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政协法制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委员风采 > 正文

为乡村文化打开一扇窗——记上海市政协委员朱俭

发布时间:2024-11-24 来源: 上海政协 作者:佚名

  

  上海市政协委员朱俭

  “我在舞台上唱了三十年的戏,见证了沪剧的高光时刻,是时候让沪剧反哺观众了。”10月31日下午,由自称“草根达人”的沪剧爱好者们排演的经典沪剧《大雷雨》在青浦区文化馆首次上演,吸引了数百名观众到场观看。

  台上激情澎湃,台下叫好连连。观众席上,一颗为这场演出悬着的心终于随着谢幕落下,“这次的演员都是民间沪剧爱好者,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第一次正式登台,希望他们由此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沪剧艺术传习所(上海沪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朱俭说。作为沪剧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他担任此次演出的专业指导。“说真的,全力支持‘草根达人’要比自己上台更令我兴奋,因为这是一次对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推动。”

  一念伴沪剧

  时钟拨回20世纪90年代,沪剧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年少的朱俭。

  “我从小就喜爱文艺。”朱俭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钢琴,三年级进入上海广播电台合唱团,六年级进入小荧星艺术团担任童声领唱。《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他童年时期最喜欢的歌谣,朱俭的整个童年都深受着音乐艺术的熏陶。同时期,沪剧名家丁是娥呼吁会讲上海话的“小囡”报考上海戏剧学院的沪剧班。“出于对沪剧的喜爱,我主动报名了。”当时报名的女孩子有几千人,男孩子却很少,成功选入沪剧班后朱俭成了“团宠”。17岁,朱俭从上海沪剧院毕业,常随剧团走入农村演出。年轻时的朱俭扮相英俊,唱腔飘逸,深受沪剧迷们的喜爱。

  “每次演出,我都能感受到乡亲们对沪剧的热爱。”朱俭用双手比画出一个空地,“在农村,我们只需要一处开阔的空地,布置好高台和板凳就能够演出。很多时候,下午的演出,乡亲们上午就来占位子了,有的用一块毛巾挂在椅背上,有的甚至带来了床单,一口气占了好几个座位,好让一家人都来看表演。”看到这样的情况,朱俭感到既好笑又感动,他真切体会到沪剧对农村来说具有深厚的文化影响。

  跟着剧团走乡访镇二三十年,朱俭一直对农村怀有深厚情感,在成为市政协委员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开展履职工作。“我是一名沪剧演员,沪剧是从农村走向上海大都市的,在农业农村委履职,我感到非常契合。”朱俭觉得,乡村文化需要不断建设,更要与时俱进地满足老百姓的心灵追求。他想把自己所学所爱带回农村,把更多正能量的文化艺术带进农民的心中。由此,他成了十四届市政协农业农村委唯一一位来自文艺系统的政协委员。

  两年来,朱俭积极履职,多次参与农业农村委组织的“三农”相关工作调研,对现代化农村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理解,与此同时,一个以沪剧为载体参与振兴乡村文化的想法,逐渐在他的脑海中生根发芽。

  一曲走乡村

  “我的一个梦想,就是带领沪剧爱好者传承沪剧文化。”2023年,朱俭在青浦区文化和旅游局的支持下,在青浦设立了朱俭文化艺术工作室,同年开展青浦区达人选秀活动。“其实在农村有不少受到当地群众喜爱的‘角儿’,我想把他们聚集在一起。”让朱俭感到欣喜的是,那次选秀活动吸引了很多人来报名,历时两个多月,来自青浦区赵巷、重固、朱家角、金泽等乡镇的沪剧爱好者,经过初赛、复赛、总决赛层层筛选,共计20名选手在此次海选中脱颖而出。

  这场选秀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全新的开始。“我的想法是教会他们在舞台上真正地表演。”朱俭发现,民间的戏曲爱好者往往通过模仿来表演,缺乏由内而外真实的情感流露。朱俭和他的团队选择了沪剧传统大戏《大雷雨》,把区域内最好的演员集合起来,给他们上课讲沪剧发展史,讲剧作社会背景,“把他们当作专业演员一般”。

  为了实现“草根达人”从台下观众成为台上演员的梦想,朱俭带着上海沪剧院的专业团队,用大半年时间全程倾力相授,演员和乐队演奏都得到了名家手把手的技艺传授。看到孙徐春、金玉明等沪剧名家现场指导,演员们非常激动,同时也有一些拘谨。朱俭告诉演员们打破“偶像崇拜”,大胆提出对角色的理解。经过几次排练,“老前辈”和“新演员”很快打成一片,既传授了技艺,又增进了感情。

  曾有演员与朱俭谈心:“朱老师,现在我晚上睡得着了,我真正感受到了沪剧舞台的艺术魅力。”这让朱俭感受到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演出后,朱俭脸上写满了喜悦:“演出很成功,我用事实证明了支持‘草根达人’是可行的。”他表示,培育沪剧达人这件事,要一直坚持做下去。他希望达人演员从乡村走出去,“登上梦想中的逸夫舞台,以及更多的专业演出场所。”

  担任此次演出导演的金玉明赞同朱俭的观点:这不仅是一次对演员的培养,更是一次梦想的托举。

  守护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过程,就像演绎经典剧目,值得细细回味。

  一心为传承

  “我的另一个梦想是普及上海话。”对于沪语文化的传承,是不少上海人关注的话题,朱俭也不例外。

  “在我们小时候,大家都会唱‘笃笃笃,卖糖粥,三斤蒲桃四斤壳’,而如今这样的歌谣越来越少了。”沪语是上海的文化根脉之一,如果孩子们离沪语越来越远,长此以往,沪剧这样的传统艺术亦将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朱俭认为,传统沪剧学习涉及“念白课”,只有上海话说得标准,才能保证沪剧传承的原汁原味。

  在今年年初市政协召开的一次文艺界别座谈会上,朱俭发言表达了自己对沪语流失的担忧。“本土戏曲需要有传承人,沪语更需要有后继者。”

  近年来,上海沪剧院开办了沪语学习班,每个周末都有不少家长把孩子送到这里来学习上海的语言和文化。根据朱俭的观察,对于新上海人来说,学习上海话往往是工作和个人兴趣的需要。“来上沪语班的孩子,他们的家庭成员往往是有一定知识文化、想更深融入这座城市的新上海人。”

  “我们在青浦的两所小学设有沪语实验基地,在那里读书的孩子不少都是新上海人的后代。”经过两年的教学,孩子们在汇报演出时已经能够用沪语演出《江姐》,教学成果令人惊喜,这让朱俭更加坚信沪语推广的可行性。

  作为在农业农村委履职的政协委员,朱俭表示想要为美丽乡村建设出一份力。他计划排演一出有关“美丽乡村”的原创大戏,由达人选秀而来的演员饰演农村老、中、青三代角色,生动还原农村生活,讲述乡村故事。同时,朱俭也特别欢迎新上海人加入沪剧的演出,从出演“新上海人”开始,走入沪剧艺术。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朱俭的另一个想法是通过演出,推广标准的上海话:“我们给每位参演者发了票,希望他们全家一起来看演出,无论是本地人还是新上海人,都来感受上海本土的文化艺术。”

  朱俭始终坚信,生活离不开文艺,离不开戏曲,因为真善美是生活不变的价值追求。


原文链接:https://www.shszx.gov.cn/shzx/wyfc/content/4f3856db-4eed-47a8-b67b-43e961b250ae.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政协法制网 zx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