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政协法制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政协舆情 > 正文

擦亮文化名片 讲好黄河故事 “印象黄河口·界别同心汇”聚力助推黄河口非遗文化传承发展

发布时间:2024-08-18 来源: 山东政协 作者:佚名

  从濒临失传到广泛传承,从籍籍无名到百家争鸣,从单打独斗到共享共兴,这是文化在黄河口这片新生土地上,挖掘保护传承发展的真实写照。

  “文创产品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河口区文创产业起步晚,文创产品经济附加值不高,从业者比较少,文化产业发展较慢。”说起文创产业,东营市河口区文创产业基地负责人马岩渤道出了该区文化发展中的难题。

  以黄河为魂,让根植黄河口的多彩文化进一步凝聚传承、创新发展。河口区政协依托文创产业基地,组织文化艺术、新闻出版等界别的市区政协委员成立“印象黄河口·界别同心汇”,以聚识、聚智、聚力为创建宗旨,围绕黄河口文化保护传承、宣传推广、创新发展等影响带动、联系服务界别群众,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访民情 听民意

  集思广益献良策

  “记得小时候,民间流传着很多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形式,现在都不常见了,有的甚至已失传。就拿转轴子说唱来说,这是我爷爷从老家带过来的,曾经是人们口中哼唱的主调,可是很多段子已经失传了,会唱的人也寥寥无几了。多亏了参加‘印象黄河口·界别同心汇’的活动,帮助我们把困难反映给有关部门,现在转轴子说唱是东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的信心和力量更足了,一定要把先辈们传下来的这门艺术传承好、发展好。”界别群众张国良回忆着传承转轴子说唱的历程。

  为解决好像转轴子说唱一样的文化艺术挖掘保护和传承问题。“印象黄河口·界别同心汇”组织团队委员和界别群众,聚焦当地文化、民俗传承发展等问题组织开展走访调研、座谈交流,做好收集反映社情民意的工作。河口区政协充分发挥指导服务保障作用,在整理上报高质量社情民意的同时,针对界别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确定履职重点,以黄河口非遗文化传承、宣传和产业发展为切入口,调动文化艺术、新闻出版等界别的委员力量,先后深入群众开展各类文化调研活动12次,处理文化类提案18份,河口区委区政府积极采纳界别委员的意见建议,召开了文化专题会议,成立了河口区文化挖掘保护传承工作专班,集中力量解决文化在传承发展中的问题。

  

  深挖掘 重保护

  文化传承筑根魂

  非遗文化重在保护、贵在挖掘。“印象黄河口·界别同心汇”牵头委员付希庆多年来致力于黄河口民间歌曲的保护传承,多次深入基层采风录制,已整理录制黄河口地区广泛传唱的民间歌谣20多首,采访民间艺人12人,建立采访者档案7份,让根植于黄河口儿女生产生活的夯歌、民谣、说唱,以崭新的形式传唱、传承和发扬。

  一抔黄河泥,凝聚黄河魂。一件件古朴、典雅、原生态的印章,无不显现出澄泥之美。这种用黄河泥制作而成的澄泥陶印,其品质取决于泥料。作为黄河澄泥陶印的非遗传承人张金霞也曾经因为找不到合适的黄河泥而烦恼。为了找到更适宜做印的黄河泥,助力这一文创产业发展,“印象黄河口·界别同心汇”组织召开协商座谈,河口区政协积极联系河口黄河河务局等有关部门,最终找到了杂质少、品质好的澄泥,帮助解决了这个难题。张金霞传承和发展澄泥陶印的热情更足了,“现在我们用的黄河澄泥塑造性更强,烧制的成功率更高,制作的印章受到书画艺术界人士好评,我们现在又开发了各种泥哨、陶笛、茶玩摆件等产品。”

  护“根”溯源,聚识铸魂。“印象黄河口·界别同心汇”多次开展文化传承保护座谈会,组织区内文艺界群众开展户外音乐沙龙、民族民间舞蹈沙龙等活动,在崇文社区成立了老校长工作室,开展黄河文化课堂、研学等活动32场次。通过一次次聚识,推动了黄河口文化的挖掘和保护。

  

  求创新 谋传承

  文化传播聚共识

   “我们爱黄河,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古人也热情地讴歌过黄河。李白在黄河边上感叹:‘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还有很多古人也描述过黄河,今天我们就要用手中的剪刀一起来表现一下古诗词中的黄河,好不好。”河口区政协委员、“印象黄河口·界别同心汇”团队成员唐艳是崇文剪纸的非遗传承人,她把黄河口文化融入剪纸作品,带入孩子们的“七彩课堂”。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播下了传承黄河文化、发扬黄河文化的种子。也会在界别同心汇与界别群众交流,分享更多反映黄河口地域特色的创作灵感。让黄河口文化刻画在水杯、抱枕、衣服等生活用品上,赋予非遗文化现实“烟火气”。

  增强文化自信,广泛宣传是关键举措,社会认同是关键目标。 “印象黄河口·界别同心汇”的委员们,积极把黄河口文化融入剪纸、国画等艺术形式中,通过课堂教育、文创产品推介等形式,讲好黄河口故事。同时,借助界别同心汇聚识平台,联系服务更多的文化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支持他们以黄河口文化为创作灵感,

  创作出山东快书《我是黄河一粒沙》、歌曲《芦花》、现代吕剧《黄河入海》等一批文艺精品,先后开展“油地文化大讲堂”系列公益培训80场次。分批次举办书画展览、“进千村乐万家”文艺巡演、“千团万人进社区”文化志愿服务、传统文化体验等宣传培训活动,讲好黄河口故事,展现黄河口文化魅力。

  

  赋内涵 促发展

  文化发展惠民生

  “记得小时候,每逢过年过节都会有制作面塑和花馍的习俗。如今很少有人会制作了,我就想把这门手艺展现出来并传承下去。同时,面塑和花馍未来市场需求量很大,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印象黄河口·界别同心汇”团队成员、杨氏面塑非遗传承人杨梅怀揣艺术梦想,四处拜访名师,学习面塑技艺。在河口区政协的帮助下,积极发挥带头作用,指导和引领更多的界别群众参与其中,开拓花馍产业,让花馍进入百姓的节庆餐桌,并开展非遗进学校、进社区,面向更大范围推广面塑传承技艺。

  登上宴席的花馍、面塑仅是河口区84项非遗代表项目其中之一。河口区政协充分发挥“后台”支撑作用,“印象黄河口·界别同心汇”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聚识活动,有效促进黄河口特色文化被广泛挖掘出来,形成了丰厚的文创产业。年画、烙画、糖艺、草编、老粗布等项目,在文创产业基地茁壮成长,并通过槐花节、丰收节、黄河大集等文旅活动载体,以传统的形式、崭新的姿态走进了大众视野,向世人展示着黄河口的印象,把黄河口文化这张靓丽名片传向全国、传向世界。

  “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灵魂,我们成立‘印象黄河口·界别同心汇’的初衷,就是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黄河口故事。下一步,我们将发挥政协在文化行业内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依托‘印象黄河口·界别同心汇’开展好‘同心汇·联系服务界别群众’实践活动,推动黄河口非遗文化挖掘、保护、传承、发展。同时通过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调研报告等形式,当好党委政府在文化建设科学决策方面的参谋助手。推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助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让以黄河为灵魂的地域特色文化更生动、更出彩,更好服务群众、惠及群众,奋力书写新时代黄河口文化新篇章。”河口区政协主席徐文棠说。

  


原文链接:http://www.sdzx.gov.cn/articles/ch03167/202406/1e6b57c8-da54-49fc-9921-0d891876fc8f.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政协法制网 zx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