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政协法制网!
当前所在:首页 > 议政建言 > 正文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重庆还可从这些方面发力——市政协常委会重点协商建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发布时间:2022-07-01 来源: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作者:佚名

  清风徐来,秧苗摇曳,鱼翔浅底——芒种时分,在巴南区石龙镇,一幅原滋原味的自然乡村画卷令人垂涎。

  “2018年开始,我就在这里流转土地种绿色大米,不仅盘活了闲置耕地,提升了耕地质量,也带动了当地农户增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实现了新‘飞跃’。”近日,面对市政协调研组一行,重庆市米粒儿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张永梁,站在田埂上面露微笑,自信地介绍着这些年来当地耕地之变、产业之变、百姓之变、生态之变。

  为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展现担当作为,今年3月至5月,市政协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这个主题,组织市政协常委、委员、专家、有关专委会及市级民主党派、区县政协,分赴全市多个区县开展调查研究。前面描述的就是调研途中的难忘一幕。

  6月14日至15日,市政协五届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就该议题开展重点协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重庆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发力,以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成为大家协商建言的焦点。

  避免耕地“非粮化”, 确保“良田粮用”

  5月10日,在巴南区石龙镇大兴村,委员们从一片泥地走过,被眼前水稻与鱼和谐共生的景象所吸引。

  这种“稻+鱼”的绿色生态种植模式,有效破解了养殖与种粮“争地”的矛盾,不仅保障了粮食产量,创新提升了稻、鱼的品质,还通过节肥、节省劳动力投入成本等,大大增加了稻田的经济效益,充分实现了“1+1>2”的效果。

  

  ▲巴南区石龙镇大兴村,正在发展“稻+鱼”新型产业模式。记者 何春阳 摄

  大家欣然看到,当地正在探索多种方式方法恢复和扩大耕地面积,发展“稻+鱼”“稻+鸭”“稻+鳅”和“稻菇轮作”等新型产业模式,努力提升耕地质量促产增收。

  尽管部分地区在恢复和扩大耕地面积方面已经初显成效,但就全市而言,坚守“耕地红线”压力依然较大。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表明,近十年,我市耕地减少了852万亩,其中92%是由于耕地转变为林地、园地、养殖坑塘等其他农用地的“非粮化”导致的。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并作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等重要批示。市第六次党代会进一步强调,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那么,如何避免耕地“非粮化”呢?

  “建议严格落实耕地‘进出平衡’。”市政协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副院长杨艳红表示,市农业主管部门要牵头,指导、监督区县政府在有关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方面的工作,避免并及时整改因宜机化改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撂荒等占用和减少耕地的问题,纠正大规模流转耕地又不种粮的“非粮化”行为。

  “高标准农田是耕地的精华。”市政协常委、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唐双福表示,下一步,我市必须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新建高标准农田全部用于粮食生产,确保“良田粮用”。

  此外,农业面源污染作为引发耕地质量下降、农作物减产、人体疾病的重要“元凶”,其危害也不容小觑。

  多名委员建议,开展农业面源专项治理,减少农药、化肥、农膜等使用量;同时,加强耕地土壤培肥,积极推广秸秆还田、种植绿肥、有机肥施用、深松深耕等技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不断提升耕地基础地力,提高粮食产能。

  科技赋能,推进种业振兴

  粮安天下,种筑基石。

  在重点协商过程中,农业“科技创新”话题备受关注,而“种业振兴”又是其中高频热词。

  所谓种业,即种子产业的简称,主要指农作物种子、种苗的培育、推广、销售,以及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及成果转让等。由于其关系着土地产出率、农产品品质、动植物口感等,它也被誉为农业的“芯片”,被视作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

  “十三五”期间,我市种业发展不断涌现出新成果:累计培育水稻、马铃薯等主栽作物品种超过200个,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120余项;耐热优质杂交水稻、优质甜糯玉米、超高含油量菜油,以及榨菜、蔬菜、柑橘等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优势;深入开展保护种业知识产权专项治理行动,有力保障全市主要农作物种子质量合格率在98%以上;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重大品种研发与推广后补政策,对在突破性品种选育和良种推广应用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企业进行财政资金奖补……

  尽管种业发展蹄疾步稳,但我市种业发展整体水平在全国乃至西南地区还比较靠后,与种业发达省份相比,仍然存在不小差距。

  

  ▲位于北碚区的育苗大棚。记者 何春阳 摄

  在前期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市政协常委、重庆现代产业研究院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王平,在协商发言时提出了“加强种业重大项目谋划,提升我市种业基础设施条件”的建议。在王平看来,制种基地数量少、规模小、现有配套设施较差等“硬伤”,阻碍了我市种业创新发展。

  市政协委员、垫江县政协主席郑小波对此深有感触,其观点也与王平不谋而合。

  垫江县是全市唯一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全市油菜制种重点县。然而,全县4万亩制种区中,高标准制种田仅有2.5万亩,田间配套设施设备不完善,抗灾能力不强等因素始终在“拖后腿”。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委员们呼吁,立足我市科研育种优势,紧盯产业发展需求,加快谋划、建设一批条件相对成熟的种业创新基地、制种基地等重大建设项目,部署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借此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供种保障能力、种植资源保护能力。

  科技创新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针对目前我市企业研发平台较少,成果转化效益不高等问题,市政协委员,市科技局副局长牟小云提出,希望加快研发平台建设,强化科技人才集聚,特别是要加快构建以六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核心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支持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新型研发平台。

  提高农机水平迫在眉睫,还需“因地制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重庆作为典型的丘陵山区,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于一体,耕、种、收的综合机械化水平与平原地区差距较大。提高机械化率,对保障我市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至关重要。

  与此同时,我市畜牧养殖量占比超过70%的中小型养殖场机械化程度低,全市畜牧养殖机械化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近10个百分点。而机械化又是畜牧业实现高质高效发展的迫切需求。

  简言之,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是重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当务之急。

  “要大力扶持农业机械化技术突破、推广和应用。”

  “要借助无人机、拖拉机加装专门设备,开发各类新型农机设备。”

  “要推动农田宜机化,也要推动农机宜田化、宜人化。”

  “要积极探索农机社会化服务,实现机具共享、互利共赢。”

  ……

  对于如何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协商现场展开了热烈讨论。

  

  ▲重庆科正花果苗木责任有限公司的无病毒种苗基地。记者 何春阳 摄

  市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江涛直言,我市农业机械研发创新能力较弱、耕地宜机化程度较低,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迫在眉睫。他建议,聚焦重要农产品机械化生产薄弱环节,加快补齐农机装备研发、生产、销售环节短板,大力研发推广花椒采摘机、山地玉米收割机等丘陵山区急需重点农机装备;完善配套政策,把农机补贴精准发放到合作社和相关企业中,探索开展全程系列化机械作业,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农机也需要‘因地制宜’。”住渝全国政协委员、市政协常委刘文贤认为,由于不同地区存在自然环境差异,加之农业生产所采取的手段、操作程序等具有较强地域性,使得农业机械的普适性并不强。

  对此,刘文贤建议,充分发挥我市摩配企业技术优势,大力引导摩配产业与丘陵山地特色产业农机装备制造融合,制造生产出一些技术含量高、应用范围广、价格相对合理的“小巧精”的农机新产品。

  同时,开展农业机械化工程创新攻关,推进农机从单一机械化向智能机械化转型,从粮食机械、平原机械向丘陵山地机械、农业特色产业机械发展,为我市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提供更科学高效的农机装备。

  市政协委员、巴南区政协副主席姜莹星称,前期调研发现,由于我市中小型养殖场机械化改造需要“因地制宜”,其适配设备参数存在较大差异性,大量转型必需的设备均被排除在补贴范围之外,这大大弱化了财政补贴对中小型养殖场机械化转型的刺激带动作用。

  “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比如,为转型亟需的、常用的机械设备品目制定专项鉴定大纲等。”姜莹星表示,受自然条件限制,我市不少中小型养殖场的机械化改造并非单纯的机械设备安装工程,需要提前实施圈舍改扩建等非机械设备安装工程,且转型所需的成套设备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因此,他建议,对成套设备购置适当提高补贴比例,将财政资金支持由单一的机械设备购置拓展至整个改造项目,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大家有钱挣。

  补链延链强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未来农业”是什么模样?

  前期调研中,委员们看到由市农科院打造的“鱼菜共生AI工厂”:工厂里面没有工人。左边是层层架起的“三维农田”,立体式栽培技术让每一棵蔬菜都像住进“房间”一般,拥有充分的光照条件和自己独立的生长空间,棵棵绿意盎然、长势喜人。从“一粒种子到一颗菜”,再到批量包装,均实现全程无人化作业。右边,中国胭脂鱼、岩原鲤在干净清洁的鱼池里畅游,不用担心因鱼粪导致水质污染,更不用为饲料的多寡而发愁。左右区域相伴相生,实现了“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达成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完美结合。

  

  ▲市农科院的鱼菜共生AI工厂内,蔬菜生产实现了全程无人化作业。记者 何春阳 摄

  这个工厂虽不算大,但生产能力可不小。

  工厂内的蔬菜每平方米每年可收获80公斤,产量为露地栽培的5倍以上。养鱼密度每立方米可达100公斤,约为池塘养鱼的20倍以上,且鱼的养殖周期缩短一半,可节省20%的饵料。

  眼前的景象让大家惊叹不已。除了对各类数字化装备大加肯定外,大家对工厂优化升级产业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创新探索更是不吝赞美。

  重庆农业资源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完善延长农业产业链供应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成为必由之路。

  协商建言中,委员们对我市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短板弱项进行了一番梳理:产业规模不大,标准程度不高,这使得优质原料供给难以满足加工龙头企业需求;利益链条较短,利益联接不紧密,多数产业链在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服务等环节尚未形成有效衔接、协同发展的有机整体;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在新品种培育、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等关键环节,与周边省市存在较大差距;龙头企业不强,牵引力度不够,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体上存在“小散弱”的特点;品牌培育建设滞后,知名品牌和名特产品较少,品牌多、乱、杂,未形成品牌带动力。

  “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让产业链价值最大化,必须探索农产品精深加工方式。”市政协农业农村委副主任王永平,以荣昌猪“只闻猪名,不见产品”的尴尬现状为例,佐证自己的观点。

  王永平表示,我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还停留在浅层次,亟需开发高附加值品牌产品,积极推动三产融合,大力实施补链延链工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要扬长避短,集中力量在优势产业链的头部环节上下功夫。”市政协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刘戈新建议,做强优势产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支持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发力,开发生产拳头产品,形成产品品牌,以品牌效应推动产业链发展。与此同时,加强涉农主体的链接、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能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现代农业产业链供应链更需要互联网赋能。市政协委员刘一在发言中特别提出,要持续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充分发挥农产品集采集配中心和市场作用,强化产供销深度融合。


原文链接:http://www.cqzx.gov.cn/cqzx_content/2022-06/23/content_10372315.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政协法制网 zx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