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政协法制网!
当前所在:首页 > 视听报道 > 正文

再忆峥嵘岁月 传承三线精神——自治区政协积极推动宁夏“三线建设”历史文化和精神财富传承发扬

发布时间:2024-10-16 来源: 宁夏政协网 作者:佚名

  

  

  “三线建设”是我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实施的一次布局恢宏、影响深远的工业大迁徙,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凝结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是民族精神和奋斗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国家“三线建设”实施60周年。自治区政协积极发挥人民政协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作用,紧紧围绕党政中心工作,聚焦以西北轴承厂为代表的宁夏“三线建设”企业,积极推动宁夏“三线建设”历史文化和精神财富的传承发扬。

  “火红年代、听党召唤、无私奉献,向‘三线人’致敬!”

  “没有那代人的无私奉献,就没有中国今天的成就。”

  “记录历史、书写历史,更要传承历史所凝练的精神。”

  ……

  9月30日起,辽宁广播电视台辽宁之声刊播辽宁援建“三线建设”纪实十集广播系列报道《风展红旗如画》和十集电视系列报道《火红的年代》,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热议。广播和电视系列报道第七集《滚滚向前》,向听众和观众再现了辽宁支援以西北轴承厂为代表的宁夏“三线建设”企业的历史。

  “特别感谢宁夏政协对我们采访拍摄的帮助和支持。”辽宁广播电视台辽宁之声《全省新闻联播》节目副监制张海鹏说,5月至8月,采访团队分赴四川、重庆、贵州等省区采访。6月18日至23日,采访团队到宁夏采访拍摄,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高质量完成采访任务并非易事。

  自治区政协主席陈雍十分关心此项工作,安排自治区政协办公厅专人对接协调,为采访拍摄提供便利,并与节目组多次交流,提出意见建议;与辽宁省政协领导多次沟通,为节目制作播出提供大力支持。短短几天时间,节目组顺利完成在宁拍摄采访任务。

  “非常难能可贵的是,在宁夏政协的帮助下,我们深入西北轴承厂旧址贺兰山大水沟、西北轴承新厂区实地拍摄,采访到了83岁的瓦房店轴承厂第一批援宁人王宝珠、79岁的原宁夏重工业厅厅长陈德祥、81岁的西北轴承原工会干事王大奎等10名老职工、老干部,查阅到60年前珍贵的历史档案、文字史料。最终,向听众和观众精彩呈现了辽宁支援宁夏‘三线建设’的那段历史。”张海鹏说。

  西北轴承厂是宁夏工业发展的记忆代表,也是全国支援宁夏“三线建设”的代表项目。辽宁援建“三线建设”纪实节目播出后得到宁夏社会各界的关注。

  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退休教授王庆同说,辽宁瓦房店轴承厂援建的西北轴承厂,是“三线建设”长河中的一朵浪花,折射了一代又一代“西轴人”奋力拼搏、艰苦创业、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他们的家国情怀感人至深,鼓舞世人特别是宁夏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创造新业绩。

  “‘三线建设’绝不仅仅是一段尘封的历史,那是一段无数人的拼搏岁月,是默默奉献的家国情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动实践,是守望相助美德在中华大地的诗意绽放。”自治区政协委员、宁夏作协主席郭文斌表示,作为政协委员,要不断提高以文化人水平,提升存史资政质量,把“三线精神”和三线故事讲给界别群众听,让这段历史为大家所熟知。

  宁夏社会科学院古籍文献研究所所长张万静谈道,“三线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以西北轴承厂为代表的宁夏20多家“三线建设”企业,促进宁夏形成了以煤炭、电力、机械、化工、纺织、建材、仪器仪表等为代表的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宁夏工业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

  调试、研磨、加工……在西北轴承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伴随机声蜂鸣,工人们将制作出的亮锃锃的轴承整齐排放好,一个个画面仿佛生动的音符,

  构成一首昂扬的生产之歌。这些天来,辽宁援建“三线建设”纪实节目是大家工作之余讨论最多的话题。

  “辽宁广播电视台不远千里来到宁夏,对辽宁援建西轴的历史进行专题采访报道,令我们深受鼓舞。”该公司工会主席张桂萍说,企业将进一步教育引导广大职工发扬“三线精神”和“从严求实,拼搏创新”的西轴精神,鼓劲加压、勠力同心,在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彰显国企担当。

  “让我感动的是辽宁没有忘记支援‘三线建设’的辽宁人,专题报道多层次、全方位展现了‘三线人’的奉献精神,激励着我们坚定理想信念、真抓实干、奋斗拼搏。”《西北轴承志》编纂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祁国平说。

  秦志勇是西北轴承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一名技术人员,观看系列报道后,感触颇深。他说,西轴经过近60年发展,从建厂初期的一种产品到现在的8000多种产品,有500多种产品填补了国内轴承行业空白。这是“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代接着一代干”的“西轴人”的真实写照。要尽己所能投身产品创新研发,为宁夏装备制造业发展和振兴民族工业贡献力量。

  六十年沧桑巨变,曾经的三线建设者们,如今或垂垂暮年、或埋骨青山,他们把热血和青春留在了宁夏大地。但党和政府始终挂念着为宁夏发展作出贡献的“三线人”。

  西夏区宁朔北路社区西夏小区集中居住着“三线建设”时期来宁的西北轴承厂老职工。今年,自治区政协调研组3次深入西夏小区,入户慰问西北轴承厂离退休困难职工共26户,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和收入情况,帮助解决他们在就医养老、子女就业、残疾子女托养等方面存在的困难;两次现场办公推动解决了宁朔北路社区食堂因动力电接入难不能运营问题,让老人们在家门口吃上热乎饭。此次,辽宁援建“三线建设”纪实系列报道,再一次让亲身经历西轴发展的老职工深受感动。

  “五十四载宁夏川,为了宁夏发展快。献了青春献子孙,宁夏繁荣我自豪。”西北轴承厂退休职工刘永治观看《火红的年代》后,即兴写下这首诗。他回忆说:“我今年78岁,来宁夏时刚刚24岁,是辽宁瓦房店轴承厂调过来年龄最小的一个。当时厂子里工作非常繁忙,设备都是带过来的,有时抢修四天四夜不合眼,但我不后悔为党和国家、为宁夏、为西轴作出的贡献。我的孩子也都在企业工作、退休,生活条件也很好。很多人问我是宁夏人还是辽宁人,我说我是宁夏人,我的后辈也在宁夏扎下了根。”

  西北轴承厂退休职工李萍1975年被分配到特大型车间工作,直至退休都坚守在生产一线。她说:“观看系列报道,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火热的年代。西轴的辉煌是我们参与建设的,是一段永远难忘的时光。那时,车间什么基础设施都没有,我们这些年轻人挖基础坑、扛大石头,一步一步把厂房建起来。退休后我很留恋这里,住在企业家属区没舍得离开。感谢党和政府、感谢社会各界对我们的关心和关注。”

  以国家“三线建设”实施60周年为契机,自治区政协积极推动新闻媒体对宁夏“三线建设”历史成就、典型人物等进行广泛宣传。自治区政协机关报《华兴时报》开设“宁夏三线人”专栏,讲述三线建设者们来宁、支宁、建宁的感人故事。协调各媒体平台转载刊播辽宁援建“三线建设”纪实节目,为传承“三线精神”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深入学习、深刻汲取“三线建设”创造的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在鉴往知来中汲取奋进新征程的智慧和力量。

  自治区政协积极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今年以来,在深入挖掘西北轴承厂等工业遗址资源、全面宣传宁夏“三线建设”历史文化方面展开专题调研、协商建言等工作。发挥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优势,履行好存史资政职能作用,在“三线建设”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存史工作中积极作为,助推“三线建设”的历史功绩和艰苦创业精神在新时期发扬光大,坚定不移推动宁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记者 陈 敏 郝 婧 束 蓉)

  


原文链接:http://www.nxzx.gov.cn/ywbd/202410/t20241015_93166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政协法制网 zx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