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政协法制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热点专题 > 正文

春节申遗“背后”与“之后”

发布时间:2024-12-17 来源: 河南政协 作者:佚名

  编者按

  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的春节,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创造,也是世界普遍接受、认同和欣赏的中华文化符号。深入挖掘春节申遗“背后”与“之后”的故事,期待为更好地传承传播春节文化带来一些启发与思考。

  记者 张丽

  “多少年的希望成为现实”

  在中国递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申遗文本中,是这样阐释春节的:“春节,在中国农历第一个月的第一天,标志着新一年的开始。在这时,人们会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是迎接新年,祈求好运,庆祝家庭团聚,促进社区和谐。这种庆祝的过程被称为‘过年’(跨越一年)……”

  从2022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开始着手推动春节申遗工作,到2024年12月春节申遗成功,整个春节申遗过程历经两年多时间。春节申遗成功的背后,凝聚着申遗团队的心血与努力。

  春节申遗的文本撰写和翻译、图片和社区知情同意证明文件收集等工作,是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委托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牵头组织完成的,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教授萧放作为专家顾问参与其中。

  “我首先对申遗工作者进行春节相关培训,文本起草后,又持续参加几十次审稿会,对文本逐字逐句反复修改。”萧放提到文本撰写的关键在于紧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所强调的“可持续发展”“和平性”“社会团结”,从春节中探寻并系统梳理这些元素。

  “图片由各位评审专家从几千张图片中经过反复探讨遴选而出,申报片的脚本与镜头也经过专家与制作人的不断打磨修订。”萧放告诉记者,据在申遗现场的非遗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巴莫曲布嫫说,这次申报片很争光,赢得了与会者的热烈掌声。

  萧放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还是春节申遗的一个社区单位。从2016年开始,每年学院都会开设讲授传统礼俗和岁时节日的通识课,里面就会讲到春节。除此之外,每年萧放还会指导新生进行春节相关调研,从春节的角度来关心家庭、关注家乡,并写成调查报告,在师生交流共享中形成情感认同。

  “多少年的希望成为现实!”在春节申遗结果公布的那一刻,第六至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

  在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春节申遗文件中,有一份冯骥才写的知情同意证明书。证明书中写道,“三十年来,对春节遗产的保护和弘扬一直是我志愿的工作。比如我的关于春节除夕放假的提案得到了国家的采纳。我组织了为期十年的年画普查……”冯骥才的经历,可谓我国非遗工作者辛勤付出的一个缩影。

  申遗成功后

  春节文化的传承传播

  “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传统、丰富的内涵,还有所蕴含的十分深沉的美好情怀,让春节不仅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继承和弘扬,还为世界普遍接受和认同。”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文科看来,这是春节申遗成功的重要因素。

  吴文科认为,春节主要来自礼敬祖宗天地、庆贺生产丰收、追求幸福圆满等历史传统。在辞旧迎新之际,人们欢聚一堂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享受天伦之乐等,是我们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探寻春节的来源及其发展,才能更好地传承与传播。

  几十年致力于非遗研究实践的萧放,从历史文化、传承传播等不同维度撰写了诸多有关春节的论著和文章,部分成果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春节申遗成功后,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即将共同举办“春节文化论坛(2024)”,集聚专家学者从非遗保护传承的角度,就春节的理论研究、实践研究、传播研究和创意产品研究等方面进行探讨。“我们先进行研究与理论阐释,再推动实践,共同做好春节非遗的保护传承。”萧放说道。

  申遗成功后的春节,不仅是中国的节日,而且是世界的节日。“对春节的传承传播将站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的高度,让可持续发展、和平性、社会团结等理念通过春节时空平台来共享。”萧放表示,我国政府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履约方,期待能为春节保护传承提供更好的保障,让春节在人类未来生活中具有更深远的影响力。比如春节期间的吃穿住行的产品供给可以作为节日经济来发展,在丰富百姓春节生活的同时,也能助力经济增长,让春节在大家的喜爱中自由传承。

  “做好非遗春节的传承传播,可利用多种方式,让春节文化内涵保存赓续,并结合新的生活方式和传载技术扬长避短。比如改进一些不合时宜的旧习俗,可以研发电子烟花和爆竹,既兼顾安全环保又营造喜庆的氛围;以包容的心态接纳新习俗,使被称为‘新民俗’的央视春晚等,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守望精神家园的现代凭借,既赋能节日又服务大众。”吴文科表示,我们需要凝聚全社会共识,为怎样过好春节、怎样把春节文化更好地发扬光大而一起努力。

  架起文化交流的桥梁

  2003年美国纽约州将中国农历春节列为公共假日,2006年开始巴西每年在大年初一燃放爆竹,2021年泰国决定将中国春节列为特别假期……

  据不完全统计,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文化盛事。

  “春节作为中华文化中最古老、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跟中国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息息相关。”吴文科说,春节是中华民族所追求的“和合”理念的集中体现,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春节,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以和为贵价值理念的文化品牌,也是当今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现共享共赢理念的重要实践平台。

  美国芝加哥,2016年春节。在高高挂起的红灯笼、中国结营造的喜庆氛围中,一曲婉转悠扬的胡琴演奏《花儿随想》响彻芝加哥交响乐团驻场音乐厅。这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播艺术团胡琴演奏家姜克美在芝加哥新春音乐会上的一场演出,如天籁般的音乐,为当地观众带来中国的新春祝福。近20年来,姜克美的春节都是在海外度过的。每年春节期间,她都会随团到海外演出,“五洲同春”“魅力中国”“相约中国节”等文化交流活动中都能看到她的身影。迄今她已去过50多个国家和地区,“飞行”超100万公里。姜克美始终致力于将春节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让世界更多人了解春节、喜爱春节,不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在诸多演出中,2015年在智利圣地亚哥的一次演出,让姜克美至今记忆犹新。“那场演出是在圣地亚哥一座公园中举行的,吸引了数千名观众前来观看。我们不仅演绎了中国音乐作品,还加演了一首智利音乐作品。谢幕时,现场观众发出热烈而兴奋的高呼声。经告知我才得知,他们在高呼‘万岁中国’。”

  姜克美深切感受到,“传播包括春节文化在内的中国文化是多层次多样式的。用音乐演出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向世界传播春节之美、春节之乐,无疑是成功的。”

  演出之余,姜克美也会置身于当地街区,感受当地春节氛围。当看到很多“洋面孔”身着中式传统服装观看甚至参与春节庆祝活动时,她切身体会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想要了解春节文化、了解中国文化,进而了解热情友好的中国人民对于世界和平的美好追求。姜克美说,只有增进彼此了解,才会产生更多尊重与信任。

  春节是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总会给人们带来新的憧憬。一个多月后我们将迎来2025年春节,姜克美也将整装待发,于腊月二十九前往意大利、埃及进行演出。“随着春节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我希望通过春节这一文化纽带,用文化交流的方式,为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力量、增进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而不懈努力。”姜克美说。


原文链接:https://www.hnzx.gov.cn/2024/12-16/434654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政协法制网 zx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