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政协法制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文化园地 > 正文

数十年打造的美学新天地 ——读《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

发布时间:2023-02-03 来源: 四川政协 作者:佚名

  

  书名:《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

  作者:邓晓芒 易中天

  出版时间:2007年11月

  没想到,易中天、邓晓芒两位先生合著的《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竟然经历了那么有趣而漫长的历程。

  这两位当代中国思想界、文学界、历史学界举足轻重的人物,30多年前曾是武汉大学的同学。易中天是中文系78级研究生,邓晓芒是哲学系79级研究生。他们曾在同一栋宿舍楼里饮食起居,一同向往着诗与远方。当年读书时,邓晓芒写下一个创作提纲,多年后,这个提纲就变成了这本皇皇巨著《黄与蓝的交响》,它是二人共同开创的中西美学、哲学比较理论的学术里程碑。

  据说,当年易中天读了邓晓芒刚刚完成的创作提纲后,不仅成为难得的知音,更欣然加入论道。几年之后,二人将这个提纲合作为一篇《中西美学思想的嬗变和美学方法论的革命》论文。这两个正当而立之年的青年人,当时在学术界还属于青涩后生,他们没想到论文在交流会议上引起了重视,之后发表于《青年论坛》,并得到业界权威的高度评价。著名哲学教授方鸣建议他们将论文扩展为一本专著。两个青年人得到肯定之后,欣喜之情难以言表,兴奋得马上就投入了狂热的写作过程。三年之后,初稿完成。那年3月,二人一起捧着一大摞手抄的30余万字书稿去邮局寄挂号邮件时,那心情就像捧着刚出生的婴儿。1989年,原书名为《走出美学的迷惘——中西美学思想的嬗变和美学方法论的革命》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之后,成为大学里的美学课、哲学课教材,并一再出版。我手上捧着的这本,已是几经修改完善、历久弥香的美学成果。

  黄色与蓝色,是地球最基本的色调。中华民族的摇篮是黄河流域黄土高坡,如果说黄皮肤的中华民族是“大地之子”,与此相反,古希腊民族则是“海的女儿”。黄与蓝,这是中西两大文化最概括而又最直观的象征。这两种文化土壤上生长的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各具特点。东方文化的基础是群体意识,是人与人的关系;在西方文化中则是以个体意识为主,把一切视为人与物的关系;东方重感性体悟,而西方重理性思辩。

  他们深入浅出的理论分析,展现出一条极为清晰的、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东西美学发展线索,建立了一个“新实践论美学”体系,领着我步入到我从未领略过的美学天地。虽然,以我的浅薄,文中之义有许多我仅是囫囵吞枣般地一知半解。

  他们从回顾中西美学的这一寻求美的历史中,在现象与本质之间找到了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链;用这样的思路梳理美学,就理出了两条清晰的道路:东方虽然始终没有突破群体意识的束缚,却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个体化倾向,而西方经过中世纪个体意识的异化和文艺复兴个体的重新确立,发展到近代,也出现了非理性的倾向。在两条逻辑线索的相交点上寻找当代审美的理论突破口,进行美学史总体比较研究,从中抽象出一个科学的美学体系;于是东西方的“美的历程”不知不觉越走越近,同时来到了新的路口,揭示了美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形成一个自我体系的、理论化的美学世界观。

  一个“新实践论美学”体系的建立,正是此书的学术价值。邓晓芒和易中天认为,“美学之谜实际上就是人学之谜”。“一切以客观物态化形式出现的‘美’都只不过是现象,都只有在审美主体得到哲学的阐明之后,才能加以合理的解释。”因此,美学研究的突破就体现为对人的理解的突破。新实践论美学之“新”,在于它对“实践”概念的理解。新实践论美学的整个体系,便以实践为逻辑起点、以劳动为历史起点而建构起来。

  清晰的逻辑、完善的理论,以及理论化而不失文学性的语言,有益于非专业人士的阅读。我也因此步入到美学的新天地,理解了“美是一种对象性的情感”,似乎也明白了易中天老师的“品三国”和“汉代风云人物”,恰是证明他对“人的确证”的研究。

  东西方美的历程、新实践美学的完美体系,是通向罗马的不同路径。我相信,读过此书的读者也会被本书作者独特的思路所吸引。像着迷于斯芬克斯的谜语那般,兴趣盎然。

  (施崇伟)


原文链接:http://www.sczx.gov.cn/content-22e4b4fbce854a6e9a877cc6b7803b42-2c93ea8285cd7e2b018606a8b4b000a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政协法制网 zx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