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政协法制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政协资料 > 正文

文物保护如何强化“抗洪”“处突”能力

发布时间:2022-01-22 来源: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委员会 作者:佚名

  □ 记者 满淑涵

  新闻背景:2021年秋汛,陕西发生大面积持续强降雨,累计雨量大、持续时间长,“雨雨雨”天气模式致使全省部分文物、文博单位不同程度受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主要灾情是古建筑屋面破损漏雨、墙体裂缝、基础下沉,古遗址古墓葬局部塌陷、边坡滑塌,革命旧址窑洞渗漏等问题;低级别和未定级文物出现墙体坍塌、梁架倾倒等险情相对较多;文物受损较为严重的区域有西安、延安、渭南三市。
文物一旦毁坏,难以复原,将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陕西省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49058处。其中,古遗址23453处、古墓葬14367处、古建筑6702处、石窟寺及石刻1068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3213处、其他255处。极端天气条件下,文物保护形势严峻,抢险救灾工作压力较大。
保护文物,只争朝夕。今年省两会上,农工党陕西省委会就加强文物安全工作提交集体提案,分析我省文物类型和结构,梳理当前文物防灾减灾技术研究水平和综合应对能力,提出了立足陕西特色的提升方案。
农工党陕西省委会在提案中指出,我省文物类型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革命文物、文物收藏保管机构等。其中,古桥梁、古城墙、古民居等文物建筑年代悠远,千百年来受自然环境侵蚀和人为活动影响,抵御自然地质灾害能力弱。不同类型的文物在极端天气中受到的侵害程度也有区别,如壁画“怕”湿、古桥“怕”冲。
此外,我省文物建筑多为木构架结构,主要建筑材料为木材、砖瓦等,尤其是一些革命旧址,祠堂、民居建筑居多,建筑等级不高,极易在自然地质灾害中受损;文物分布区域复杂,许多位于山区、河流、湖泊、沟谷区域,受自然地质灾害影响较大,且洪灾受损严重的文物多集中在县级及县级以下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我省尚未形成系统的文物防灾理念和技术体系,文物修缮中防灾减灾措施缺少针对性指导,许多文物自身的防灾抗灾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农工党陕西省委会指出,个别地方对文物防灾减灾工作还未给予高度重视,文物防灾减灾尚未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地方自然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体系。同时,各地基层文物部门和文物保护管理机构队伍建设存在薄弱环节,人员力量普遍不足,防灾减灾物资装备保障不够,有效抢险救灾专业力量匮乏,面对重大自然地质灾害,文物应急处置和抢险救灾工作显得力不从心。
如何让老祖宗留下的珍贵遗产更好地发挥传承历史文化、连接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
为助力文物安全工作“降压”,农工党陕西省委会建议,一方面,应出台具有陕西特色的《文物建筑构件保护管理办法》《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文物保护工程文明工地管理办法》《文物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办法》等行业标准和规范,给文物建筑保护工作“加持”政策和法律依据;另一方面,要聚焦区域特有文博资源,开展重要文物建筑的数字化保护工程,通过数字化手段对重要古建筑和彩塑壁画进行信息保全,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险情监测,以“触网”形式“护航”文物安全。
针对我省文物防灾减灾短板,农工党陕西省委会还建议,要推动各地市将文物安全纳入防灾减灾体系,强化文物安全主体责任,指导各专业单位开展相关科研项目,推动基础研究、新技术应用取得新成效,进而形成系统科学体系,使文物保护从“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化。同时,在做好历史悠久的“国保”“省保”文物建筑保护基础上,对低级别文物提升相应的保护级别,加强文物安全督察和文物建筑消防设施建设,鼓励各地政府出台配套的激励和奖补政策,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

  


原文链接:http://www.sxzx.gov.cn/dptt/4479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政协法制网 zx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