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政协法制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委员风采 > 正文

倾力履职,唱响各族同胞大团结之歌——记上海市政协委员陈剑波

发布时间:2024-05-16 来源: 上海政协 作者:佚名

  4.jpg

  这个暑期,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少数民族联合会副会长,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声乐歌剧系民族声乐教研室副主任陈剑波很忙:走访调研、专业活动、志愿服务……

  “你从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走来,手捧洁白的哈达,凝望东方明珠塔,满怀期待。我从绿海茫茫的大兴安岭走来,怀抱悠扬马头琴,头枕滔滔黄浦江,情深似海。”

  7月19日下午,在浦东新区花木社区中心,陈剑波和他的学生们登台献唱《家在上海》主题曲。歌声婉转,情真意切,瞬间点燃全场的气氛。这是浦东新区统战文化周启动仪式暨“家在上海·金石榴家园”民族团结进步音乐故事汇活动。

  陈剑波是土家族人,他的故事,是各族同胞在上海追求梦想、安居乐业,并回报社会的缩影,是上海开放、包容的象征,也是各行各业各族同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的见证。

  一条路,由学子到教授

  1969年,陈剑波出生在渝黔湘鄂交界处的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我家乡的山是青翠的,水是碧绿的,人是淳朴的”。

  陈剑波上小学时,从家里到学校,有两三公里的崎岖山路。酉阳冬天下雪可以积起一尺多厚。雪地上的第一行脚印除了早起的鸟儿,就是他与在当地民办学校当乡村教师的父亲一脚一印踩出来的。“我和父亲每天5点就起床赶路。”陈剑波回忆道,父亲很威严,但牵着他的手很温暖、很有力。酉阳四季分明,但陈剑波最喜欢的是家乡的冬天,想来也是因为那条山路上有着属于他和父亲的回忆。

  小时候,收音机连接起了他与外界的联系,从收音机里传来蒋大为和李双江的动人歌声,令他对远方深深向往。也是在那时,他种下了第一颗关于音乐的种子。

  陈剑波天生有一副好嗓子。中学举办广播体操比赛,因为体育委员喊的口令大家不清楚,他就自告奋勇来喊,没想到,这一喊就成了全校连续3年的优秀领操员。接着,学校举办歌咏比赛,他又主动报名参加,没啥悬念又拿了个第一名回家。学音乐的念头就此在心中牢牢扎根。

  高二那年,陈剑波看到了四川音乐学院的招生启事,“那就去考考看吧”,于是说走就走。当时看来是“不务正业、痴心妄想”的念头,也许真的是“命中注定”。这是陈剑波第一次离开酉阳。离开家乡,依然沿着那条山路走,再换船,由小船换大船,再大船换汽车,汽车换火车……整整4天后,陈剑波终于到了川音的所在地成都。

  初战专业考场,考试结果并不理想。当知道自己可能考不上四川音乐学院后,陈剑波失落地往住地走去。巧的是,他在路边遇到3个外地游客模样的人坐在三轮车上问路。热心的陈剑波指引着三轮车,一路小跑把他们送到了目的地,汗如雨下。正是在那儿,陈剑波看见了一则落款为上海音乐学院的招生通知,不甘放弃的他立马报了名。第二天,走入考场,眼前的一幕让他愣住了:台上那3位考官正是昨天三轮车上的那几位“外地游客”。考官们也认出了这个热心肠的孩子。那场考试,陈剑波唱得很放松,酣畅淋漓。

  不久,18岁的陈剑波收到了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民族班的入学通知。

  临行前的那餐饭,令陈剑波永生难忘。

  在屋里垒起一个土炕,中间架一个铁三角,三角上吊一个大鼎罐,下面是四季不熄的火塘,火塘上方熏着腊肉,这便是土家人记忆里不可磨灭的火铺模样。尤其是逢年过节,一家老少会在火铺上吃年夜饭,热热闹闹,其乐融融。这顿只有大年夜才能吃上的饭,陈剑波动身前往上海前也吃到了。那天下午,村民陆续送来米和鸡蛋,他的母亲更是一夜没睡,通宵做饭。粽子、腊肉、汤圆……村民们边吃边聊,火烧了整整一晚。直到第二天微微发亮,大家才依依惜别。

  村民们举着火把,沿着那条山路,一直把他送至山下平坦的地方。

  2006年,陈剑波用自己的积蓄,与两位朋友一起出资,为家乡集资修了一条乡间公路。

  2008年,陈剑波出版演唱专辑《父亲、母亲·故乡恋》,为亲人、为家乡深情而歌。

  直到今天,每每想起这顿“壮行饭”,陈剑波心头还是热得发烫,那是土家族故乡的温度。

  走出家乡,陈剑波与上海音乐学院结下了不解的缘分。因各科成绩优异,他在入学第二年进入上音声乐系本科学习,199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受父亲影响,陈剑波选择成为一名教师,在四川音乐学院声乐系首执教棒。2000年,又作为引进人才,重返上海音乐学院。如今,已是上音教授的陈剑波桃李天下。

  一座城,由陌生到融入

  直到今天,陈剑波还记得自己离开家乡赴上海求学那天的打扮:黑色喇叭裤,透明衬衫配红背心,脚踩姐姐的红拖鞋,再背上一个大大的行囊。虽说是行囊,其实就是用塑料薄膜把东西一层层包裹起来。这层层薄膜裹起的行囊,装载了他对未来的期许,寄托了来自家乡的殷殷嘱托。

  下了火车,因为上海音乐学院没有专门的车来接,陈剑波便搭同学的校车去了徐家汇附近的上海交通大学。他连问了好几个路人,才有人告知,从那儿到上音,还要坐15路电车。在常熟路站下车后,陈剑波围着音乐学院绕了3圈,竟没有找到进去的大门,那一刻,他感觉自己“被大上海吞噬了”。

  正巧,在成都面试时的考官郑倜老师推着自行车出现了。看见熟悉的老师,陈剑波心中的委屈一下子涌了上来,泪水夺眶而出:“老师,我怎么都找不到学校。”郑老师看着眼前这个远道而来灰头土脸的孩子,眼眶也红了,赶紧把他的行李放到自行车上,拉着他进了学校。

  1993年毕业回到西南的时候,陈剑波并没有想到数年后会重返上音。在四川音乐学院声乐系,他踏踏实实任教,并开启作为一名男高音歌唱家的实践,获得不少奖项。

  2000年,陈剑波作为引进人才回到上海音乐学院。他曾先后师从男高音歌唱家于连生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常留柱教授,是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教授招收的第一个民族声乐演唱专业硕士研究生,博士则师从著名音乐学家杨燕迪教授。

  今年,陈剑波已从教30年。其间,上音1301琴房,见证了他在上海音乐学院20多年的教学生涯,也见证了他逐渐融入上海这座城市的经历。在这间不到20平方米的琴房里,他教导出了一批批获得国家级、省市级等不同奖项的学生。对一名教师来说,最快乐的事莫过于“桃李满天下”。陈剑波还编写出版教材《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材精编民族唱法·男声卷》和《中国古诗词歌曲精编》等,被广泛应用于全国各大高校。

  同时,作为一名男高音歌唱家,陈剑波参加了不少演出,包括多次独唱音乐会和上音原创歌剧《贺绿汀》的全国巡演等,获得较高评价。

  陈剑波常说,艺术的路上要坚持到底,不忘初心,终身热爱;学生要比老师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把唱歌转化成歌唱,把唱完转变成唱美;优质的教学理念,是教学路上的指路明灯,不仅能够有效地改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够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教学形象,建立良好的社会口碑。民族声乐教学需要不断地改善教学理念,不断地进行自我革新、自我创新,争取推陈出新,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

  对黄浦江畔的上海,陈剑波早已由陌生到融入,他深深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

  一首歌,由个体到大家

  7月19日那场浦东新区统战文化周启动仪式暨“家在上海·金石榴家园”民族团结进步音乐故事汇活动中,“家在上海”民族团结故事汇由上海市少数民族联合会和浦东新区少数民族联合会共同主办,陈剑波是这一活动的艺术总监,这也是他参与的第四场“家在上海”活动。

  2019年起,陈剑波担任上海市民族联副会长。只要市民族联有召唤,陈剑波从不推辞,他常常调整自己的时间,尽可能参加相关活动。他说,民族工作是心与心的工作,要真正“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把少数民族同胞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他还倡导自己的学生赴社区、高校和企业等,成为民族工作的志愿者。

  当得知“家在上海”民族团结故事汇需要一首主题曲时,陈剑波义不容辞地接下了这个任务。为此,他曾专门找了一位词作家,但出来的效果总令他不满意。截稿前几日的一个晚上,回想起自己从“一鸡鸣四省”的家乡酉阳到上海,由喜欢唱歌的土家族少年成为音乐学院教授的经历,陈剑波突然有了灵感,于是马上拿起纸笔,将脑海中浮现的词写了下来。

  “我们跨过河流越过高山,我们走过森林驰过草原,用不同的语言描绘多彩的生活。我们来自四面八方,怀揣同一个梦想。各族人民欢聚一堂,我们的家在上海……”歌词写出了陈剑波的心声,海纳百川的上海,人人为之向往,人人皆有可为。

  今年,陈剑波成为上海市政协少数民族界别的一名政协委员。在年初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期间,基于对16个区195个社区基层民族联的调研,他与同为新任委员的唐雯,共同提交了一件“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社区基层民族联的积极作用,推动上海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

  据第七次人口普查,上海有近40万少数民族人口。提案认为,上海市少数民族联合会在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上海市民宗局的领导下,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志愿服务、政策宣传、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等方面形成特色,不断推动城市民族工作的创新发展。目前,已形成市、区、街镇三级组织体系,成为连接政府和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纽带、成为做细做实做精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载体。针对社区志愿者队伍和组织架构有待优化、社区基层民族联的品牌建设能力有待提高、社区基层民族联的工作保障机制有待落实等问题,提案建议,加强社区民族志愿人才的培养力度,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动性和坚定性;加强社区民族工作的品牌培育,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阵地;加强社区民族工作的激励机制,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平台。

  “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在提案答复中表示,将做好各项保障工作,继续指导市民族联加强青年人才培养,为上海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并持续指导市民族联积极参与‘家在上海’的民族工作品牌创建。”陈剑波说。他将与民族联的同事们一起,积极打造和完善富有民族特色,贴近时代、服务群众的品牌项目,不断放大工作能级,通过向基层群众提供贴心服务,引导各族群众主动参与社区文体活动和公共事务管理,更好凝聚共识,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社会氛围。

  最近,陈剑波特别关注在上海生活的少数民族同胞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想串起这些散落在大城市中的“明珠”。在市民宗局推动支持下,陈剑波已进行了多次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关心了解这些非遗传承人在上海的生活情况,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言。

  “少数民族同胞不仅仅是个体,更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上海这座城市,总有一盏为这一群体点亮回家方向的灯,通过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更好暖人心、聚人心,助力少数民族群众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陈剑波说,他将为唱响各族同胞大团结之歌而倾力履职。

  


原文链接:https://www.shszx.gov.cn/shzx/wyfc/content/2188a4dd-99cd-4d38-a62f-4bcbd5be5d8c.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政协法制网 zx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