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政协法制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文化园地 > 正文

宋庆龄帮助斯诺赴陕北

发布时间:2023-07-31 来源: 黑龙江政协 作者:佚名

  

  1928年夏,斯诺远涉重洋抵达上海,寻找“东方的魅力”。他原打算作短期停留,但为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决定先落脚申城再寻找机会去各地考察。在黄浦江畔,这位年轻的美国记者遇见中国许多知名人士,其中宋庆龄对他的影响尤为深刻:使他对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有了崭新的认识,走上了支持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艰辛征途。

  

  宋庆龄与斯诺交谈

  半张5英镑的钞票

  1931年9月,斯诺应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之约,拟撰写宋庆龄传略,为此请求她会见。宋庆龄安排“在静安寺路(按:今南京西路)上的一家巧克力商店”,与他第一次见面。斯诺曾回忆:“宋庆龄的教育,消除了我的一些无知,通过她我体验到了中国的美好思想和感情”“宋庆龄帮助我认识了国民党的情况,认识了孙中山的为人及其未竟之志”“及时地认识了宋庆龄,使我能够领悟到:中国人民能够彻底变革他们自己的国家,并且能够迅速地提高他们的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

  1932年1月,日军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中国军队奋起抗击。斯诺多次奔赴前线采访,及时向世界披露十九路军抵抗日军进攻的消息——“中国人在战火中苏醒了”。斯诺在一篇报道中记述:“当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转向革命,拒绝将该市让与日本人时,宋庆龄夜以继日地工作。她在交通大学筹建了一所规模宏大的国际医院,并且招募了一些妇女准备被服、床单、绷带等物,还把自己的住宅当作仓库,每天都从那里发放这些物品。”

  当斯诺逐渐了解在中国西北黄土地上活跃着为世人称道的红军,看到了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走向光明之希望,他决心“拿一个外国人脑袋去冒一下险”,冲破封锁前往采访。1936年春,斯诺专程由北平(今北京)来到上海莫利爱路29号(今香山路7号),拜望宋庆龄,请求给予帮助,“以便到红军地区以后起码作为一个中立者的待遇,而不被当作间谍”。不久,宋庆龄通过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与陕北中共中央取得联系,获得中共中央同意“邀请一位公道的外国记者和一名医生,到陕北去实地考察边区的情况,了解中共的抗日主张”的信息;她将此告诉美国医生马海德时,说:“我看你和斯诺一块儿去吧!”随后,宋庆龄安排董健吾(中共党员)在西安护送两人赴陕北。

  斯诺曾回忆:“通过她(孙夫人)的安排,我同北京的一位教授取得了联系,这位教授给了我一封致毛泽东主席的介绍信,与此同时他还告诉我同西安的地下工作者接头的办法。”董健吾在一份资料中则说:“宋副主席又要我再赴陕北,护送世界日报记者斯诺和美籍医生马海德至瓦窑堡。她马上函约他们由北平至西安,并请我先到那里等候他们,叫我化名王牧师”“我到西安招待所住9号房间。我在那里等候了三天,果然有两位外国朋友叩门而入。我去接待他们的时候,斯诺问我是否是王牧师,我告他是。他即将宋副主席给他们的半张剪开的卡片(按:据马海德回忆是半张5英镑的钞票)交给了我,我也取出她给我的另一半张,对照之下,完全符合。于是我们坐下畅谈”。由此可见,宋庆龄为斯诺、马海德顺利赴陕北作了充分的考虑。

  

  当年,斯诺赠宋庆龄的《Red Star Over China》(《红星照耀中国》)扉页题签

  “此书的第一位读者”

  1936年7月初至10月中旬,斯诺深入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成为第一位访问红色苏区的外国记者,一共做了16本笔记、拍了24个胶卷,大量文字和照片不仅是珍贵资料,也见证了他从求真相到求真理的转变。斯诺返回北平,马上奋笔疾书,将毛泽东在保安(今志丹县)与他谈话的全文和对陕北的综述寄给一些英文报刊。11月14日、21日,上海《密勒氏评论报》分两期发表斯诺的《与共产党领袖毛泽东的会见》,并登载他所摄毛泽东头戴红军八角帽的大幅照片。

  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的《Red Star Over China》(《红星照耀中国》)完稿;10月,该书由英国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首次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红色政权的真实面貌,引起巨大轰动,成为连续加印的畅销书。

  同年8月,日军在上海发动“八一三”事变,历时3个月的淞沪会战打响。9月,斯诺来到硝烟弥漫的申城,为英国《每日先驱报》进行战地采访。11月,斯诺收到从伦敦寄来的《Red Star Over China》(《红星照耀中国》);他将这本书赠给宋庆龄时,在扉页恭敬地写着:“送给勇敢的革命家庆龄同志,您是中国第一位鼓励我写作此书的人,而且是此书的第一位读者。书中有不妥之处请见谅。”

  上海沦陷后,斯诺参加过“星二聚餐会”。卢广绵(中国工合运动先驱)曾回忆:“各界爱国人士成立一个救国组织,叫‘星二聚餐会’,在沦陷后的上海做一些救国工作。参加这个聚餐会的有上海各方面的代表人物。文化界有韦悫、胡愈之、郑振铎”“一次聚会上,美国朋友斯诺(Edgar Snow)和他的夫人尼姆·韦尔斯(Nym Wales)也来参加。他们当时刚从陕北解放区来,谈到对日战争爆发后的后方工业生产问题,认为沿海一带工业区已沦陷,抗战将是长期的,而且主要是游击战,因此应以合作社方式动员后方的人力物力”。那时,胡愈之看到斯诺的《Red Star Over China》(《红星照耀中国》),就希望尽快推出该书的中译本;斯诺很高兴,随口说了件趣事:其实该书原名《Red Star In China》,印刷厂排字工人误将“in”排成“over”,如此一来,表达的意思反而更鲜明。

  

  1937年10月,在伦敦印行的《Red Star Over China》(《红星照耀中国》)

  《西行漫记》的力量

  1938年初,胡愈之与许广平、周建人、郑振铎、吴耀宗、陈鹤琴、张宗麟、孙瑞璜、王任叔、冯宾符、胡咏琪、胡仲持、黄幼雄、陈明等集资在上海筹建复社。复社作为由共产党人发起创办的出版机构,在2月出版的第一本书即为斯诺的《Red Star Over China》(《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为了便于流传将书名译成《西行漫记》,并增加英文版中所无的不少珍贵照片。胡愈之曾这样回忆《西行漫记》出版过程:“当时上海租界当局对中日战争宣告中立,要公开出版发行这本书是不可能的,在继续进行新闻封锁的国民党统治区,就更不必说了。但是得到斯诺本人的同意,漂泊在上海租界内的一群抗日救亡人士,在一部分中共地下党员的领导下,组织起来,以‘复社’的名义,集体翻译、印刷、出版和发行这本书的中译本……”

  复社推出的《西行漫记》,第一版印2000册,很快售完;不到一年,就印了4版。在中文初版序言中,斯诺激动地表示:“毛泽东、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还有几十篇和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从这些对话里面,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凡是这些,断不是一个作家所能创造出来的。这些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在《西行漫记》的影响下,许多有志青年奔赴陕北或投身抗日战场,如著名漫画家华君武时为银行职员,阅读该书后毅然丢下“金饭碗”,历经3个月的长途跋涉抵达陕北,他曾说“这都是《西行漫记》给了我力量”。

  今年,是复社出版斯诺的《西行漫记》85周年。回眸昔日宋庆龄对斯诺的热忱启迪和帮助,令人感动。

  (本文作者为第十二届上海市政协文史委委员)

  




原文链接:https://www.hljzx.gov.cn/index/wstd/2023072831503.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政协法制网 zx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