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政协法制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文化园地 > 正文

亲邻与清邻

发布时间:2023-02-19 来源: 四川政协 作者:佚名

  

  年年秋离冬归,年迈的父母在成都安顿好越冬的菜地后,又回老家镇上过冬了。

  照理,成都比老家小镇冬天要暖和一些,他们理应在成都过冬,但他们愿意选择这个农闲冬藏时节回老家过冬,全因他们怀念场镇那个熟人社会。

  这个常住人口不足万人的小镇,是他们大半生人际关系的中心和枢纽所在。出门买菜,或者沿河遛弯,相互照面的都是知根知底的人,嘘寒问暖、家长里短地聊半天,半天时间便已打发。串门作客,相互留饭,大家也多不客套。反观在成都的生活,出门忙事,进屋关门,住了很多年,邻居家里什么情况一概不知。经春历夏,入秋大忙,尚可各忙各的,入冬无事,就只有天天盼着我们归家,不然一天找不到一个说话的对象。

  母亲曾想过用她的热情好客改造在成都的邻里关系,以增加在成都长期养老的动力,自家菜地种的菜便成为她的上门礼。但送了几季她津津乐道的生态蔬菜之后,她和几家邻里还是点头热络的关系,根本达不到和老家镇上邻里日常相处的亲热标准,大惑不解之后便无奈放下。在她看来,老家场镇的邻居就是亲戚,是“亲邻”;而大城市的邻居却是“清邻”,清汤寡水的,怎么都热切不起来。

  父母亲的亲邻概念,来自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居住模式的影响,以及那一代人最理想和单纯的人际相处方式。自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也一度认为这种亲邻关系是完美无缺的:彼此声声相闻、事事相关;哪家吃点好的,就要端一碗来共享;遇到对方家里有点什么难事,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应对;你家的东西我家的东西,随借随用,随用不还也没关系,我上门问就是;登堂入室或者随意串门更是不在话下,亲邻之间没有禁忌……

  但随着我中年工作压力的增大、在城市生活时间久了以及个人事务的增多,我渐渐认识到这种亲邻关系的弊端:如果在城里复制这种传统亲邻关系,它则成为一种以打破乃至牺牲正常的人际边际为代价的伪亲热,甚至是颠覆正常人际伦理的坏亲热。它冲击的是随城市进化之后人际关系进化的正常伦理秩序以及规范,它试图让私人时空公有化,或者说,它试图把已经进化了的城市人际拉回到乡村人际的历史传统。

  基于这样的认知,我是想进一步说明:并非所有的文化传统都值得提倡和固守,人际观念理应随时代更新。在我看来,受新的城市文化以及居住形态的影响,传统的人际关系模式必须与时俱进地适应现代都市生活。

  如此,两种邻里关系的冲突,便在我和父母共同生活的时空里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母亲在小区里交了两个朋友:一个是共同收废旧物品的老大娘,和她一样,都是老来投靠儿女;另外一个,是虔诚的佛教徒,她们偶尔会搭伴去老家的一个庙里上香。

  一次下班回家,收废旧物品的老大娘在我家客厅里和母亲聊得火热。饭点到,母亲留她一起晚饭,老大娘也不客气,说她儿子媳妇正好都出差了。吃完晚饭,母亲和老大娘继续在客厅聊,话题自然就扯到各自的儿女上,由是,我从事什么工作、在哪里上班、一年收入多少、家庭负担多大、孙女在哪里读书等私人话题,在她们的聊天里全都没有了边际。我坐在一旁,应和不是,阻止也不是,只好偶尔尴尬而干瘪地“呵呵”两声。

  送走老大娘,母亲感慨:好难得在大城市找到一个无话不谈的姐妹,在老家场镇生活的那种自在幸福感,似乎在这一晚出现了。我却大不以为然:我们的隐私就这样被毫无保留地曝光了,且老大娘上门做客完全没有见好即收、见机而止的分寸感。

  更让我不能忍受的是,母亲的那位信仰同道,自恃亲邻关系,有一天居然开口向父母借钱了,而且母亲居然答应了。

  “谁还没有点困难。”乡村生活数十年的经验和常识,让他们觉得,这不过是一次寻常的亲邻互助。来来往往、此去彼还、互帮互助,这就应该是亲邻关系应该有的样子。

  这一次,我不得不出面干涉。但干涉的结果,是闹得我们极不愉快。在他们看来,这个原来很懂事的儿子变了,变得失了亲邻情分,也少了人际交往的热络和真诚。

  我无意言说父母辈的亲清不分,但没有边界感和分寸感的人际交往,却确乎是我不能接受的。在我看来,城市人际主导下的邻里关系,绝不能和亲戚关系等同视之,更不能和传统乡村的邻里关系混为一谈。有边界和分寸感以及原则性的邻里关系,尤其是以尊重对方习惯、隐私和生活起居规律为前提的邻里关系,才应该是城市人际交往的主流。

  我乐意看到亲邻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我更愿意或者说认同这种清邻关系:清风如水,透彻清明;因人因事随性随心,懂得进退,适可而止;如有不乐,绕道而行。

  兔年春节前一天,母亲打电话来,让我带点水果烟酒,去那位常来我家的老大娘和借她钱的同道家里走动走动、亲热亲热。用她的原话说:这是为你在成都多交几个亲人。我说:她借你钱,不应该她买东西来看你吗?母亲还了我一句:敬人在先,你要懂这个礼数。

  放下电话,我犹豫了很久。去还是不去,或许不仅在于我能否完成母亲给我交办的事情,更重要的在于,去与不去,更直接影响着两种邻里关系的走向:是我向母亲的亲邻观念妥协,还是让母亲慢慢认同我的清邻观念呢?

  (庞惊涛)

  


原文链接:http://www.sczx.gov.cn/content-22e4b4fbce854a6e9a877cc6b7803b42-2c93ea8285cd7e2b01864d96b13b044b.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政协法制网 zx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