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大洗牌”,你的专业还好吗?
“我们专业停招了!再也没有学弟学妹了!”
“我们学校广播电视专业撤了,幸好我转专业了。”
“我们专业倒还在,只是改成数字人文了。”
……
近日,随着各大高校陆续开学,不少学生入学后发现,自己竟然是本校本专业最后一届学生。高校专业大调整,正成为学生在网上的热议话题。
一年前,2023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及“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的学科专业布点”,并规定“对连续5年未招生的专业予以撤销处理”。《方案》发布之后,各大高校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
一年后,今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此次专业增设、撤销、调整共涉及3389个专业布点,数量之多为历年之最。此次高校专业为何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撤销、调整?又呈现出哪些特点?高校在进行专业调整时又有哪些挑战?……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政协委员。
高校专业大调整是服务国家战略的需要
“从此次专业调整的特点来看,无论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都提出要强化理工农医类专业建设,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和地方发展的战略需求,也体现了科技发展的需求。”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汪小帆开门见山地说道。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姜耀东持相同意见。在他看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前沿领域的不断突破,社会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持续攀升。为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更多能够引领未来的创新型人才,高校必须审时度势,调整其专业结构,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姜耀东谈道,此次高校新专业的设立是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重要动力。“高校通过培养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专业人才,能为社会输送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而增强社会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部分传统专业就业前景变得严峻,这也是高校进行专业撤销、调整的一大因素。“高校通过撤销就业率低的专业,开设符合社会发展的新专业,有助于帮助学生找到更具潜力和发展前景的职业路径,从而让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姜耀东进一步表示,专业调整还有助于优化教育资源的整体配置,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确保每一份教育资源都能用在最关键的地方,发挥最大的效益。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同样认为,此次专业大调整的直接原因便是社会需求的改变。“部分高校设置的专业就业质量较低,学生就业困难,因此需要逐步淘汰掉。而新专业则是根据新的社会需求而设定,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特别是科技发展极为迅速,这对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的影响非常大。热门专业的切换速度加快,曾经的热门专业很快就会成为冷门专业,从这个角度看,高校进行专业学科调整是必然的。而且在未来,学科专业重新布局的节奏将会越来越快。”
工科专业为何高居调整榜首?
从此次各大高校撤销专业的学科门类看,工学以30.95%的占比高居榜首,成为撤销数量最多的学科类型。今年7月23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关于开展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提出“支持高校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对现有专业进行改造,培育交叉融合的新兴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集群。”
这一背景下,各大高校积极发力新工科建设。数据显示,此次新增专业最多的门类也是工学,共有12个新增专业,占新增专业总数的一半,且普遍为交叉学科,甚至,师范类院校也开始大批增设工科专业。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不完全统计,在21所师范院校拟增设、预申报的69个本科专业中(不包括二学位),明确属于工科专业的有27个,占比接近4成。
如火如荼推进新工科建设,是否意味着传统工科已过时?
“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和产业的不断升级,部分传统工科专业面临就业市场萎缩和技术更新换代的双重压力。例如,一些机械制造、土木建筑等传统领域,由于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要求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而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已难以完全适应现代工业生产的需求。”姜耀东分享道,撤销这些专业,既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汪小帆同样认为,工科类专业的调整和增设交叉特色的专业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也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记者经过梳理发现,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智慧工程、智能建造等专业成为多所高校新增的热门专业,“智能+传统工科”成为典型的新设专业模式。“这是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一线工科的生产模式已经完全被改变。工科本身就属于应用型行业,比如,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过去机床从普通传统型发展到数码型,由此传统机床相关专业被淘汰,相应调整为数码机床相关专业;现在又进一步发展到智能化状态,又有了新的技能和专业需求,所以专业必然会升级。”倪闽景解释道。
高校应理性做好专业调整“加减法”
随着高校专业调整越来越快,一些矛盾开始凸显。比如,有的高校仅将专业名称调整,实际专业内容不变,成了“新瓶装旧酒”;有的对自身学科建设能力重视不够,一哄而上开设“流行”专业;还有的盲目追求技术和产业热点,忽略对人才的综合培养,等等。
“高校要避免在学科专业布局方面不顾实际盲目跟风调整。”汪小帆认为,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专业对于师资和设备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如果高校缺乏基础并且不能和有实力的企业深度融合,很难保证培养质量。为此,他建议高校理性做好专业调整“加减法”,特别是地方高校,要结合本校和本地实际,把增设新兴专业与地方新兴产业发展相结合。“增设地方有产业需求并且学校能够通过师资培训以及产教融合等保证培养质量的新兴专业。”
汪小帆还特别提到,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不是要放弃传统产业,高校要把传统专业的调整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加快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育高素质人才。
“专业的调整不应简单地将‘热门’‘冷门’相挂钩。”姜耀东表示,必须基于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确保专业的“推陈出新”既符合当前社会需求,又契合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因此他建议,应坚持国家宏观调控、省级整体统筹和高校自主自律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专业结构优化调整长效机制。宏观调控层面,要完善学科专业管理制度,加强学科专业标准建设和应用,健全学科专业调整与人才需求联动机制;省级层面,要加强学科专业设置统筹,严格学科专业检查评价,开展人才需求和使用情况评价,确保专业设置符合区域发展需求;学校层面,高校应加强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完善学科专业建设质量保障机制。
在倪闽景看来,学校在专业设置上需考虑两点:一是注重综合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以适应不同岗位工作。二是紧贴社会细分领域,在课程设置上进行细化。“这一前提要求高校应有相应的基础实验条件、师资以及周边区域能提供支撑的环境,而不是笼统地设置专业。部分高校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盲目追逐热门行业,可能会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差、就业差,这对学生是不负责的。”(记者 位林惠 廖昕朔)
原文链接:https://www.hnzx.gov.cn/2024/09-13/434273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
>>下一篇:首批国家公园成立三年交出怎样“成绩单”?
最新加入
检察公益诉讼10周年座...
24-12-23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
24-12-20李强主持国务院第十一次...
24-12-18“协”各方 “同”前进
24-12-18我区扎实推动医保便民利...
24-12-18民进宁夏区委会建议:持...
24-12-18交通建设提速,推进高效...
24-12-18贺兰县政协主席会议成员...
24-12-18
热门资讯
习近平赴山西考察调研
20-05-14为新时代政协提案工作凝...
20-04-23中纪委最近一年至少5名...
20-11-16习近平勉励山西:早日蹚...
20-05-14无名烈士墓修缮整治一新
20-05-14刚刚!最高检这样说:民...
21-01-07湖南省郴州市委政法委原...
20-05-14陕西省政协文史馆展品及...
20-04-23辽阳县人民检察院对程永...
21-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