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政协法制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政协时评 > 正文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历史起点上的新文化蓝图

发布时间:2023-07-09 来源: 福建政协 作者:佚名

  习近平总书记在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系统回答了有关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充盈着中华优秀文化气韵的光辉文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凝练概括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和深刻总结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宏伟目标,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新时代新征程的文化建设事业擘画了壮美的蓝图、提供了清晰的指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关键时期的历史制高点上,贯通古今中外,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提出的又一重大的新思想,我们应全面、准确地把握其理论内涵。

  “两个结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强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将“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文化传统”强调提出,并与“中国具体实际”“本国具体实际”并列,理论蕴意深刻。比如,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9月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2021年3月在福建武夷山朱熹园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3个多月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坚持“两个结合”作出进一步阐述,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殷墟考察时指出,我们要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作出了更为系统的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在价值观主张上的高度契合性,结果是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第二个结合”筑牢了中国道路的根基、巩固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打开了理论创新空间,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实际上,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来的道路理论制度,一直都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是一直没有明确地作出理论总结、自觉地进行理论概括。习近平总书记以巨大的理论创新勇气和深沉的文化自觉意识,将“一个结合”原创性地发展为“两个结合”,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两个结合”是我们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是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也是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途径。

  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方针。关于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经提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今中外法”等重要思想,新中国成立后又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问题进行阐发,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这段话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贯通古今中外,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大历史观”宏阔视野和内外前后纵横比较的系统观念,对于思想文化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更为明确提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三个基本方针: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从理论发展的脉络上,我们不妨把“坚定文化自信”视为是对“不忘本来”的丰富与发展,把“秉持开放包容”视为是对“吸收外来”的丰富与发展,把“坚持守正创新”视为是对“面向未来”的丰富与发展。这三条方针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理论整体。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具体方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优秀传统文化根基的阐发。2012年12月在广东考察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创造和传承下来丰富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又提出“四个讲清楚”: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提出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命题,强调要“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4年2月24日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体性地作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对象,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性发展的关系,重点作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对象从传统文化扩展到了中华文化,强调“‘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又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为宏阔地放置于人类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语境之中,提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对“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内涵作出深刻揭示: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所谓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二者之间在逻辑上密切相关、前后相继——只有通过改造和转化,才能实现创新和发展;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发展的前奏,创新性发展是创造性转化的升华。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目标指向。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地指出:“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也就是说,我们坚持“两个结合”,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这种新的文化生命体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它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连续、创新、统一、包容、和平的突出特性,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必将创造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这段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文明根基,也为我们从更为宽广的历史与理论视野,准确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现实与未来,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参照。

  社会发展与文化进步紧密相联,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回首前路,1940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发表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的长篇演讲,明确提出“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的目标。再看今朝,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接续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需要更为丰厚的文化滋养、更加主动的精神力量,“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中华民族文化蓝图与文明前景的宏伟擘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身就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也是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的根本遵循。我们要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文化蓝图,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副主任、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国家安全研究院研究员、文化安全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原文链接:http://www.fjzx.gov.cn/zxll/17395.j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政协法制网 zx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