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政协法制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高技能人才的天花板,要打破 代表委员建议给予职业教育学生和普通学校毕业生同等待遇

发布时间:2022-02-19 来源: 上海政协 作者:佚名

  

  根据《上海市就业和社会保障“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上海需要新增高技能人才20万人以上。

  这么多的高技能人才从何而来?两会会场上,不少代表委员都关注到这一问题。他们认为,高技能人才培育与企业用工需求契合,需进一步强化“校企联动”,有委员建议不妨尝试订单式培养,让人才冒得出、用得上。

  市人大代表、上海城建职业学院院长叶银忠介绍,目前上海技术人才队伍中,高技能人才占比28%,勉强与全国平均线持平,与德国的48%相比差距较大,“高技能人才存在结构性短缺”。民进上海市委在《关于完善本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议》中提到,截至2020年底,全市先后成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142家,其中隶属行业协会61家,企业60家,职业院校11家,园区10家,因各种原因取消17家,现存125家。

  在曾担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的市政协委员刘宇陆眼中,“受益人群还是少了点”。他认为,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不够匹配”的核心原因正是最新最顶尖的技术在企业,高校缺少这些设备和平台,人才培养必须由企业和高校联手。

  来自上海电力大学的两位市政协委员刘刚、李和兴提出了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建议。他们以临港新片区为例,这里引进了汽车、新能源、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一大批新企业,初步形成了智能制造高端产业集聚区,急需高端人才支撑。在临港的五所高校均与相关企业签约设立了产业学院和产教融合基地:“建议上海市或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出台相关政策,激励企业与高校签订订单式培养计划,实现高校与企业无缝对接,进一步提升产教融合效益。”

  两位委员建议,订单式培养人才可以在招生、培养方案、培养过程、考核要求、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就业等方面由高校与企业协同开展,双方联合开展教育创新和改革探索。依托高校的硕士专业,订单式培养计划可以扩大至研究生。市人大代表马瑜则建议,高技能人才培养要通过“两个基地”:“第一个基地是职业教育院校,第二个基地是毕业后基于社会和工作岗位的人才全过程培养与孵化。”

  在代表委员们看来,上海需要未雨绸缪,及早规划本市未来高科技产业的人力资源培育与储备。“上海人才高地规划方面,高技能人才应享有同等地位。”马瑜建议,上海应率先进行改革实践,在就业、落户、招聘、职称评审、干部选拔时,给予职业教育学生和普通学校毕业生同等待遇,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

  在产业一线工作35年的王军委员认为,要打破高技能人才的天花板,让上海成为高技能人才的培育引领之地、成长向往之地、创新出彩之地。


原文链接:http://www.shszx.gov.cn/node2/node5368/node5474/u1ai11161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政协法制网 zx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