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政协法制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文化园地 > 正文

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的由来

发布时间:2021-10-17 来源: 四川省政协委员会办公厅 作者:佚名

  

  矗立在成都人民公园内西北角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1988年被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几经整饰修葺后,显得更加庄严雄伟,引来千万游人凭吊。然而,当你在纪念碑前,或吟诗、或作画、或留影、或漫步时,可曾想过:给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带来光荣,并且已经成为成都的标志和象征的纪念碑究竟因何而造?纪念碑的设计者和建造者又是谁呢?

  1911年,腐败的清政府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压力下,与英、美、德、法签订了川汉、粤汉铁路合同,允许外国银团在中国享有借款筑路权,下令接收川、粤、湘、鄂四省铁路公司,侵吞人民自筹路款。清廷出卖中国主权的丑恶行径,立刻激起了四省人民的公愤。特别是在四川,人民提出“破约保路”口号,纷纷成立“保路同志会”,一百多个市县开展罢市、罢课、抗粮、抗捐斗争。9月7日,运动发展到高潮,四川总督赵尔丰诱捕保路同志会领导人蒲殿俊、罗纶、张澜、颜楷、王铭新等人。群众闻讯,到督院街总督衙门和平请愿,赵尔丰悍然下令开枪镇压,当场打死30 余人,伤人无数,制造了“成都血案”。血案发生后,全川人民举行反帝反封建的武装起义。清廷为加紧镇压四川人民的起义,速调湖北新军入川,致使湖北武装一时空虚,武昌革命党乘势在武昌城头树起了革命义旗,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四川的保路风潮实质上是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导火线。辛亥革命成功后,为了纪念在这次保路运动中的死难烈士,川汉铁路总公司于1913年筹款修建了这座纪念碑。

  纪念碑坐北朝南,通高31.85米,为砖石结构,由碑台、碑座、碑身、碑首组成。碑台仿照铁路月台修建,呈圆柱形;碑座与碑身为方锥形,其中碑座分四层,四面分别为铁轨、火车头、信号灯、转辙器、自动连接器的浮雕图案;碑身四面嵌有长条青石,刻有“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字样,每个字大小约有1 平方米。

  纪念碑的设计者兼总监工是王楠。王楠,字次陵,原双流县擦耳乡人。清末废科举兴学校,王楠受富国强兵思想影响,渴望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就读于成都铁道学堂,后来以优异成绩考取官费留学生,入读日本东京铁道学堂。回国后,眼看清廷腐败、民族积弱,铁路修筑大权拱手交给外人,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无处施展才能,王楠愤然收拾书箱,离京返川,回家蜗居。返乡期间,他曾与友人彭某合作,以最简陋的皮尺和竹竿,测量设计出双流经彭镇至擦耳的乡间公路。

  保路风潮中,王楠以双流铁路股东分会股东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在成都岳府街召开的川汉铁路公司股东代表会,为张澜、颜楷诸人所器重。在成都,他亲睹了“成都血案”,即托同学中的同盟会会员返回双流,组织保路同志军,支援成都人民的武装斗争。

  推翻清政府以后,川汉铁路公司鉴于“政府假取犒军,数日辄尽”路款,经张澜、颜楷、彭芬等联名提议,用剩余路款为保路死难烈士建造一座纪念碑,组成筹建会,聘请王楠为总监工,并负责图纸的设计。参加图纸设计工作的,还有王楠的留日同学黎治平、杨剑潭和李雨苍,总施工则由当时成都营建业的古建筑师胡炳森担任。

  纪念碑在设计上的最大特点,是继承了我国碑塔建筑艺术的民族传统,还参照和综合了山西应县隋代凌云塔、北京北海公园白塔的建筑特点,造型庄严典雅,矫矫不群而又落落大方,既有古朴的民族气派,又有强烈的时代特征。特别是塔身四面的书法,都是当时铁路公司聘请名家所题,堪称一绝。东面吴之英的草篆,一丝不苟,雄健有力;南面颜楷的魏碑,运笔潇洒,精气贯注;西面赵熙的汉碑,气势磅礴,苍劲雄健;北面张夔阶的汉篆,笔法劲美,典雅持重。四家书法,超群绝俗,为纪念碑增色不少。

  (王泽枋)

  (作者系原双流县政协副主席)


原文链接:http://www.sczx.gov.cn/content-22e4b4fbce854a6e9a877cc6b7803b42-2c93ea827c0c46b8017c73841dc004e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政协法制网 zx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