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书信传情的年代
□ 钟芳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中国,家书曾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重要载体,饱含着真挚深厚的情怀。如今,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日益发展,智能手机逐渐普及,家书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书信之美成了当下人们久远的怀念。
《那年那信》是著名主持人敬一丹的一部关于家庭、记忆和回望的作品,全书汇集了30篇文章、40幅手绘,跨越68年时光,浓缩了1700封家书。这些家书勾连起了一家五代人的时代印记,再现了大时代中普通人的悲欢离合。记忆是一个人的本能,记录是媒体人的自觉,而纪念体现了代际的传承。行文中,敬一丹始终保持着媒体人的客观、冷静,以“信中信”的方式讲述故事,新的信件分别写给家中第三代、第四代的9个人,并以此引出从前的信件和故事。从1950年的情书到2018年的“微信控”,时空跨越,不同年代的气息渗透其中。在敬一丹看来,这些信记录的不是一个家庭的故事,而是家家都有的故事。正是这种独特的风格,让读者从中看到的不只是别人的记忆,不同的人都能读出属于自己的不同心境和心得。千家万户的故事就像一块块拼图,拼出了不同年代的世间图景。
上世纪以前,书信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思想、表达意见、传递信息、互通情况的重要手段。天涯渐远,见字如面。人们对书信一直有着温暖、心动的感觉。敬一丹生于1955年,从她记事起,书信就是家人主要的联系方式。那时,她家里床底下有个大木箱,里面装满了父母的书信。这种留存书信的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后代。许多年后,敬一丹和她的姐弟们分散四方,一封封饱含着思念之情的书信在家人间飞来飞去,编织出一张无形的亲情之网。日积月累,家里的信越来越多,这些书信被敬一丹的母亲视若珍宝,完整地保存下来。后来,母亲开始整理这些家信,汇编成一本家人自己翻看的册子,叫《我爱我家》。手捧这本册子,晚辈深深地感受到了书信的魅力,他们说:“长辈给我们留下的,是生命的痕迹,是时光的记录,是全家人的集体记忆,是最珍贵的传家宝。”
时光流转,白驹过隙。现如今,科技高速发展,特别是信息与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人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方便快捷。一个微信、一条短信、一段视频,随时可以沟通。但我们是否发现,这种快捷的方式,虽然和家人联系更为密切了,却很少有触及心灵的深入交流。谈及出版缘由,敬一丹动情地说:“怀旧,是一种态度,不愿忘却,必须珍视。现在有很多方式可以交流,也未必一定要白纸黑字,但是白纸黑字具有可以触摸的独特的力量。”敬一丹认为,每个人对于信这种特殊的文本,都是有特殊感觉的,它所提供的信息是朴素而平和的,但从中也可以看到跌宕起伏的历史。
展卷细读《那年那信》,一封封散发着时光韵味的书信,牵动着我们丝丝缕缕五味杂陈的心绪。对于家庭而言,纸短情长,那些家信记录的是家人之间的浓厚温情。但对时代来说,它们就是历史长河中闪亮的浪花。岁月和岁月留下来的记忆、凝结成的情感,在任何时候都能打动人,都可以让我们在文字及其所记录的岁月中找到我们的前辈和我们的未来,而这便是信给予我们的力量。每封信、每个时代、每个家族成员、每个文字记录的不光是家庭,更是整个社会的过往,也是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所以,读信就是在阅读时代、阅读人心、阅读世态。
书信是人生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怀念那用笔带着心血书写思念的年代,那手写的、穿山涉水,历经寒暑保留下来的泛黄信件,不仅仅只是一种纪念,更是一种在字里行间、岁月更迭中的回望,值得我们永久地回味。
原文链接:http://www.sxzx.gov.cn/xxyd/yszc/4392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以基层之治为“中国之治...
24-12-24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24-12-24凝聚政协力量 爱心汇聚...
24-12-24民建宁夏区委会举办20...
24-12-24履职担当践初心 一枝一...
24-12-24自治区政协党组理论学习...
24-12-24李秀英主任率队赴佛山市...
24-12-24南宁市政协党组理论学习...
24-12-24
热门资讯
习近平赴山西考察调研
20-05-14为新时代政协提案工作凝...
20-04-23中纪委最近一年至少5名...
20-11-16习近平勉励山西:早日蹚...
20-05-14无名烈士墓修缮整治一新
20-05-14刚刚!最高检这样说:民...
21-01-07湖南省郴州市委政法委原...
20-05-14陕西省政协文史馆展品及...
20-04-23辽阳县人民检察院对程永...
21-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