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土”字诀 打好“特”色牌 唱响“产”字歌——省政协十三届三次常委会议大会发言集萃
大会发言
省政协常委、保山市政协主席朱宏春:
探索惠农机制实现多方共赢
近年来,我国咖啡消费市场快速增长,有望达万亿级规模。我省是全国咖啡主产区,种植面积、产量、农业产值均占全国的98%以上,优势很明显。做精做强“云咖”产业,助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当前,我省咖啡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但仍需着力破解咖啡精品率低、产业附加值低、市场占有率低、咖农收益占比低等问题。建议坚持以“土”为根,着力提高咖啡精品率。坚持走精品化发展道路,突出地域特色,引导各地建立咖啡种质资源圃,防止同质低质竞争。针对不同品种、不同区域,分类打造咖啡生产标准体系,加强提质增效和绿色实用技术推广,做精做优咖啡生产“第一车间”。坚持以“特”为核,着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坚持全省一盘棋,引导各地突出绿色特质,用好“地理标志产品”特有名片,构建“云咖”+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发展体系,聚力打造1至2个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以“特”扬名,助力“云咖”提升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坚持以“产”为要,着力延伸咖啡产业链。支持咖啡主产区规划建设精品咖啡产业园,大力推进咖啡精深加工建链补链强链,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精心打造一批看得见咖啡基地、触得到咖啡加工、喝得到优质咖啡、听得到咖啡故事、体验得到咖啡文化的精品庄园,构建“咖啡+研学、旅游、文化”多元发展格局,推动咖啡产业园区化、全链条、集群式发展。坚持以民为本,着力构建富农新机制。强化市场主体联农带农作用,扶持壮大一批有潜力的本土咖啡企业,大力引进一批国内知名的咖啡领军企业,推动本土企业借势发展、“云咖”产品借船出海、广大咖农借力增收。探索建立咖啡庄园联农惠农机制,通过高端定制、植株认领、合作经营等方式,带动咖农融入利益链,实现多方共赢。
省政协常委、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政协主席张兴:
夯实产业基础 做大茶业文章
近年来,我省始终坚持把茶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产业,坚持以弘扬茶文化为引领,以做强茶产业为核心,以提升茶科技为支撑,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加快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我省茶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今年初,我省印发了《云南省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明确到2025年,全省茶叶种植面积、产量分别稳定在740万亩、50万吨左右,保持有机认证茶园面积、有机认证茶产品数量全国第1位,力争全产业链产值实现翻番的目标。
针对产业基础设施配套投入不足,行业内卷、市场秩序不规范,科技、文化赋能茶产业有待加强等问题,建议夯实茶产业基础,做好绿色发展文章。细化落实古茶树保护条例,有效管控过度采摘,实现古茶树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大“三品一标”实施力度,扩大“云茶”品牌效应。加大对市场主体的金融支持力度,盘活农户茶园、茶仓存货、厂房等资源,创新推出茶园信息贷、茶企托管贷等信贷产品,有效解决茶农、茶企融资难题。同时,补齐监管短板,创新茶科技引领。规范茶叶交易行为,加快建设茶要素交易市场及大数据服务平台,严格原料、产品的监督检查,加大普洱茶专项整治力度。建立全省茶叶大数据溯源体系,发挥国家、省茶业科研院校等机构的平台作用,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茶业科技创新体系。此外,突出茶文化赋能,提升公用品牌影响力。加强茶文化建设,注重品牌推介宣传,做好茶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深入挖掘整理我省独特的普洱茶历史、茶俗、茶歌、茶技、茶艺、茶品、茶人等方面的文化资源,建设茶文化特色小镇,打造一批有民族特色、地域风情和文化特点的茶山乡村和旅游线路,推动茶旅游、茶文化、茶科技融合发展。
省政协委员、云南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周建国:
打造国际合作平台闯出粮食安全新路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中央提出“优化粮食进口渠道,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粮食经贸合作关系,共同打造国际粮食合作新平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云南要抓住“辐射中心”建设机遇,加快在东南亚国家建设粮食生产基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闯出一条新路。充分发挥云南区位优势,加大农业“走出去”力度,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战略意义。我省虽然是粮食产销平衡区,但每年从省外调入的粮食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35%,中央要求云南做强“高原粮仓”,尽可能少从其他省份调粮,倒逼我们要积极谋划从国外进口粮食。云南可以发挥区位优势,在泰国、越南、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建立粮食生产基地,并加大从东南亚国家进口粮食的力度,增强国家粮食供应链韧性。建议加大从东南亚国家进口粮食的力度。全面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粮食产业合作,大力进口水稻、玉米、木薯、高粱等品类,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通过云南从中老铁路沿线国家每年进口粮食达2000万吨的目标。突出“藏粮于外”,加快在东南亚国家建设粮食生产基地,贯彻好《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加快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意见》,引导省内重点企业、龙头企业“走出去”,在境外建设能辐射我国西南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依托云南区位优势,延伸同东南亚国家的农业合作产业链。在东南亚国家开展农技合作推广,在境外建立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园区、农业生产基地、大宗农产品交易中心和仓储中心;争取高位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层面对云南粮食企业“走出去”的政策保障措施。
省政协常委、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副主任李英杰:
发展预制“云菜”产业 助推高原乡村振兴
云南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多达1528个。“云菜”已成为“健康、绿色、生态”的代名词,为云南省预制菜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启了广阔的市场前景。抓好预制菜产业的发展,对推动高原特色农业联农带农,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意义重大。目前,我省预制菜加工产业尚属起步阶段,全省仅有少部分预制菜加工企业(多为省外企业投资成立)在进行初步的生产经营,多为供应企业客户产品及净菜配送。且多数企业生产基地单一,没有配套的仓储物流和冷链运输能力,面临产业链分散、产业供应分离、产业价值分裂的现实困境。为此,建议加快推进预制菜生产全流程的标准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云南特色商标品牌,依托云南高原特色优质农产品,培育预制菜核心企业、优势产区、优质供应基地,打造预制菜领域的“云南高原绿色食品牌”。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针对预制菜产业“连一(农业产业)接三(餐饮服务业)”的特性,运用好省政府配套资金支持农产品加工的契机,引导农业向食品加工业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聚集。加快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建设和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建设一批预制菜加工重点项目。充分发挥沪滇合作优势,吸引沪企等省外龙头企业投资云南预制菜加工,带动云南优质预制菜销往上海等一、二线城市,实现全产业链融合化。加强线上线下宣传推广,逐步建立并扩大预制菜销售平台。针对目前市场需求量大的实际情况,大力拓展订单农业的市场份额。同时,充分利用我省食材的多样性,研发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预制净菜及单品种预制菜。鼓励生鲜配送企业、超市推广预制净菜配送及销售,逐步构建起多层次、多种类的营销体系。
省政协常委、楚雄彝族自治州政协主席赵晓明:
共育一朵菌 同兴一方业
云南被誉为“真菌王国”,野生食用菌种类多、分布广、产量大,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和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随着我省菌类市场主体的迅速发展,野生食用菌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科研均已具备良好的基础,“云菌”也已成为云南一张靓丽的名片。目前,野生食用菌市场空间大,但发展中还存在市场主体不强,品牌打造难;产业化程度低,提质增效难;科技支撑不足,辐射带动难;融合发展不深,市场拓展难等问题。为此,建议大力实施新型市场主体培育工程,提升野生菌产业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市场化水平。培强龙头企业,由省级层面搭建招商引资平台或渠道,精准对接,积极引进全国食用菌重点企业。抓紧研究制定全省统一野生食用菌产品技术标准化体系,推动野生食用菌合理保护利用立法工作,并大力推动“三品一标”认证,把云南打造成野生菌全产业链标准制定起源地和技术运用高地。同时,要整合科研力量,集中开展食用菌资源保育、品种选育及生产技术联合攻关。建立省、州(市)、县(市、区)、乡(镇)四级技术支撑体系,推动龙头企业组建联盟,参与科研攻关、产品研发和技术推广。进一步加大对菌种培育研发的支持力度,开发更多野生食用菌驯化品种,改变“大资源、小产业”的现状。另外,要发挥南华县作为全省唯一被商务部认定为食用菌“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的野生菌“一县一业”示范县优势,在科研攻关、全产业链布局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并以此为中心,引爆全省野生食用菌产业发展。依托云南文旅资源,打造一批以野生食用菌为主题的精品旅游线路。发挥新型市场主体作用,打造一批具有鲜明辨识度的国内响亮、国际知名品牌,使野生菌成为云南旅游、康养、消费新标签。大力推进野生菌主题公园、食用菌研学基地等建设,扩大宣传范围,提高影响力。
省政协常委、省农业科学院条件平台建设管理处处长曾永川:
加大种业创新力度提高产业综合效益
玉米是我省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农作物。近年来,我省玉米种植面积远大于水稻、小麦播种面积之和,约占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43%,总产超过全省粮食总量的50%。然而,我省玉米产业发展还存在单产水平低、栽培品种营养品质低、品种同质化严重、鲜食玉米产业化程度低、生物育种技术运用滞后等问题。长期以来,省内玉米产量只能满足70%左右的需求量。建议加大种业创新力度,强化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建立产、学、研、用结合的种业协同创新体系;集聚国内外玉米种业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资源,打造现代玉米种业技术创新平台,建立完善主体多元、广泛参与、资源共享的种业科研创新体系。同时,利用先进生物技术发掘高产、抗病虫、养分高效利用等关键基因,创新单倍体育种、分子设计育种、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等技术,加大创新玉米种质和培育突破性新品种的力度;加强玉米单产提升、营养品质提升等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难题攻关。畅通种质资源引进、交流和利用渠道,创新玉米种源,解决品种同质化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开展地方特色资源鉴定、优质鲜食玉米种质创制和新品种培育,促进鲜食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另外,在西双版纳建立面向东南亚的“国际热带玉米研究中心”,搭建生物育种技术创新研究国际交流平台,面向东南亚推进热带玉米种业发展。提高热带玉米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质量,培育面向东南亚的绿色、高效、优质杂交玉米新品种。强化主产区生产基础条件建设,加快主产区高稳产农田建设,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加快绿色生产方式转变,提高玉米综合生产能力,完善配套烘干仓储设施,支持青贮饲料建设,提高产业综合效益。
省政协常委、民进云南省委专职副主委金振辉:
打造绿色“云品” 形成产业集群
云南是我国重要的香辛料种植基地。目前,花椒已形成一定种植规模,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香辛料种植主要集中在脱贫地区,我省应着力促进脱贫地区香辛料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建议推动“三品一标”认证和可追溯体系建设,开拓成渝、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及“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大市场,推广直采生产基地和订单种植模式。围绕以香辛料为原料的调味品、预制菜、保健品,打造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云”字号绿色品牌,扶优扶强单山蘸水、云辣股份、德和罐头等本土企业,推动国内外品牌餐饮企业专属定制我省香辛料加工产品。引进行业领军企业,推进一批大型龙头企业向主要种植区集中,形成产业集群。同时,围绕打造“世界香辛料生产加工基地”,聚焦绿色优质原料基地、绿色加工集聚区、绿色物流建设,重点打造草果、砂仁等品种规模化生产集群,加快形成“科研平台+示范基地+科技企业+电子商务”全产业链。积极创建国家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争取纳入国家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项目,建立完善标准化、规模化良种繁育及研发体系。另外,加快精深加工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开展香辛料原料基地技术管理和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建设。建立企业、研发机构、产业基地的创新联合体,开发中高端精深加工产品。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为核心,打造覆盖全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香辛料集散中心、交易中心、定价中心和信息发布中心,完善云南主导的香辛料品种系列价格指数发布机制。建立香辛料数字化市场流通体系,供应商分级标准及考核评价体系,推广香辛料现货仓单交易模式,推动香辛料市场实现数字化、集约化和智慧化。围绕香辛料大市场建设和中老、中缅、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打造国际香辛料综合物流园。
省政协常委、昭通市政协主席申琼:
抓实后扶工作增强“造血”功能
昭通市是全国、全省脱贫人口最多和搬迁规模最大的地级市。2022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通报,昭通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成效明显。然而,在易地搬迁安置区后续管理发展中,依然存在群众稳定增收难、基础配套提升难、缺口资金化解难、“一老一小”关爱照料难等问题。为做好我省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建议结合安置区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加强项目谋划,推动适宜产业、重点企业向安置点转移。持续巩固深化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劳务协作,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质量。同时,将安置区建设纳入相关重点建设规划予以支持和优先保障,加快完善安置区基础配套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推动安置区与所在城镇融合发展,持续健全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加强搬迁群众感恩教育,确保安置区和谐稳定。另外,要继续推进资产处置、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有效调节土地增减挂钩剩余资金,积极向上级汇报争取支持,全力化解建设缺口资金难题。探索研究采取由国有平台公司统一经营管理等形式,规范扶贫资产开发管理,发挥资产效益。抓好后扶基金设立,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支持安置区完善提升产业基础设施等,增强安置区和脱贫群众“造血”功能。此外,要划分网格、责任包保,组织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社区“两委”、楼栋长、单元代表等人员组建“四级网格”联防体系,对社区特殊群体人员实行定人、定责、定期、包网格的“三定一包保”责任制。以“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模式,促进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良好格局。落实好土地要素保障,建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公益性公墓,探索“生态殡葬、文明祭祀、绿色惠民”殡葬模式。
省政协常委、民建云南省委专职副主委赵燕蓉:
加速品牌打造 制定地方标准
品牌强农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近年来,我省“绿色云品”打造成效明显,但品牌农业发展滞后,急需按下品牌创建的“快进键”。当前,我省品牌农业建设面临品牌农业管理服务不到位、品牌农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品牌农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等突出问题。为加速“绿色云品”品牌打造,推动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议发挥省级主导作用,优化整合我省品牌农业布局,建立“省级整体品牌+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品牌运营体系;培育核心品类品牌,以“云茶”“云花”“云菜”“云果”“云药”等优势产业为重点,打造一批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核心品类品牌;做大区域公用品牌,鼓励市县两级充分挖掘各地特色产业,因地制宜打造地方公用品牌。同时,制定完善农业生产地方标准,鼓励龙头企业制定农产品企业标准,推进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用高标准打造优质产品。依托“数字农业”建设,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不断完善“绿色、有机、无公害”等农产品的认证标准,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此外,从管理入手强品牌,提升支撑保障能力。加强品牌管理,成立“绿色云品”品牌运营中心,承担省级品牌的标准制定、传播推广和保护利用等工作。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创设专属产品、优化信贷条件,为品牌企业提供精准高效的信贷支持。健全考核奖励机制,将“三品一标”认证(登记)作为各地和生产主体申报项目的重要考量。加强宣传营销,支持品牌主体与大型供应链企业、优质电商等合作,举办形式多样的渠道对接活动,形成传播“绿色云品”的强大合力。
省政协常委、省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王东:
补齐人才短板 打造优质“云品”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立足云南实际,做实、做活、做强了“土特产”大文章。经过全省各级各部门的不懈努力,土特产已成为全省农民持续稳定致富增收的重要“推动力”,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支撑力”,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牵引力”。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我省还存在乡村人才培养政策支持不到位和乡村人才数量不足、能力不强、素质不高、机制不活等制约做实“土特产”大文章的问题。为进一步放大“特”的优势,打造优质绿色“云品”,破解人才难题,补齐人才短板,建议各级各部门建立健全支持人才下乡政策措施,让返乡人才有认同感、存在感、成就感和获得感,用政策、待遇、荣誉、责任把优秀的人才留在农村。建立农村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双向交流机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培养人才。以需求为导向,依托职业院校定向培养乡村产业振兴人才。以结果为导向,采取建立农村实践基地,让专家学者走进田间地头,把科研成果落地在农村、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发挥龙头企业科研、管理和经营优势,培育一批乡土“工匠”和经营能手。龙头企业是农产品品牌发展的基石,通过龙头企业品牌效应带动引领打出“企业品牌+区域公用品牌”组合拳。制定符合品牌特征的营销策略,深挖“土特产”潜力,对“土特产”进行“精包装”和“深加工”,有效提升“土特产”价值。充分发挥线上云平台优势,为“土特产”宣传、吆喝,畅通销售渠道,让更多人圈粉“土特产”。同时,加快农村电商创业园和电商直播基地建设,帮助和引导各地开展电商培训,让电商销售模式进入千家万户、家喻户晓。建立乡村急需人才供需对接平台,采取“电商平台+主播培育”等方式,培育市场所需要的专业性人才,补齐做实“土特产”这篇大文章的人才短板。
省政协常委、昆明理工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总经理袁锐波:
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培育新型市场主体
云南省围绕“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绿色化、市场化”要求,积极创建“一县一业”示范县和特色县。其中,新型市场主体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云南省现有的新型市场主体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既处于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期,又要直面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不仅求生存、求发展的压力很大,新型市场主体的作用也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发挥。主要存在经营规模较小、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附加值不高、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建议各级各部门大力推动新型市场主体的培育。出台相关针对性政策,鼓励新型市场主体和本地农副产品的深度融合。加强与银行、风险投资机构等合作,为新型市场主体提供融资支持。提升新型市场主体的科技创新能力。积极鼓励新型市场主体参与“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发挥新型市场主体在“一县一业”产业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通过派驻、聘请农业科技专家团等方式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研发新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的质量,进行市场研究分析,为本地农副产品开发出适合市场和消费者的新品种。另外,要建立新型市场主体资源经济模式,积极引导新型市场主体优化经济结构,引导其发展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和产品。通过政府政务平台,帮助新型市场主体形成灵活的经营模式和多样化的市场渠道,引入有品牌、有技术、有渠道的市场主体。积极培养新型市场主体人才队伍。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人才队伍为目标,因地制宜围绕县域农业特色优化布局,选择县域内最强或发展潜力最好的产业,通过“三区人才培养”科技项目,“非公经济管理人才”培训项目等,培养“一县一业”产业人才和技能农工。
省政协常委、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朱书生:
制定规划政策 发展设施农业
我省作物资源丰富、气候条件好,但耕地资源紧张、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重,从提升农业质量效益、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看,特别适合发展耕地资源节约、生态环境友好、资金和科技“双密集”的设施农业。近年来,我省以蔬菜、瓜果、花卉等作物为主的设施农业快速发展,设施装备技术档次不断升级,成为高原特色农业的新亮点。但也存在设施农业总量占比低、单个规模小,设施简陋且标准化程度低,以及科技创新配套存在短板等问题。为此,建议各级各部门高位组织,成立省级工作专班,建立联席会议协调机制。抽调州、市和省政府有关部门人员,成立省级设施农业发展工作专班,负责研究发展规划制定、政策文件起草等工作。另外,要全面支持,制定发展规划与行动计划,成立专项基金。将设施农业作为高原特色农业的关键抓手,制定规划,出台稳定长效的扶持政策,把中等规模设施农业纳入支持范围。实施设施农业行动计划,将“湖泊革命”攻坚战与设施农业发展相结合,加大对九大湖泊地区设施农业的支持力度。适当管制,为符合规定条件的设施农业提供用地支持。按照国家相关部委要求,以是否破坏耕地耕作层为标准,适当放松对不破坏耕作层的设施农业用地限制,并简化行政审批流程,给符合条件的设施农业用地“松绑”。制定支持设施农业长期使用农村土地的政策,吸引设施农业投资。最后,还要注重科技支撑,以技术研发及标准制定助推设施农业发展。设立设施农业科技研发专项,加快形成适合省情农情的设施设备、农业智能化技术及生产模式。制定设施农业省级地方标准,提高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生产水平。同时,将设施农业发展与新型农业主体培育相结合,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特派团、科技小院等,为新型农业主体提供技术支持。
部门回应
省发展改革委:
确保民生保障落到实处
省发展改革委全力推动大型搬迁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将大型安置区打造成为新型城镇化“新名片”。加强对搬迁群众的补贴,确保民生保障落到实处,会同省财政厅、省乡村振兴局等6家部门下达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以奖代补资金5000万元,受益搬迁群众超过40万人;下达易地搬迁大型进城安置区水电费物管费减免补贴资金1766万元,惠及全省55个进城安置区。下一步,省发展改革委将持续推动各项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措施落地见效。加强调度、积极研判,防止出现后续扶持工作力度减弱、标准降低、推进不扎实等问题。并会同有关部门依托“一平台三机制”,以低收入群体为工作重点,持续推进扶贫车间带动就业和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提升巩固家庭收入。进一步压实地方属地管理责任,持续跟进抓好存在问题的专项整治,举一反三,常态化开展排查整治,确保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加快特色农业强省建设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按照相关部署和要求,积极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对农产品加工重点项目进行支持和奖补,大力培育农产品产业中小微企业,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下一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聚焦精深加工,坚持集群发展、内培外引、创新驱动、品牌赋能、要素支撑,做精做特农产品加工业,以实际行动加快特色农业强省建设。云南咖啡在国内具有领先优势,是中国最大的咖啡种植地、贸易集散地和出口地。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高度重视咖啡产业发展,推动落实《关于推动咖啡精品率和精深加工率提升若干支持政策措施》,将咖啡产业纳入专项资金支持范围,支持产业发展。加大优质企业培育,全省咖啡行业现有专精特新企业4户、创新型中小企业2户。同时,支持咖啡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从技术赋能、经验赋能、渠道赋能等方面为云南咖啡产业中小企业提供针对性、实用性、普惠性的数字化转型服务。
省农业农村厅:
全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
委员们的建议与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相契合。下一步,省农业农村厅将充分吸纳委员们的意见建议,会同相关部门,切实抓好推进落实,在新政策的制定及相关项目谋划中予以考虑。对于委员们提出的“藏粮于外”的建议,省农业农村厅将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结构,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并完成甘蔗、天然橡胶等重要农产品的生产任务。在此基础上,省农业农村厅还将进一步协调国家有关部门增加粮食等农产品的进口配额,鼓励农业企业“走出去”,到周边国家建设生产基地,增强粮食供给的保障能力。省农业农村厅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安排和这次会议精神,切实抓好相关工作落实,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全力以赴推进特色产业发展。
省商务厅:
拓宽滇味预制菜销售渠道
我省农产品资源丰富,为推动引导预制菜产业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省商务厅已积极推动建设了西南地区首个专业的预制菜批发交易市场——云南雪力预制菜批发交易市场,并于2023年3月投入运营。预制菜批发交易市场集“预制菜+数智交易”的展示、体验、推广、交易、结算及渠道搭建、电子商务、冷链储运等于一体,线上线下融合,同时,建成了10000立方米的中央冷库,首创“冷链仓储服务+物流冷链配送+同城配送”一体化供应链解决方案。目前,共有国联水产、正大集团、美好集团等52家省外预制菜头部企业和伊天园、诺邓火腿等39家省内预制菜上下游企业入驻预制菜批发交易市场。下一步,省商务厅将积极推动以滇菜为主的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制定出台“云南预制菜流通标准”等一批预制滇菜标准;结合城乡商业体系建设,支持中央厨房建设,推广“中央厨房+冷链配送+餐饮门店”模式;挖掘滇菜饮食文化,讲好滇菜故事,打造滇菜品牌。
省市场监管局:
着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为做好“土特产”大文章,全面助力乡村振兴,省市场监管局不断优服务、提品质,着力发挥标准支撑引领作用,积极构建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新型标准体系。截至2023年6月,我省累计发布地方标准3232项。其中,涉及农业农村、乡村振兴地方标准711项,占60.7%;《生态普洱茶生产加工技术规程》等7项涉及茶叶省级地方标准、《普洱茶仓储规范》等4项团体标准,为茶叶绿色有机深加工和提升产品质量提供了标准指引。另外,我省还着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持续保持有机产品领先地位。组织制定并推进实施《云南省深化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加强质量宣传、教育、培训相关工作,不断提升社会公众质量意识和综合素质。结合“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昆明等州市在惠企培训中进行有机产品认证相关知识宣讲,指导服务相关企业(组织)取得有机产品认证证书。截至5月底,我省新增有机产品认证证书311张,涉及获证组织253个,均位列全国第一,证书总数2616张,位列全国第一。
省财政厅:
支持农业市场主体发展壮大
省财政厅坚守粮食安全生产底线,安排资金126.07亿元,聚焦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振兴、种粮主体、农机购置与应用、扩种增产、提质增效和防灾稳产等七个方面,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同时,坚持“育龙头”,围绕种业、咖啡、奶业、蔬菜、水果、肉羊等重点产业,聚焦重点环节,通过对种植养殖、加工、冷链物流环节投资进行奖补、对新增贷款进行财政贴息、对农业设施投资予以奖补等政策,扩大农业有效投资,支持农业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另外,省财政厅还坚持“育人才”,安排9.54亿元,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素质农民培育、农技推广等方面,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高素质农民培育、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以及发展农业信贷担保业务,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同时,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重点支持具有较好资源禀赋、良好市场前景、带动增收能力强的种养业,延伸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和休闲农业、“农旅”融合等以农业产业为主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省乡村振兴局:
提升产业帮扶项目带动增收能力
近年来,省乡村振兴局聚焦主责主业,通过不断强化资金支持、科学谋划产业项目、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对接关系、强化科技人才支撑等措施,充分挖掘乡土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持续抓实产业助力脱贫人口增收。3年来,全省培育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强县和优秀农业龙头企业,形成蔬菜、花卉、肉牛、咖啡、橡胶5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每个脱贫县基本形成了2—3个特色主导产业,2.86万个新型经营主体与163万户有产业发展条件及意愿的脱贫户和监测户建立了利益联结关系,为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促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省乡村振兴局将继续坚持补短板强弱项夯实“土特产”发展基础,扎实稳妥推进“土特产”发展,进一步推动“土特产”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共同发展,提升产业帮扶项目带动增收能力。
记者李芳董荣蓉何健美·整理王德华·图
原文链接:http://www.ynzx.gov.cn/cwhy/269088.j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检察公益诉讼10周年座...
24-12-23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
24-12-20李强主持国务院第十一次...
24-12-18“协”各方 “同”前进
24-12-18我区扎实推动医保便民利...
24-12-18民进宁夏区委会建议:持...
24-12-18交通建设提速,推进高效...
24-12-18贺兰县政协主席会议成员...
24-12-18
热门资讯
习近平赴山西考察调研
20-05-14为新时代政协提案工作凝...
20-04-23中纪委最近一年至少5名...
20-11-16习近平勉励山西:早日蹚...
20-05-14无名烈士墓修缮整治一新
20-05-14刚刚!最高检这样说:民...
21-01-07湖南省郴州市委政法委原...
20-05-14陕西省政协文史馆展品及...
20-04-23辽阳县人民检察院对程永...
21-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