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市政协“完善科技型企业培育体系”主席会议协商破成长之“困” 育创新之“林”
重庆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资料图) 王加喜 摄
一粒种子从生根发芽到长成参天大树,离不开肥沃的土壤,适宜的气温、湿度,充足的阳光。一家科技型企业的成长亦是如此。4月27日,在市政协六届六次主席会议上,来自企业、高校、党派的市政协委员和市级相关部门负责人汇聚一堂,开启了一场“头脑风暴”,为助力科技型企业茁壮成长建言献策。
调研 把脉问诊
流水线上机器正在运转,工人们有序地作业,重庆平伟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2月2日,在市政协副主席陈贵云的带领下,市政协教科卫体委调研组走进该公司,实地了解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果应用、专家团队建设等情况。
这一幕,只是调研组为助力科技型企业发展寻求“良方”的镜头之一。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此后,结合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部署和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要求,调研组还分别前往中国星网网络应用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摸情况、寻出路、找点子。
重庆希尔安药业有限公司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内,研发人员正在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药品含量。(资料图) 陈元洪 摄
既有精准的具体调研,又有广泛的座谈交流。为精准选题,调研组在反复讨论的基础上,提出11个调研子课题,组建调研团队,形成调研方案。从调研方案到调研重点内容再到发言提纲,从科技型企业到科技工作者再到一线工人,调研组先后组织召开10场座谈交流,广泛听取意见建议,为协商做足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协商是六届市政协第一次主席会议协商,市政协党组高度重视,多次对调研组提出指导性意见。
经过近3个月的调研,调研组发现我市在完善科技型企业培育体系方面还有一些短板、缺项,主要表现在:产业链优势发挥不够明显,科技型企业孵化器规模小、数量少、水平低,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急需优化,营商环境亟待改善,金融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力度不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明显不足等。
带着来自实地调研的所思所想,9名市政协常委、委员在协商会上畅所欲言——
厚植 成长土壤
创新的根本在人才。市政协委员、民进重庆市委会副主委别必亮代表民进重庆市委会在发言中表示,要解决我市创新技术人才难找难留的问题,需尽快制定“十四五”科技人才规划,优化人才确定程序,打造全市科技人才数据库,推进人才政策的免申即享改革,完善人才评估政策,尽快实现人才政策迭代升级。
市政协委员、重庆财经学院副教授王晓颖则聚焦重庆本土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建议大力引进、培养“双师型”教师,改革现有评价体制,鼓励教师积极从事与新兴产业相关的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工作,同时打破各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壁垒,重点发展一批对产业发展有帮助、有推动的产业学院。
“发挥产业链优势是带动上下游科技型企业一体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的关键。”市政协委员、渝北区政协主席邓孝明代表渝北区政协发言时说,建议强化市级统筹协调,统一编制全市产业链协同发展规划,明确各区县及开发区产业定位和产业链环节分工,加快实现跨区产业高效协同。
为促进科技型企业孵化器高质量发展,市政协委员、九龙坡区科技局局长陈旭川呼吁加大政策支持,优化孵化器扶持方式,鼓励支持专业孵化,整合高校、龙头企业、金融资本等资源,建立孵化器产业联盟。“还要发挥技术经理人的作用,建立经理人认定标准和管理规范,推出一批金牌经理人。”陈旭川说。
调节 光照温湿
科技型企业拔节生长,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目前还存在规划与执行上下脱节、招商与服务前后脱节、开放支持力度不足、拖欠账款影响企业研发投入等问题。”市政协常委、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副总裁兼西南区总经理蔡光忠直陈我市在推进营商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他建议上下衔接,加强政策规划的落地执行;前后统筹,做好招商和服务的协调;打破市场壁垒,建设区域共同市场;减轻资金占用负担,激发企业创新研发活力。
市政协常委、市科协副主席谭明星对此也深有感触。他建议探索健全企业联络员长效机制,组建党委政府、社会组织、科研院所和知识分子等构成的“服务企业联盟”,对科技型企业提供“一对一”服务。同时,畅通政策申报渠道,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加强政策落地实效评估,整合涉企部门力量搭建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落实涉企问题闭环管理。
成果评价对于促进科技成果走向市场、实现转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优化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市政协常委、重庆交通大学科协常务副主席任其亮建议加快构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投融资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健全评价专家随机遴选机制,对非涉密的重大科技成果采取公开听证制度。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科技成果的属性、形态、价值等,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分类评价机制。
播撒 阳光雨露
让科技型企业扎根重庆这片沃土,也需要“阳光雨露”的滋养。
在市政协委员、拓土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坤看来,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深化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功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为进一步加强金融信贷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他建议建立重庆市知识产权质押评估评价平台,解决各商业银行自行评估导致的流程不统一、结果不一致问题,消除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转化的痛点和堵点,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额度和精准度。
此外,张坤还建议优化投贷联动,丰富增信手段,建立统一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为中小微科技型企业提供股权、债权、信用、抵押等多种融资方式和多样融资服务。
“科技型企业在研发上投入大、周期长、资金回收慢,需要更加科学开放的金融体系来保障企业获得充足的资金供给。” 市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云网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祝守宇调研发现,我市投资基金行业规模小、实力弱,基金投向重庆企业资金量小,缺少基金发展壮大的良好环境。
祝守宇建议向上争取国家资源,对内发动和集中各级政府资源和力量,对外集聚市场资金,持续做大重庆科创投资资金规模;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和政府基金的引导作用,支持在重庆以“股权投资+科创企业”为抓手孵化产业;发挥在渝央企集团领域优势、投资和专业团队经验,打造央企牵头、成渝合作的股权投资基金。
部门回应
市科技局:将启动全市孵化器绩效评估工作,未来五年加快建设面积5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创新创业孵化社区和1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科技企业孵化园,并进一步完善我市技术经纪人培养和评定机制。加快构建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企业、投融资机构等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逐步改进传统的专家评议方式,坚持多维度、分类评价,推动我市更多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快速走向“大市场”。
市发展改革委:将引导区县按照《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提出的10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和5大未来产业的空间布局,明确主导产业。出台重庆市2023年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重点任务清单,围绕市场准入、办理建筑许可等18个领域,推出更多便民利企改革举措。
市教委:今年6月前出台《关于深化高校科研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充分调动政府部门、社会组织、高校等各类评价主体积极性,引导高校创新科技成果评价方式、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瞄准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进一步优化教师和专业配置,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打造50个左右现代产业学院。
市经信委:将在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以龙头企业牵引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继续深化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行动,扎实开展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推动更多科技型企业发展成专精特新企业。
市人力社保局:深入推进“一企一策”,从补贴标准、支持方式、服务内容等方面全方位升级人才政策。指导区县扎实开展重庆市技术经纪专业职称申报工作,畅通职称申报渠道,激励引导技术经理人队伍发展建设。持续优化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补助申报系统、鸿雁计划申报系统等人社领域数字化场景应用,同时持续优化人才政策认定、兑现等流程,提升人才获得感。
市国资委:将引导市属国有产业链龙头企业围绕重点产业,加强共性技术攻关、标准制定和工业互联网建设应用,增强对产业生态的支撑引领作用,带动在渝科技型企业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督促指导所监管企业切实履行国有企业责任,及时防范和化解账款拖欠问题。以市场化方式推进全市产业基金重组整合,更好发挥国有资本和政府基金引导作用。
市金融监管局:目前,重庆正在争取试点“认股权”贷款,探索提升商业银行投贷联动主动性、积极性。今年4月,由市政府牵头,整合各方资源,重组市产投基金,拟成立规模为800亿元的重庆市产业投资母基金,计划聚集形成总规模超2000亿元的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群,通过“母子基金+直投”开展投资。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资基金体系,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新成立一批专项产业基金。
市大数据局:不断优化完善顶层设计,尽快出台《数字重庆建设总体方案》和数字党建、数字政务、数字经济等七大系统实施方案,明确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迭代升级“渝快办”“渝快政”,不断提升涉企服务便利度。会同相关部门策划实施一批涉企重大应用,切实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链接 >>>
科技型企业是指产品的技术含量比较高,具有核心竞争力,能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不断开拓市场的企业。这一类企业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通常意义上的科技型企业,主要从事信息、电子、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产业领域产品和新技术开发、应用。另一类则是以客户信息和偏好开发供应链管理或特许经营、知识密集为特征的公司。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入库科技型企业44447家,比2019年增长163%;全市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401家,比2019年增长103%;上市企业累计达到3家。
我市当前已建成市级以上孵化器99家,其中国家级26家;市级以上众创空间312家,其中国家备案68家;国家大学科技园3家,示范建设环大学创新生态圈6个、形成“6+N”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格局,共集聚“双创”团队2万余个。
到2022年底,科技成果赋权转化224项,转化金额2.8亿元,吸引社会投资6.9亿元;建立技术合同登记站31个;培养技术转移专业人才1200余名。
2022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630.5亿元,连续两年实现翻番;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共有研发人员18.9万人,同比增长10.54%。
目前,种子、天使、风险投资三支政府引导基金累计组建子基金92支、基金规模297.2亿元,累计投资项目1572个次、金额195.77亿元,推动科技型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205家次。
截至2023年3月底,我市累计开展线上线下各类科技金融服务活动524场,服务机构及企业1万多家,服务科技创投人员21万余人次。
原文链接:http://www.cqzx.gov.cn/cqzx_content/2023-05/04/content_10525938.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打造旅游“升级版” 让“客满”变“客满意”
>>下一篇:以数字化引领开创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新局面
最新加入
以基层之治为“中国之治...
24-12-24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24-12-24凝聚政协力量 爱心汇聚...
24-12-24民建宁夏区委会举办20...
24-12-24履职担当践初心 一枝一...
24-12-24自治区政协党组理论学习...
24-12-24李秀英主任率队赴佛山市...
24-12-24南宁市政协党组理论学习...
24-12-24
热门资讯
习近平赴山西考察调研
20-05-14为新时代政协提案工作凝...
20-04-23中纪委最近一年至少5名...
20-11-16习近平勉励山西:早日蹚...
20-05-14无名烈士墓修缮整治一新
20-05-14刚刚!最高检这样说:民...
21-01-07湖南省郴州市委政法委原...
20-05-14陕西省政协文史馆展品及...
20-04-23辽阳县人民检察院对程永...
21-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