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政协法制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社情民意 > 正文

注重应急防控与常态治理相结合 强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2022-07-22 来源: 上海政协 作者:佚名

  

  严军[1]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市区两级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做到了“统一指挥、专常兼备、上下联动、反应灵敏”,但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对照国际化大都市的应急要求,资源常态配置和应急调配的衔接仍有不足。比如,大部分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础设施的建设目标参照2009年国家标准中的最低要求;全市疾控机构在编人员只有每万人1.14人,低于国家规定的每万人1.75人的标准。尽管目前加强了空间和预备役队伍建设,但应急状态下空间、人力是否足够,仍然存疑。再比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重症救治能力明显薄弱,临时调集全市专家支援存在磨合期影响救治的风险。部分综合性三甲医院重症救治能力强,但感染科的区域带动作用不明显。

  二、对照快速高效联动的应急要求,常态管理和应急指挥的衔接仍有不足。疫情防控期间,市委市政府主导的联防联控机制运行顺畅,取得了卓越成效,三次突发疫情都被迅速感知、扑灭。但从长远来看,疫情结束之后各方传染病防控意识容易淡化,一旦再有重大疫情暴发,预期仍有可能发生部门协同障碍、贻误处置时机。

  三、对照科技赋能助力的应急要求,常态科研和应急科研的衔接仍有不足。上海有丰富的科研资源,但在平常时期,针对重大疫情防控等场景,还缺少统一的规划、管理和引导,在应对疫情时也出现科研储备不足、调度整合困难等问题,突出表现在此次疫情防控期间药品和疫苗应急研发的乏力,与信息技术的充分应用和巨大效应,形成了鲜明对比。

  四、对照专业化高水平的应急要求,常规人才和应急人才的衔接仍有不足。例如,流行病学调查是一项专业技能,如果能在疫情初始就锁定0号病人及传播链,后续防控就容易得多。国内很多城市无法锁定0号病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专业流行病学人才,以致于不得不启动高成本的全民核酸检测。本市公共卫生领域一直存在“招人难”“留人难”的突出问题,主要原因是薪酬过低,如虹口、金山、崇明区疾控中心2020年人均绩效不足15万,远低于同级公立医疗机构。财政对公卫的投入虽然不少,但人员经费的承担比例有所下降。如2017-2020年市疾控中心人员薪酬核定水平明显增长,但人员支出中的财政承担比例从54%下降到45%。

  为此,建议:

  一、强化资源储备,实现常态配置和应急调配的有效衔接。制定公共卫生资源地方配置标准,按照国际化大都市要求配置公共卫生资源,加强场地储备、物资储备和人员储备。在应急备灾救灾物资储备上,注重发挥机构、家庭的作用。在人员储备上,进一步扩大卫生应急“预备役”数量、专业和岗位,并将预备役延伸至社区。细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责任清单,将医疗资源有效整合到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来。综合力量强的三甲综合性公立医院应当按照传染病病区标准建设独立诊疗区域。支持部分实力强的公立医院在控制单体规模的基础上,适度建设发展多院区,以便发生重大疫情时迅速转换功能。在“五大新城”中加强公共卫生资源配置,打造公共卫生应急新标杆。

  二、强化联防联控,实现常态管理和应急指挥的无缝衔接。结合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要求,在市政府层面设置专门的公共卫生应急协调机构,完善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协同机制。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发展为契机,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交流沟通网络,推进跨部门、跨区域的信息交换和共享。

  三、强化科研投入,实现常态研发和应急研发的顺畅衔接。赋予公共卫生应急协调机构指导调配公共卫生科研资源的权力,统筹公共卫生相关科研资源,做好相关规划引导,特别是做好防控科研能力的储备工作。加大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药学的基础科研投入。领军人才、曙光学者、优秀学科带头人等人才项目向公卫学科领域倾斜。将公共卫生应急科研攻关项目纳入“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统筹部署和推进。

  四、强化投入激励,做好常态队伍和应急人才的稳定衔接。设立特殊岗位,赋予特殊待遇,留住高端人才。主要通过财政支持,进一步改善市疾控中心人员薪酬待遇,强化区级疾控中心的编制和待遇保障,吸引优秀人才投入公共卫生工作,营造医疗机构人才向疾控机构流动、医疗机构临床医师积极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良好氛围。

  (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供稿)

  [1]此稿件根据市政协十三届二十八次常委会议发言整理。作者系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


原文链接:http://www.shszx.gov.cn/node2/node5368/node5376/node5389/u1ai11173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政协法制网 zx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