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丨在世界博物馆日,展望“博物馆们”的未来
参观博物馆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方式,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每年的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聚焦后疫情时代,面对未来社会、经济、环境等挑战,博物馆应如何开启新思考、探索新模式、提出新方案,展开广泛探讨。
四川博物馆不仅数量多而且品质高。“十三五”期间,全省已拥有博物馆292座,拥有国家三级及以上博物馆56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12家、国家二级博物馆19家、国家三级博物馆25家。面对疫情常态化防控,随着新科技的不断注入和观众需求与品位的不断提升,博物馆如何求新求变,不断推动自身发展?记者实地探访了我省部分博物馆。
四川博物院:致力传播巴蜀文化 为观众提供更好观展体验
坐落于浣花溪畔的四川博物院,成为越来越多市民和游客周末节假日的目的地。无论是其常设展览中的张大千书画馆、汉代陶石馆、万佛寺石刻馆等,还是“卡地亚典藏”“罗马尼亚珍宝”以及“彩绘地中海”“天路长歌”等临展特展,都吸引了大量观众,令人久久回味、印象深刻。
四川博物院“山高水长·物象千年——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与交流”展览。
今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四川主会场就设在四川博物院。活动当天,将颁发“十佳文博科普读物”“十佳博物馆海报”“十佳博物馆短视频”“十佳陈列展览精品”“优秀策展人”等四川省文博领域2020年度有关奖项;发布四川省流动博物馆共建项目;启动四川省文博研学联盟等;举办主题讲座和主题论坛。四川博物院还精心准备文物鉴赏、文保中心开放日和展览导赏等线下活动及十余项线上互动活动。
“秉持‘公众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理念,四川博物院自2009年新馆开馆以来,除了高频次地推出各种高质量展览,还致力于在公共文化服务的普及化、均等化等方面的探索,一直行进在创新的发展道路上。”四川博物院院长韦荃对记者说。他介绍,“流动博物馆”的持续开展、博物馆和高校的科研合作、文创大赛、打造全国中小学生优秀研学基地、建成国内首个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区域中心等创新举措,令四川博物院获得“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称号,其中《战疫——四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荣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个重要奖项。
在四川博物院“流动博物馆”巡展中,观众参与拓片互动环节。
最近几年,四川博物院频频借助文物外展,持续扩大巴蜀文化在全国乃至全球的文化影响力。其利用丰富的馆藏书画提炼优势IP,推出了独具特色的张大千绘画艺术展、扬州八怪艺术展赴外展出。同时,重视突出巴蜀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打造长江上游文明中心的文化标志。无论是去年与重庆三峡博物馆联合推出的大溪文明展,还是同湖南博物馆推出的青铜轴心时代展,都收到了良好的学术反响和公众好评。此外,
四川博物院还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筹划精品文物展赴国外展出,如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举办的“秦汉文明”展,就受到当地民众热烈欢迎。四川博物院新馆于2009年落成并对外开放,距今已走过了12年。在近些年的开放运行中,展厅的硬件设施设备陈旧老化,常设展厅的内容和展览形式无法充分满足公众的观展需求等问题愈发凸显。面对现状,四川博物院积极采取多种办法对展厅硬件及展览内容进行提升改造和调整更换。展览方面,即将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推出“远古四川——史前时代专题展”,这是新馆开放后首次推出的全新常设展,其中所展示文物来自迄今为止成都平原年代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存“坛罐山遗址”。展览采用全新设计理念,运用大量科技元素及场景复原结合的方式,配以考究的灯光效果、多个互动场景,使观众既可以身临其境又不失新鲜感。“未来两年,四川博物院将根据实际条件对展厅进行有计划的提升改造,努力为前来参观的观众提供更好的观展体验,展示四川文物,传播四川文化。”韦荃表示。
三星堆博物馆:线上观展宛若身临其境 沉浸式体验让文物“活”起来
近年来,三星堆博物馆加大对技术化手段的引进力度,并在陈列展览上增加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以2019年举办的“和乐天下——中原古代音乐文物瑰宝展”为例,该展览便做成了一部“有声”展——在重要古代乐器和场景设置中采用定向音响技术,现场观众行至相应区域即可听到特定乐器的演奏,并与展厅各区域相应的装饰图像相呼应,营造出古雅清逸的中国古典音乐氛围,使观众在视听中得到沉浸式享受。不仅如此,该展还采用VR全景线上观展技术,使不能到现场的观众可在线上浏览全展,宛若身临其境。
三星堆博物馆VR全景漫游可以让游客足不出户、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走进博物馆”。“沉浸感十足的VR云展厅突破传统展陈的边界,为更多公众提供了服务。”德阳市政协委员、三星堆博物馆学术研究部部长吴维羲向记者介绍说。
“我认为线上看展和实地看展都有各自的优势。相比于透过一块屏幕来看展,实地看展的震撼感更加强烈。但是线上VR技术可方便游客事先了解或回家后再次回味,能延续现场看展的感受,还可以作为资料保存和收集。”游客周先生表示。
三星堆博物馆综合馆的多媒体“三星堆之眼”,勾勒出三星堆发现发掘关键节点,再现历史场景和事件。
三星堆博物馆综合馆在2019年底升级改造后,增加了系列编排设计考究、颇富创意的多媒体演示项目:三星堆之眼、金杖的故事、大立人手势之谜、大立人服饰解读……这些演示设置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看。动漫技术在文化创意发展中也受到重视。三星堆博物馆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推出的数字动漫《神树的传说》,以幽默的旁白讲述了在古蜀大地上10只太阳神鸟和参天大树的传说,颇受游客青睐。
在三星堆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上,有语音导览专栏,并设有基本陈列语音导览、VR真人解说、VR精灵导览、微广播剧等免费或付费服务。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闭馆期间,三星堆博物馆线上活动也没有停止。
让文物“活”起来是最近几年的热门话题,三星堆博物馆未来还将在展馆或园区内进一步设计沉浸式体验项目。“在尊重历史史实和文化本相、保证学术严谨性的基础上,将现代科技运用于文物展示、融入传统文物展陈空间,在更加丰富多彩的展示和诠释方式中重新盘活文物,使文物的形神之美得到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呈现,使文物的深厚内涵得到生动诠释,从而复活历史记忆、激活文化自信,实现文化传承与价值重塑。”吴维羲说。
成都博物馆:数字化带来新观感 文创产品激发活力
“大家打开手机微信,关注成都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号,就可以免费收听各个展馆的中文讲解,了解博物馆内展品的历史文化背景。”5月13日,记者从成都博物馆了解到,目前成都博物馆的线上功能十分完备,除了收听讲解、观看展品资料外,还可以体验VR漫游功能。博物馆还特别推出了线上儿童博物馆,受到广大青少年朋友的喜爱。
“很多文物由于其本身的珍贵性、脆弱性,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有机会近距离观赏或触摸,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参观体验。但是成都博物馆通过数字技术、图像虚拟技术,将那些珍贵文物的数字模型或复制品,全景式呈现给观众,让我们可以亲密体验高仿真文物。”前来参观的市民王睿告诉记者,成都博物馆的新技术给了他非常好的视觉体验,每次只要有新的展品,他都会带着孩子前来参观。
成都博物馆专为儿童推出的线上博物馆,官方公众号以动画、图片等形式展示馆藏文物。记者张聪摄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我们馆相继采用3D投影、互动投影、触屏、幻影成像等新技术,为参展观众带来新的观感和体验。”成都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博物馆在陈列展览、讲解及宣传中都引入了新的科技手段,为文物与博物馆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活力。
“卡通石犀钥匙扣、DIY彩绘石犀这两款文创产品,是近段时间我们馆销量最高的产品。”据成都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在博物馆每一层展馆的出口,都摆放有各类文创产品,深受观众喜爱。
据了解,2019年8月,由成都博物馆主办的“2019成都博物馆文创IP联名产品设计大赛”启动以来,共收到结合成都博物馆开放的近百文物IP资源设计的文创作品约700份,最终获奖入围优秀作品达93份。除了以联名款的方式让文化得以在本土传承与复兴,成都博物馆还希望借文创之力,让城市文化走得更远。
成都博物馆推出的系列文创产品受到市民青睐。记者张聪摄
此外,成都博物馆还首次尝试与本土品牌携手,开启文创联名产品的长期开发,通过“文化”与“品牌”的联姻,助力实现“文化+产业”双向赋能。
“目前,国内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大多数来自于博物馆或合作公司人员的创意产品,更多市民还是无法参与到这种创造创新之中。下一步,我们将让广大市民也参与到这种创意产品的创新活动中来。”成都博物馆文创产品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或许大多数市民的创意并不成熟,但可以让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开发人员了解观众对哪些创意点感兴趣,为博物馆做出更好的文创产品提供思路。
金沙遗址博物馆:遗址与城市共生 传统与未来互融
林木葱茏,绿草如茵,小河蜿蜒。走进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情不自禁地大口深呼吸。从推着婴儿车的年轻父母,到坐着轮椅的银发老人,他们去鹿苑看梅花鹿,在千年乌木林留影,当然,更少不了去遗迹馆近距离观看考古发掘现场,再到陈列馆一睹太阳神鸟和金面具的神秘风采。
随着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发掘引爆“考古热”,与三星堆遗址在文化上一脉相承的金沙遗址、金沙文化,也备受关注。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参观人数达到5万余人,平均每天进馆人数都在万人以上。这期间,金沙遗址博物馆还准备了丰富的社教活动:“古蜀穿越记”系列,带领青少年学生“穿越”回神秘的古蜀王国,结合全新创设的“三步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历史课程、文物参观和实践活动三种教学方式深入学习,了解掌握各种历史知识;“我为古蜀修文物”活动,工作人员以金沙遗址出土的部分文物为例,为大家讲述其从出土到修复完成的故事,并带领小朋友们用石膏等材料修复陶器,亲身体验文物修复过程。
“我昨天晚上刚从上海回来,这次是去参加首届‘中国文博发展创新峰会’,大会以‘后疫情时代文博创新发展:路径与策略’为主题,有百余位博物馆馆长、专家参会并交流分享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之道。”5月12日,成都市政协委员、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王方告诉记者,2020年,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从全国5000余家博物馆中脱颖而出,荣膺“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称号。为此,王方作为代表受邀在本次峰会上作演讲,分享交流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创新发展之路。
“金沙遗址考古体验展”,运用“黑科技”还原金沙遗址的发掘现场、古蜀国的自然风光和古蜀人的祭祀活动,给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
王方认为,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之所以能获得“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称号,就在于遗址与城市共生,传统与未来互融。她说:“依托独一无二的考古遗址现场和特色鲜明的文化内涵,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不仅通过陈列展览这一最为重要的文化功能,带领观众回望历史、感知世界,更首创‘考古科普’类阐释新方式和‘众筹众创’的策展新理念,让不同年龄、身份和知识结构的观众,都参与到博物馆的价值构建中。”
在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金沙遗址博物馆与刘海粟美术馆、上海大学博物馆联合承办“中国博物馆美术馆海报设计三年展(2019-2021)”,为建党100周年献礼。另据透露,金沙遗址博物馆计划于7月与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多家国内文博单位联合举办“回望长安——陕西唐代文物精品展”(暂定名),并将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举办“妙笔生花——考古绘图展”(暂定名)。
此外,金沙遗址博物馆正在与罗马尼亚国家博物馆等国外博物馆接洽,计划举办“罗马尼亚中世纪金银器展”(暂定名)等精品文物外展,将古蜀文明置于世界文明的整体格局中,巩固和发展“世界文明”系列特展。
(记者 唐召怡 陈冰馨 张聪)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委员连线
恢复与重塑 满足参观者多元需求
吴维羲(德阳市政协委员、三星堆博物馆学术研究部部长):“如何应对后疫情时代”是一个全球性命题。疫情期间,无论是观众入馆参观还是博物馆对外策展及研讨交流都受到影响。利用科技打破博物馆自身和受众间的物理距离、拓展陈列展览边界,是我们不得不尝试的应对方式,同时也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回答和解决的课题。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闭馆期间,我们将整个展馆“搬上网”,对公众展开了一次线上开幕活动。在全景超清VR和专业语音讲解的技术辅助下,每一位参加“三星堆综合馆线上开幕式”的网友都能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联网就能参与进来。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恢复”和“重塑”其实是“一体两面”,应兼顾并重。一方面,随着博物馆对公众逐步开放,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积极恢复其文化传播与公众服务职能;另一方面,当借此机会思考在“后疫情时代”如何更好塑造博物馆社会服务的新形象,思考如何更好保藏文物、传承和传播历史文化,如何更好地利用数字化创造新的文化体验及传播形式,同时也要审慎反思博物馆目前的文化供给之得失。随着观众素养的提升,他们更期待多元化、多层次、复合型的博物馆展览。目前,陈列展览的阐释途径、展示形式和手段是否满足观众需求,是值得深入思考并需要积极回应和提出解决方案的。
在遵循学术严谨性的前提下,实现陈列的科普化和艺术化双美并举,注重陈列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观赏性、趣味性与互动性的相互融合和影响,是我们一贯坚持的策展理念。在博物馆的管理和策展方面,主次有序,十分重要。一方面,要借助新媒体技术实现更好的观看效果;另一方面,应当认识到,成功的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与相应展陈内容是“合”,而不是“分”,是为更有效地传达相关信息而不是遮蔽相关信息。要而言之,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对于博物馆陈列展览来说是把双刃剑,其在展览中的运用应服务于展览主题和内容、避免多媒体技术使用的喧宾夺主和生搬硬套,切忌因滥用科技手段而冲淡了文物本色之美和自身的深沉内涵。
我认为,在体现博物馆对游客的人文关怀上,也应该逐步扩大。要惠及更多群体,考虑不同年龄段游客的特点,如特殊人群,老人、小孩群体等。我曾在一次策展时思考过如何满足盲人等特殊群体的参观需求,比如为他们增加专门的文物复制品,使其能“触摸历史”、感性认知文物;又如为他们参观考虑专门的游览路线等。另外,老人和小孩的需求也有其各自特点,今后的展陈讲解应考虑小孩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展馆设计参观路线时也要考虑老人的身体条件等。
(记者 陈冰馨)
放大品牌效应 数字赋能文物保护与展示
王方(成都市政协委员、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金沙遗址博物馆通过创新打造多元立体展示体系,发挥博物馆在城市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创新构筑起“5+1”金沙特色展示体系——以学术为支撑,以考古遗址为导向,以古蜀文明为核心,形成极具金沙特色的“重要考古发现”“中国区域文明”“世界文明”“文物专题”“艺术金沙”及“古蜀文明”系列原创展新品牌。
在茂林修竹的考古遗址公园内,“金沙太阳节”、现代舞、音乐会、诗歌会等多元艺术活动轮番上演,使博物馆成为连接现代城市生活与古老遗址的文化中枢,放大了“金沙文化”的品牌效应,也展现出博物馆活跃的生命力。
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博物馆如何继续与科技深度融合,从而提供全新的文化交流生态,实现数字赋能保护及数字活态展示的目的,成为“后疫情时代”的思考重点。2021年恰逢金沙遗址发现20周年,金沙遗址从三千年前的历史深处走来,积极地拥抱最新的前沿科技。
在数字展示方面,作为全国7家“智慧博物馆”试点单位之一,我们一直在积极尝试以线下实景展厅为核心,拓展线上展示渠道、丰富线上观展方式、扩充线上服务手段,从而打破空间限制,打通展览、宣传、社教等多个层面,增强展览的社会影响力,并在国内率先推出陈列展览可视化系统、文物数字化保护应用总线等14个子系统综合管理平台。
以疫情期间举办的临时展览“七宝玲珑——来自喜马拉雅的艺术珍品”为例,我们开创了线上展览小程序、360°全景展厅、免费语音导览、线上社会教育、线上讲座、讲解直播和问卷调查系统等覆盖展览全程的线上互动项目,让观众不出家门,也能观赏精美展品,甚至体验博物馆的活动。据统计,2020年博物馆的线上直播总观看量超1000万人次。公众与博物馆的网络互动量达2000余万次。这证明我们在疫情期间所做的工作得到了回报。接下来,线上展览将成为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
今后,金沙遗址博物馆还将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继续深化与国内外博物馆的合作,充分运用金沙智慧博物馆建设成果,执行“古蜀文明多媒体巡展计划”,利用3D复制艺术品、多媒体展示、活态化展示、专家导览等多种形式,邀请世界观众共同感知古蜀文明的神秘璀璨。
(记者 唐召怡)
原文链接:http://www.sczx.gov.cn/content-1a0a909a57854f799b50e935d916fd28-2c93ea8279635d8901797e6aa3c5023a.html
>>上一篇:特别策划丨优化教育资源布局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下一篇:特别策划丨巴风賨韵 看达州如此多娇
最新加入
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
24-12-20李强主持国务院第十一次...
24-12-18“协”各方 “同”前进
24-12-18我区扎实推动医保便民利...
24-12-18民进宁夏区委会建议:持...
24-12-18交通建设提速,推进高效...
24-12-18贺兰县政协主席会议成员...
24-12-18刘宁出席全区产业园区项...
24-12-18
热门资讯
习近平赴山西考察调研
20-05-14为新时代政协提案工作凝...
20-04-23中纪委最近一年至少5名...
20-11-16习近平勉励山西:早日蹚...
20-05-14无名烈士墓修缮整治一新
20-05-14刚刚!最高检这样说:民...
21-01-07湖南省郴州市委政法委原...
20-05-14陕西省政协文史馆展品及...
20-04-23辽阳县人民检察院对程永...
21-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