▶▶▶新价值——多种价值彰显,绽放时代新韵

  众所周知,守护好、继承好中华文明,要更加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

  如何理解“价值”二字?周庆富表示,一是科学认识价值。科学价值体现的是文物和文化遗产跨学科、跨领域的文化属性,反映了人类的创造能力、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状况。“从三星堆到兵马俑,从甲骨文到司母戊大方鼎,从昆曲古琴到古建筑营造技艺等,都是各民族先民在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与生产生活中不断摸索总结的智慧与结晶,为后人提供了获取科技信息和资料的重要途径。”

  二是历史传承价值。文化遗产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变迁,还是民族活态传承和世界观的最佳体现。通过文物和文化遗产,我们可以更真实、全面地认识已逝的历史及文化,从而深刻认识到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大意义。

  三是艺术与审美价值。文物和文化遗产不仅展示了独特和无可比拟的艺术技巧,还能触动人们的心灵和情感。通过文物和文化遗产,可以窥见历史事件、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感情,形成连接历史与现实的审美共鸣。

  四是教育价值。文化遗产中蕴含的科学知识、历史文化知识等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特别是其中所包含的独特技艺和技能,推动着教育事业的进步。

  “此外,文物和文化遗产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精神价值、促进社会和谐与民族团结等多方面的价值。”周庆富补充道。

  如何深挖多重价值?周庆富建议,进一步推动多样化的保护。如借鉴生态博物馆的理念、非遗馆建设的相关理念,分门别类开展保护。“就非遗保护而言,应进一步加强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进景区等工作,实现从‘进’到‘在’的转变,将非遗融入人们的生活,促进‘活态’传承。”

  ▶▶▶新愿景——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目前,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7项,位居世界第二。文物“活”起来、博物馆“热”起来、中华文化“火”起来的生动场景接续上演。

  戴斌建议,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以及专业化的市场推广,依托规划建设中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体系,借助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等五大国家文化公园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统筹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那么,如何进一步有效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

  对此,周庆富建议,首先,应进一步提升全民保护意识。通过教育宣传,使广大民众认识到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理解文化遗产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精神的传承意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其次,不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治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文化遗产保护的权利和义务,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文化遗产的违法行为,确保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三是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四是发挥文化遗产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通过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发掘文化遗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同时,将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工作相结合,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的良性、协调、可持续发展。

  张继焦则建议,进一步开展好文化遗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以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原文链接:https://www.hnzx.gov.cn/2024/06-14/433975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政协法制网 zx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