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政协法制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文化园地 > 正文

南泥湾精神与龙炳初

发布时间:2023-04-02 来源: 江西政协 作者:佚名

  □ 刘新龙

  1928年,仅仅只有13岁的龙炳初就在家乡——莲花县坪里乡担任儿童团团长,跟着共产党闹革命。他参加过湘赣苏区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并在长征途中参加过许多次攻坚战,在强渡澧水中担任突击队长,在智取乌江、抢渡金沙江中冲锋陷阵,屡立战功,迅速成长为优秀的指战员。

  放牛娃出身的龙炳初深深懂得群众疾苦,他的根永远地扎在基层。英勇作战、沉下基层、励精图治成为他革命生涯的三大标签。

  为了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三五九旅开赴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 。八路军一二O 师三五九旅组建第四支队,龙炳初担任政委。南泥湾人烟稀少、环境恶劣,条件非常艰苦。许多战士们宁愿去冲锋陷阵,痛痛快快地与日伪军拼个你死我活,也不愿意在满目荒凉的地方从事劳动。作为政委的龙炳初耐心细致地做战士们的思想工作,让战士们懂得大生产运动也是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部队没有劳动工具,龙炳初就带着战士们赶制工具,他和战士们一道肩扛手提,辛勤劳作。南泥湾慢慢地成为部队的粮仓。

  食盐是部队的大问题。因为缺盐,许多战士表现出疲乏、无力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有生命危险。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上级指示龙炳初和队长苏鳌率领2000余名指战员,来到定边盐场堡花马池盐湖驻防打盐,开展大生产自救运动。龙炳初亲力亲为,整日与战士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既做战士们的思想动员工作,又带领战士解决生产生活上的难题。通过官兵们夜以继日地大生产运动,挖掘窑洞175孔,修筑盐坝801块,盐田1094亩,打井108眼。龙炳初又和有经验的战士一道,改良产盐的方法,盐业产量得到较大提高,不仅成为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且保障了在延安的中共中央和主力部队的生活,更是为今天留下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1955年,龙炳初被授予大校军衔,担任解放军天水步兵学校政治委员。他大力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亲自深入到生产第一线,根据地形地貌发展农业生产。在龙炳初的组织下,全校师生和官兵在短短的三个月里就将2000多亩荒地开垦成耕地,抢种了第一批农作物,接着又利用学校里的草场、训练场等空闲地1000余亩,种植了小麦、玉米和蔬菜。后来,又办起了饲养场,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全校不仅实现了生产自给自足,还支援了兄弟部队和上级机关。1961年,龙炳初晋升为少将。

  三年困难时期,刚刚成立的甘肃省军区是白手起家。龙炳初了解到同志们最关心的首先就是住房问题,于是他和军区班子一道带领军区上上下下发扬南泥湾精神。他和大家一起动手挖沟、打地基,修建了数十间机关大院和家属院,解决了住的问题。与此同时,龙炳初了解到红古、甘南等地水草丰沛,是一块发展畜牧业的好地方,于是他就接着在红古、甘南发展畜牧业和农副业生产,军区的各项事业从此慢慢地有了起色。

  龙炳初在甘肃一干就是14年,直到生命结束。


原文链接:https://jxzx.jxnews.com.cn/system/2023/03/31/020009264.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吕祖谦与“鹅湖之会”

>>下一篇:禾溪 和溪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政协法制网 zx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