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政协法制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文化园地 > 正文

与灰尘争夺时间——读《蒙尘记》

发布时间:2021-12-21 来源: 四川省政协委员会办公厅 作者:佚名

  

  书名:《蒙尘记》

  作者:夏佑至

  出版时间:2021年8月

  

  《蒙尘记》是夏佑至的图文作品,取自作者在上海中环某小区的生活,包含跨越十年的经历和感受。地点和时间,是这部作品紧密相连的维度,构成了它的基本骨架。

  小区生活是大多数人共有的经验。吃饭、睡觉、出门、回家,与相熟或不太相熟的邻里打声招呼。每天遇见重复的公共景观,过着相似的私人生活。人与人的交往具有难以预期的流动性,谁都不知道,谁在下一刻会因为什么而离开。小区住户之间的情感是客套而疏离的,与传统乡土的“熟人社会”有所区别,在公共空间的前提下保持着私人距离的微妙平衡。

  夏佑至在“跋”里谈及城市的复制性。他拆解了上海的一些物质部分,街道、招牌、设施,它们就像乐高颗粒一样,嵌合、拼接、扩张成为上海,以及上海之外所有城市的肌体。一座城市总是能看到其他城市的基因。越是现代城市,就越是相似。

  作品描写的人事景物,都是我们熟悉的。广场角落里踢毽子的人,家养的小狗与角落的野猫,看着长大、后来不知所踪的少男少女,几株高大的乔木和作为隔离带的灌木,放风筝的老人和踢足球的小孩……这部作品没有强烈的上海符号,也可以说它是南京的、广州的,或者随便哪个尚算繁荣的县城乡镇的小区。这种面目模糊的天然普遍性,是这部作品的价值之一,它表明了地点的所在,又在无形之中打破了边界的存在。

  夏佑至毕竟不是上海土著。他原籍安徽,因工作之故定居上海、组建家庭,是这个城市的新移民。不像金宇澄《繁花》那类作品,我们一看,就知道是写上海。夏佑至的文字气息,仍是游离于当地之外的、普遍化的语言,没有明显的上海味儿。或许,这也说明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特征,它总是让居于其间的人,觉得自己是过客。尽管,在此地,已经十年。

  十年,是重要的时间刻度。它会让人兴起一些想要铭记什么的感觉。

  《蒙尘记》的文字体裁是生活随笔,辑录结构分成了春、冬、秋、夏四个部分。首篇从女儿的出生落笔,显然是有意识地选择。一个生命在这座城市里诞生,在这个小区里成长,从父亲眼里,围绕女儿的书写,自然地成了作品的一条主线,属于这份生命的时间线络,从此与小区这个地点交织在了一起,作品描写的那些普通事实于是拥有了意义。还有那些捕鼠、灭虫、养蚕、捉蝉、买菜、种花、理发、就医的日常叙事,在时间的悄然流逝中,构成生命的部分,与人本身融为一体。

  昏暗的楼道、废弃的沙发、悬挂的空调外机、一些身影、几枚落果……百余幅照片全是黑白的,那些不甚清晰的黯淡影像,具有斑驳的沧桑感。黑白的影像是最适合记忆的形状。它所传达的感受,让平凡的场景变得凝重,尤其是,当它们聚集在一起,作为文字旁证的时候,照片与现实的关系,变得复杂而深藏感情。

  《蒙尘记》,署名取自于文集里的同名文章,描述与灰尘斗的无穷尽的家居生活。灰尘正是家居的最大敌人,随时随刻附着在器物的表层,人类打扫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灰尘的回归,“我们整天都在使用吸尘器、抹布和拖把,然后被灰尘击败,就像喜剧版的西西弗斯。”能怎样呢?加缪说过了,重要的是过程。与灰尘争夺时间,可能就是生活最本质的核心了吧。

  (林 颐)

  


原文链接:http://www.sczx.gov.cn/content-22e4b4fbce854a6e9a877cc6b7803b42-2c93ea827ce9cb8c017dc3dd4b1c139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政协法制网 zx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