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政协法制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热点专题 > 正文

特别策划丨优化教育资源布局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发布时间:2021-08-16 来源: 四川省政协委员会办公厅 作者:佚名

  

  

  编者按

  2019年10月,我省启动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这是省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决策部署,结合省情实际作出的一项打基础、系全局、利长远的重大改革举措,是近年来我省部署开展的涉及最广泛、群众最关注、影响最深远的重大基础性改革之一。

  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推动了人口集中、资源整合,也带来了农村教育资源调整改革新机遇,为破解困扰多年的农村中小学校“散弱小”“资源配置难”等问题创造了条件,为乡村教育振兴蓄势赋能。前期,我省已完成部分工作,撤并农村学校1000余所(含教学点500余个)。

  系统整合农村教育教学资源,是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以下简称“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在今年省两会上,省委书记彭清华强调,全省政协各级组织要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展现新作为,围绕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深入调研、提交提案。2月3日,彭清华在全省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推进会议上指出,要围绕增强服务能力,打破行政区划界限,逐步优化学校和医疗卫生机构布局。

  省政协认真贯彻落实省委部署要求,把“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列入今年重点调研课题,安排教育委员会具体负责实施,助力农村义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深入调研

  行程逾3000公里 走访学校21所

  今年2月至3月,省政协教育委员会组织部分省政协委员、专家和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赴南充、眉山和甘孜等地,会同当地市(州)、县(市、区)政协组成三级联合调研组,就“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开展调研,行程超过3000公里,实地走访学校21所。

  “我们到过丘陵,到过平原,也登上过高原,亲眼看到了乡村教育发展现状,听到了基层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的声音。”省政协教育委员会主任朱世宏说。

  “以学为本,提升教师队伍水平”

  2月25日至26日,调研组赴南充市调研。在蒙蒙细雨中,大家先后前往营山县、高坪区、蓬安县8所中小学实地察看。在蓬安县锦溪镇向东小学,调研组对15名教职工、28名在校学生的现状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营山县幸福小学,调研组对近20万元的生均培养成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调研组在南充市营山县回龙中心小学翻看校史资料。记者张建摄

  

  朱世宏告诉记者,这次调研前,南充市政协已经做了相关工作,取得了一些调研成果,三级联合调研可进一步深化,在更高层面上应用这些成果。

  在26日举行的座谈会上,调研组成员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省政协委员、马尔康市第四小学校长三郎斯基表示,乡村教师队伍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去留,比硬件条件更为重要,“现状是,城市教师很可能没有时间去乡村支教,而乡村教师要想提升自我,只能主动寻求进修机会”。

  省政协委员、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四川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丁任重表示,不少乡村学校的教育资源闲置严重,生均培养成本远远高于某些城市,但教学成绩却并不突出。“教育资源的深度布局势在必行,建议南充市探索在不增加编制的情况下做到以学为本,提升教师队伍水平。”丁任重说。

  “教育资源深度布局,刻不容缓”

  3月9日至10日,调研组前往眉山市仁寿县、青神县的多个乡镇调研。

  省政协委员、教育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崔忠表示,眉山市目前有60余万农村人口离开家乡,向城镇聚集,“未来,眉山的城镇化水平将极大提高,势必会对本地两项改革和教育资源配置带来重要影响。”

  

  

  调研组在眉山市仁寿县满井小学大十校区调研。舒妍丹摄

  

  调研过程中,调研组着重围绕地方政府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认识、群众对教育资源布局调整的看法、城乡教师有序合理流动等方面进行实地了解,收集农村学生家长、乡村教师以及基层干部等的意见建议,就如何优化两项改革后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展开深入研讨,并对眉山市大力推进“校联体”建设给予高度评价。

  省政协教育委员会智库专家、宜宾市第一中学校长田贵荣表示,教育资源深度布局面临严峻形势,刻不容缓。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和整合政府各部门的力量,大胆改革创新,跳出教育来解决教育的问题,提升教育质量,注重教育公平。

  省政协委员、教育厅原副厅长彭翊建议,利用精准脱贫的思路来解决农村学生及家长不愿意进城镇的问题,并在教师编制、教师流动、乡村教师待遇等方面建立更有利于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开展的体制机制。

  “多渠道、多方式、多角度培养”

  3月23日至25日,调研组赴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泸定县、雅江县等地开展调研,实地走访雅江县呷拉集中办学区、西俄洛片区寄宿制学校等点位,详细了解学校运营模式、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学习生活等情况,并就相关问题展开探讨。委员和专家们注意到,甘孜州的学校变漂亮了,学生们的文化素质提高了,老百姓的精神面貌也有了极大改善。

  

  

  调研组在甘孜州雅江县调研座谈。记者张建摄

  

  座谈会上,调研组就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成本、集中办学各学科教师配置等问题进行探讨。省政协委员、雅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彭学松提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补齐寄宿制学校后勤服务方面的短板,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等。省政协委员、民盟四川省委副主委朱家媛建议,“民族地区要因材施教,多渠道、多方式、多角度培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朱世宏表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后,全省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需要合理调配,以适应新时期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民族地区教师要在追求更高教育水平、更好工作环境的同时,树立更加高尚的奉献精神,站在更高的高度教书育人。

  报告出炉

  以改革为契机 满足农村群众教育期盼

  乡村振兴战略和两项改革的实施,给我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省政协教育委员会在完成重点调研的基础上,全面收集委员和专家意见建议,完成了题为《乡镇区划调整改革后合理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的几点建议》的调研报告,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合理化建议。

  资源整合困难重重 但发展机遇多于挑战

  近年来,城镇化的加速使农村学校布局不合理现象凸显,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愈发明显,呈现“城挤乡弱村空”现状。预计“十四五”期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规模峰值将在850万人左右,学籍人口城镇化率峰值将达90%左右。

  在调研中,调研组发现,由于生源锐减等因素造成部分乡村学校校舍、设施设备等大量资源处于闲置封存状态,乡村学校教学设施设备明显过剩。同时,农村生源不断流失,但规定的学科教师配置不能减少,富余教师大量出现,乡村学校教师资源过剩。

  据悉,截至2020年底,全省义务教育阶段乡村学校校均规模392人,而100人以下小规模学校有7258所(含教学点5000余个),空置学校和教学点有2087所(个)。

  调研显示,我省通过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改薄”、教育脱贫攻坚等举措,切实推动了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不断丰富,办学基础不断夯实。义务教育保障全面落实,控辍保学成效显著,全省农村义务教育资源布局调整有序推进、开局良好,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但乡村学校亟待解决师资结构性矛盾、教育规模大但质量低的矛盾和乡镇寄宿制学校供需矛盾,资源整合面临教职工难以妥善安置、学生安全保障与辍学隐患、干部群众理解支持不够、乡村振兴基础被削弱四个方面的问题。

  优化资源配置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调研报告认为,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应以两项改革的实施为契机,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为核心,处理好农村教育质量、公平、效益三者关系,按照我省平原、丘陵、山区、高原不同地区分类施策,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满足农村人民群众对优质均衡教育的期盼。调研报告建议——

  算好改革总账,顶层设计优化布局。一是超前优化布局,长远规划。把农村学校布局优化纳入“十四五”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机结合,与县域城镇、村庄规划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动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是按经济规律规划布局学校、按教育规律加强立德树人。推进教育规划布局由“行政区”规划向“经济区”规划转变,跨乡镇优化学校布局。三是加强城乡寄宿制学校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创新机制深化改革,激发乡村师资活力。一是推进学区制改革,促进教师城乡双向流动。打破教师流动的城乡壁垒,探索构建城乡学校共同体,通过实施学区管理、建立学校联盟、探索集团化办学等措施,充分发挥优质学校在学区内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深化“县管校聘”改革,激发教师队伍活力。构建“县管编制、校用教师,按岗聘用、严格考核”的管理模式,理顺相关部门职责,避免教育“管理多头”、教师“多头管理”,促进教师身份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乡村教师称呼由“身份”向“岗位”转变。三是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师资覆盖面。

  强化协同加强领导,下好两项改革“后半篇”一盘棋。一是强化部门协同,加强宣传引领。二是提高政治站位,严守撤并程序及底线。广泛听取并尊重群众意愿,确保“建”起质量、“撤”得平稳、“并”出活力,满足农村学生不同层次的就学需求;保留并办好必要的小规模学校,既要避免撤点并校过快,产生乡村学生入学难与新辍学问题,又要避免出现新的“空心校”。三是增强县级事权,强化督导检查。增强县级政府的事权协调功能,鼓励在县域范围内整合部门资源,大胆进行改革创新,适时总结推广经验;将农村义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情况,纳入各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督查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建立监测和评估机制,落实主体责任。

  优化配置盘活资产,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一是按照“公益为主、教育优先、综合利用、分类解决”思路,统筹文化、卫生等基建项目,多措并举盘活利用学校撤并后闲置资源,推动富余闲置校舍用于建设城乡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二是开门办学,推动农村学校与社区资源共建共享。

  (屈波 记者 张建)

  “专”出特色 “专”出水平

  近年来,省政协教育委员会紧扣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进一步突出履职重点,着力在加强自身建设上下功夫,做好专委会“搭台”这篇文章,力求“专”出特色、“专”出质量、“专”出水平。此次调研中,省政协教育委员会组织委员深入调研、精准建言,有力促进相关工作提质增效。

  统一认识明确任务 183名教育局长再学习

  3月17日,全省县(市、区)教育局长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推进基础教育更加公平更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班在成都师范学院拉开序幕。

  教育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省政协重点调研过程中,大家发现基层教育行政部门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思路不清晰、任务不明确的问题,有必要针对全省县(市、区)教育局长开展一次培训。于是,教育厅赓即组织县(市、区)教育局长开展此次培训。

  此次培训分两期,对全省183个县(市、区)教育局长进行培训,每期5天。培训旨在让教育行政部门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新发展理念、乡村振兴战略等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部署要求上来,理清思路、找准方向、谋划路径,积极稳妥推进基础教育学校布局优化调整,深化学区制管理改革,提高中小学校课堂教学质量,实施学校示范引领工程。

  值得一提的是,在调研组结束南充之行后的第二天,教育厅便着手组织制定培训方案,并于3月10日正式下发。

  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培训,教育局长们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中基础教育学校布局优化调整、学区制管理改革和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高质量课堂教学等问题,有了深入了解,明确了目标任务,坚定了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信心决心。

  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四川云教”再升级

  3月25日,调研组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座谈时,州政协汇报了“四川云教”在提升全州教学质量方面取得的成绩和目前存在的问题。教育厅副厅长崔昌宏当即表示,下一步,教育厅将在全省完善“四川云教”运营模式,进一步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4月8日,教育厅向各市(州)教育行政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四川云教”运行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通知》,兑现了甘孜州座谈会上的承诺。《通知》要求,推动主播学校与接收学校开展定点联动,探索更加精准有效的“云教”运行机制。

  据了解,2018年底,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有关指示精神,教育厅启动全公益的四川云教优质课堂直录播平台建设,简称“四川云教”。通过两年多的建设,“四川云教”汇聚了43所一流优质主播学校,覆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学段,惠及三州等民族、偏远地区1149所相对薄弱学校、2万余名教师、23万余名学生。

  目前,在教育厅的主导下,“四川云教”已实现“一张屏到多张屏”“一对众多到多对众多”“单一学段向全学段”的三大突破,促进了我省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精准扶贫和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出彩的机会”贡献了四川智慧,提供了四川方案。

  (记者 张建)

  专家访谈

  推进“互联网+教育” 补齐教育资源短板

  ——访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崔昌宏

  记者:在合理配置农村教育资源方面,我省有哪些具体措施?

  崔昌宏:2018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通知》印发,明确提出了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有关要求,如“原则上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不低于7.85平方米;生均图书册数不低于25册;每名学科教师配备1台计算机”“寄宿学生每人1个床位”等。2020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幼儿园教育装备标准》,并在《四川省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工作方案》中明确办园条件。

  2021年印发的《四川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试行)》,对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中的教育技术装备建设进行了规定。明确提出不以城乡划分学校类型来做建设指导,是以办学规模作为学校开展装备建设的规划及测算依据,保障城乡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在具体建设中,基于学校建设实际,还提出了“新建学校应严格按标准执行;现有学校本着实用、适用和够用的原则,结合校情、学情和教情,体现科学性、合理性,在充分利用好现有教学仪器设备的基础上,统筹规划,科学论证,合理配置,逐步补充更新”的建设要求,避免资源浪费。

  记者:您对农村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有什么建议?

  崔昌宏:以“互联网+教育”为主要手段,做大做优“四川云教”,补齐农村学校、教师、家庭等教育资源短板,根本改善乡村教育资源配置,实现优质均衡教育。

  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发挥推进“互联网+教育”的主导作用,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加强软、硬件建设,清理废旧信息化设备,以保障正常教育教学需要。同时,把“互联网+教育”辅导技能,作为农村教师的职业新定位和专业新素养,加强信息技术培训,保障每个农村学校的教师都能娴熟开展线上教育。此外,还要加强学生智能化学习指导,让学生能通过“四川云教”“四川教育资源平台”等网络教育平台,选择优质课程,享受网上优质教育资源。

  (记者 张建)

  委员连线

  结合实际统筹规划 确保资源合理配置

  周亚琼(省政协委员、泸州市政协副主席):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县管校聘”的做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寄宿制学校也应该大力提倡,这些做法已经在某些市(州)进行了实践,且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乡村学校的“空心化”很普遍、很突出,“学困生”比例高,教师结构性缺编的现象较普遍,同时,教育资源浪费比较严重。但在有些地方,“撤并”的意愿不强,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有些群众觉得“撤并”后的学校太远了,学生上学、放学不方便,不愿意离开原来的学校;另一方面,乡村教师进城很难适应,不仅难以适应城市家长的高要求、高期盼,也舍不得乡村教师的待遇。

  我认为,过去,国家有关乡村教师群体待遇政策适应当时情况,对完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有积极作用,但对于今天乡村学校缺编,在城市极易谋生的音、体、美学科教师来说,是缺乏吸引力的。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学校一方面音、体、美学科教师匮乏,结构性缺编严重;另一方面,全体教职员工数量又严重超编。因此,要以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为契机,深度布局教育资源,突破现有的一些政策,结合实际情况,该“撤”的“撤”,该“并”的“并”,该“留”的“留”。

  建议地方主管部门务必做好调研工作,不仅要考虑现在的人口数量,还要结合乡村振兴后人口回流的情况统筹考虑,一定不能出现“建了拆,拆了建”的现象。对于必须保留的校点,建议只开一到三年级的教学班,四到六年级的教学班转移到中心校或者片区学校。校点与中心校或片区学校形成紧密联合,教师统一调配,防止出现教师结构性缺编。对于必须裁撤的校点,可以采取强硬措施,将年轻教师转入新学校工作,年龄超过50岁的教师,可以给予提前退休等优惠政策。当地党委政府统筹使用闲置校点的校舍资源,做到合理分配、资源再利用。

  (记者 张建)

  


原文链接:http://www.sczx.gov.cn/content-1a0a909a57854f799b50e935d916fd28-2c93ea8279635d89017987d423ae0381.html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政协法制网 zx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