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政协法制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文化园地 > 正文

李骥元和他的《李中允集》

发布时间:2023-07-30 来源: 四川政协 作者:佚名

  在“罗江四李”中,李骥元留下的诗作最少,我们能够读到的机会也最少。一方面,他45岁英年早逝,生前所作诗稿自己尚来不及整理;另一方面,其诗集《李中允集》赖其兄李鼎元整理付梓,但付梓后没有再次刊行,流传面不广。为此,笔者广搜资料,整理骥元及其遗集相关的文稿,希望能增进对这位蜀中才子的认识。

  关于李骥元的生平,我们目前能够读到的最完整的资料,是其堂兄为他作的传记——《李骥元传》。这个传记,收在嘉庆版《罗江县志·艺文》及李调元撰《罗江县志·人物》中。另外,在《清史稿·列传·李调元传》后,附有李鼎元、李骥元小传;《李中允集》中有乾嘉时著名文人法式善、杨芳灿所作序文。从这些记录里,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其生平。

  李骥元生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卒于嘉庆四年(1799年)。作为家中次子,骥元有条件读书,而且嗜书如命,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这种读书境界,主要得益于家风的熏陶。乾隆中叶,蜀地经济得到极大地恢复。自李化楠中进士后,李氏家族已经开始了全面发展复兴。李调元比李骥元年长21岁,李鼎元比李骥元年长6岁。李调元在醒园环翠轩读书的时候,“香如叔亦令鼎、骥二弟从学举业”,两位兄长的勤奋苦读给骥元以极大地垂范和指导。

  少年骥元立志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人生价值。但是他初入科场的考试却并不顺利,第一次参加童试即落第而回。次年又考,刻苦读书的骥元得到了回报,“即由县州院连取二案首,入庠”,不仅取得秀才资格,而且连续取得县试、州试第一名的好成绩。时任学政吴省钦(字冲之)亲自为其改名,将原名“继”改为“骥”,并说,“汝千里驹也”,对骥元寄予很大的期望。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李骥元中乡试第五名经魁,时年22岁。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李骥元中甲辰科进士。当时,四川进士额仅两名,除了罗江李骥元外,另一位是巴县张锦。发榜的时候,当时的举子们说,“皆读书种子也!我辈不第可无恨矣。”可见大家都非常认同骥元才学。殿试时,李骥元名列二甲,后改翰林院庶吉士,三年散馆后授翰林院编修。李调元曾自豪地说,“于是三翰林之名噪天下”。这一科的主考是著名文学家纪晓岚。纪氏说了一段这样的话:“吾今科所取皆读书人,而首推者实雨村之弟骥元也。吾昔皆二甲,未得编修,今不缺矣!成吾志者子也!”

  

  李骥元雕像。

  能够得到纪晓岚的期许和嘉勉,李骥元文名大噪。但是骥元“生平不喜应酬,在京亦不多赴宴会”(李调元语),“为性伉直,不习事故”(法式善语),“持论严正不阿曲”(杨芳灿语),因此“早入翰林而久滞不迁”(法式善语),成为一个长留翰院十余年的清闲词臣。

  到了乾隆六十年(1795年),李骥元参加乡试考差,名列头等,与太常寺卿施朝干充任山东副主考,有了一次出京的机会。这时嘉庆已经即位了。嘉庆对于李骥元的工作非常满意,“召对称旨,问家世甚悉,天颜大喜”,不久“即升左春坊左中允”,这算是骥元十余年词臣生活的第一次变化。这时,骥元不但得到一些王公大臣的交相荐举,也得到成亲王的赏识。嘉庆三年(1798年),

  骥元奉特旨,派入上书房行走。正在人们期待骥元能够大展身手、大有作为的时候,一场疾病夺走了这个中年才俊的生命。嘉庆四年(1799年)五月初三,骥元“忽得咯血之疾。始犹勉强上朝,因误服凉药,遂至不起”,年仅45岁。

  骥元病逝时,4个儿女合在一起的年龄刚刚10岁(后仅一女长成,其余皆夭折)。调元、鼎元悲痛欲绝,作诗悼之。李调元在《闻四弟编修骥元赴,大恸。率男朝础设位北向祭之,哭诗二首》中写道:“家信联翩喜浃旬,无端讣到变酸辛。死如可待吾何惜,生与谁朋汝最亲。好学颜回偏短命,呕诗李贺竟捐身。临风哭罢还呜咽,三李如今少一人。”李鼎元此时正在出使琉球途中,闻讯作《哭凫塘》《再哭凫塘五首》,其中有“举世无伯乐,谁识千里马”“朝哭血自饮,暮哭声暗吞”“慎毋随我行,东海浪拍天”的句子,读此可知鼎元悲恸之情。在《再哭凫塘五首》(其四)中,鼎元回顾了骥元一生苦读、刻苦为文、壮志未酬的经过:“勤学如弟少,呕血作文字。早知命不延,兹事亦可弃。读君感时篇,激发见忠义。诵君馆阁词,朗朗庙堂器。行世知有期,莫救眼中泪。信哉身后名,不如生前醉。”

  骥元壮年辞世,其履历也非常简单。青少年时期居乡读书,29岁进士及第后,除一次丁忧回乡、一次考差山东外,基本在京城过着穷愁清闲的词臣生活。由于突发疾病,他还没有来得及整理自己的诗稿,便与世长辞,对于一个非常看重诗歌创作的诗人来说,实在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

  鼎元出使琉球归来,处理了骥元的身后之事,就把出版骥元诗集的事情作为一件大事来做。1802年,即骥元殁后4年,他携骥元遗稿,分别找乾嘉时期的知名文人杨芳灿、法式善,请他们作序,并请蜀中出版家龙万育刊刻出版。杨芳灿深情地说道:“嘉庆壬戌(1802年)仲夏,墨庄先生以哲弟中允凫塘先生诗集属余校勘,云将付之剞劂。时踞凫塘之没四年矣!凫塘有子,弱龄殇折。阿兄抱此遗集,为其弟身后名计者,靡不曲至。鸰原之谊,为可悲也。”正是有了鼎元的坚持与付出,我们现在才能一睹蜀中才子李骥元的诗,罗江“四进士”的诗作才能够都得到展示。

  但这毕竟不是诗人自己校定、选辑的本子。大概在骥元生前,已经有将自己诗集付梓的打算,李调元曾经为此写过《凫塘集》序,书名以骥元的号来命名。我们今天看到的选集,书名定为《李中允集》,是因为骥元曾作左春坊左中允的官职的缘故,这是另一种名集的方法。

  按照《李中允集》龙万育序,李骥元的诗集正式刊行是嘉庆十七年(1812年),距离嘉庆七年(1802年)杨芳灿校勘遗集已经过了10年。龙万育,四川成都府成都县人,历仕西北府县,后任甘肃西宁道、署理甘肃布政使。因为长期仕宦西北,“仆仆然未得一日闲,以是数载未能付梓”。“墨庄千里书来,频以相扣,所以为其弟身后名者至切。余曷敢旦夕忘而使凫塘之诗不早传于世耶?遂即以凫塘之诗为先鸣,而西蜀英才集亦将续致而汇刻之。”因此,《李中允集》是龙氏刻书事业最早的作品之一。这个集子,在敷文阁嘉庆十七年版问梓后,即没有再版,因此传世的极少。据有关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有这个本子。笔者所见,为此版的复印本。

  

  《李中允集》 。

  《李中允集》共六卷,每页有“敷文阁”版记。前有嘉庆六年法式善序、嘉庆七年杨芳灿序、嘉庆十七年龙万育序。每卷卷首有“绵州李骥元称其撰,锦里龙万育燮堂校梓”字样,共收骥元17年间(1782年—1799年)作品433首。从这个集子来看,骥元27岁以前的作品都散佚了。余下的这400余首古今体诗歌,是我们认识骥元的宝贵资料。

  骥元的诗,首先是情谊缠绵、纡徐冲淡。骥元身体孱弱,但是孝老爱亲,兄弟情笃。在诗中,他常常写自己的病和贫困:“家书初写就,离泪沾衣襟。篇末讳言病,恐伤慈母心”(《病中寄家书作》);“已为家贫伤米贵,何堪岁暮惜衣单”(《得家书作》);“居官事少惭尸位,恐母愁多讳说贫”(《戏成》);“凭君莫更笑浮名,我亦艰难历半生。不宦母无微禄养,将归儿少薄田耕”(《答客》);“母训不教为热客,儿才惟许作闲官”(《全家》)。这些诗情谊殷殷,如话家常,读来感人至深。

  因为久宦京华,骥元的诗有浓郁的乡愁和家国情怀。他和调元、鼎元以及仕宦未归故乡的同门保持着紧密的书信联系和诗词唱和,这些对于“不喜应酬”“不习事故”的骥元来说,是最好的精神慰藉。他1300余言的长诗《怀墨庄兄诗一百韵》,字里行间,不但“鸰原之谊”感人肺腑,也是一篇珍贵的历史文献。他还在《送雨村兄归蜀》中高度评价兄长调元的著书事业:“著作留天壤,功名付太虚。行归三亩宅,送老五车书。故国田园美,全家岁月舒。别兄无限思,芳草暮春初。”

  他的景物诗,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并赋予自己的情感。如“赏花随蝶远,除草带萤飞”(《斋居》),写出居家的闲适与恬淡;“绿槐疏柳行人歇,流水空山夕照明”(《蝉》),让人跟随诗人的步履,仿佛也听到蝉声,而天地万类在我们身外而不觉;“白鹭队飞来,点破溪中烟”(《南村晚眺》),将常见的田园风景描摹得极富诗情画意。

  骥元的诗,也有想象奇谲,踔厉昂扬的一面。“入海飞虹汲水干,回空洒雨势弥漫。直惊天外瀚声落,想见人间客路难”(《大雨书怀》),这几句写雨,不但酣畅淋漓,而且气势恢宏、想象奇诡;“声声鸟雀操庭槐,命仆先除满径苔。见面直言东入海,袖中携得海云来”(《喜墨庄兄至》),兄弟相会前,鸟雀鸣槐、洒扫庭除,兄弟相见时,言辞滔滔、气概豪迈,兄弟情谊可见一斑;“倒泄黄河为笔涨,频呼白酒为诗媒”(《题张船山检讨诗集后》),评论张船山(即张问陶)文思涌来,如黄河之水倾泻而下,这个想象雄浑博大,是非常新奇的。

  骥元古今体兼擅,诗的风格和题材都十分丰富。法式善说他,“耽苦吟,每当构思,摒弃一切,有薛道衡、陈后山之癖”;杨芳灿说他的诗,“忠义激发,如扬衡抵几,慷慨论事也;其至性缠绵,如浣牏捧斝,怡愉笑语也。以至感怀叹逝、羁旅行役之作,忽悲忽喜、忽歌忽咢,生气跃跃,在笔墨畦迳外”;龙万育也谈了自己对骥元诗的感受:“清如澄练,爽如哀梨;奇如夏五之云,闢如巨灵之掌。其缠绵,往复如冰栏;其卷舒,摩盪如海潮。”

  著名诗人王昶在《蒲褐山房诗话新编》中说骥元“诗有奇气,亦有逸气”,并举了很多例子,如“东风吹早雾,豁然露朝阳”“秋风卷地来,黄叶打窗牖”“山顶出天上,山根枕湖眠”“龙山如龙头,垂胡饮江水”“大江日下流,我沿江水上”“天地为大炉,煎此潼川水”“天云送春去,山色青无边”“结交不结心,同室如异地”;又如“荒鸡何与人,偏不稳栖宿。五更枕上鸣,惟酬客梦熟”“河连下上月,沙聚云中雁。人来鸿雁飞,河动月光乱”“看山如饮酒,快意辄心醉”……细细品来,这些选句是很能说明骥元诗风的。

  (尹帮斌)


原文链接:http://www.sczx.gov.cn/content-22e4b4fbce854a6e9a877cc6b7803b42-2c93ea828961284e0189a4ef80e1028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政协法制网 zx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