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政协法制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政协知识 > 正文

综合运用五种模式 助推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4-07-13 来源: 河南政协 作者:佚名

  综合运用五种模式 助推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王仲田常委代表省政协经济委员会的发言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先进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载体和关键领域。因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应把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核心抓手。

  一、外省先进经验做法

  通过调研上海、四川、贵州等地,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经验总结为五种模式:一是自主创新型。上海依托大院大所持续开展科技创新,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带动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如依托中国商飞持续攻关,突破C919大型客机生产技术,带动千亿级航空产业集群发展。二是龙头带动型。四川宜宾通过招引新能源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落地,带动规上工业产值从2020年的不足20亿元提升至2023年超过1200亿元,从“中国酒都”成功转型“中国动力电池之都”。三是链群协同型。苏州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一号产业”,聚焦链群协同发展,大力推进实验室、中试场地和生产场地等研发载体建设,集聚生物医药企业接近2500家,实现产值超千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药谷”。四是优势再造型。东风汽车集团立足超过50年的汽车制造底蕴,抢抓行业发展机遇,设立新能源汽车品牌东风岚图,推动品牌、技术、产品和机制创新,快速成长为行业独角兽。五是要素驱动型。贵州贵阳和湖北宜昌利用地质条件稳定、气候适宜、电价较低等比较优势,依托数据中心大力发展算力产业集群,构建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二、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我省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业体系日益完善,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产业集群规模已超万亿元,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2015年的11.8%提升至2022年的25.9%,2023年对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与传统产业基本相当。

  但同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和问题。一是创新能力较为薄弱,产业转型升级支撑力度不够。我省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实验室尚处于空白,研发投入仅位居全国第17位。二是龙头企业数量较少,产业引领带动力不强。2023年中国制造业500强河南只有25家,且主要集中在食品、能源等传统产业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较少。三是产业链群培育有待加强,协同发展存在短板弱项。以汽车产业链为例,我省汽车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率仅约40%,与上海(95%)、重庆(超过70%)等相比差距较大。四是传统优势产业面临转型升级挑战,亟需重构竞争优势。以超硬材料产业为例,我省工业金刚石、培育钻石等产量占到全国的80%以上,但功能性金刚石技术、装备、应用等方面还存在短板,面临后发赶超的压力。五是关键要素短缺或成本较高,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以能源、算力要素为例,我省能源成本较高、高性能算力不足,制约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等战新产业发展。

  三、政策建议

  (一)做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双平台,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针对创新资源薄弱问题,建议做强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为支柱的“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争取中科院在豫设立一级研发机构、一流高校院所在豫落地研究院及国家级创新中心,持续丰富科技创新平台载体,补齐我省科创资源短板。针对成果转化“堵点”问题,建议加快中试平台和转化基地建设,搭建省级科技创新云平台,构建全省成果转化“一张网”,推进科研院所及省属平台打造一支“懂技术、懂产业、懂河南”的技术经理人队伍,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二)集中资源引育产业龙头,以龙头引领带动产业链群协同发展。龙头引育方面,建议省级层面成立专班,梳理明确重点引育产业龙头名单和工作方案,集中资源进行招引和培育,以点带面实现突破。建立政府主导、行业专家和省属投资平台等共同参与的专业化联合研判机制,提升项目研判和风险控制能力。强化省市区联动,形成方案设计、联合出资、落地承接、政策支持的合力。链群协同方面,建议提升实验室、中试基地和产业园区、服务机构的协同发展能力,用好产业联盟等协同发展平台,为产业链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搭建具有内生动力的创新生态系统。

  (三)注重产业优势再造和要素驱动创新,重构重建产业竞争优势。针对我省有产业基础但面临转型升级压力的超硬材料、生物制造等优势产业领域,建议通过引导基金投资、中试平台建设、技术资源导入等方式,引入功能性金刚石材料、合成生物等新技术,推动我省传统优势产业转型为支柱型战略新兴产业。针对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亟需的清洁能源、高性能算力等要素,建议通过电算融合在西部地区建设自主可控的低成本清洁能源和智算算力,通过跨区域调度,补齐我省能源算力短板,构建能源算力产业优势。针对创新循环体系中具有加速器功能的科技金融要素,建议优化评价体系,建立容错免责机制,引导我省金融投资机构建立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加快转变为产业创新。

  (来自河南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上的发言)


原文链接:https://www.hnzx.gov.cn/2024/07-09/434056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政协法制网 zx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